楠木軒

周天子分封后,諸侯就可以去上任了嗎?想要得到土地還得自己去搶

由 泉亮霞 發佈於 經典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

商朝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500餘年。殷墟發掘,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更是證明了商朝時期,是處於奴隸制的鼎盛時期,奴隸主貴族是統治階級,從而,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


牧野一戰朝歌覆滅,天下易主。周天子將原本隸屬於殷商的諸侯國安頓好後,便開始列土封疆,犒賞那些在伐紂過程中立下大功的臣子。有幸獲得封賞,得到土地的人,便會躋身諸侯之列,成為一方之主。被分封了的土地,自然要制定建制,這也就是“封建”一詞的由來。

不過,周天子列土封疆的過程,並不是説説那麼簡單。諸侯想要獲得自己的封地,絕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坐着高頭大馬在一眾儀仗的簇擁下接管當地,然後,就能安心地治理一方。想要獲得被封賞的土地,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幹掉這片土地上原本的主人。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因為,中原土地有限,早年參與了商周之戰的老諸侯也都是有功之臣,他們原本的土地是萬萬不能動的,否則,誰都不能保證會不會發生“進京勤王”一類的造反事件。所以,被分封給功臣的,大多是一些邊陲之地,這些地盤處於偏遠地區,與蠻夷戎狄做鄰居。這些地盤常年得不到中央的控制,有的都已落入外邦手中,想要取得這塊封地,難免要與原本的主人打上一架。

就拿姜子牙去封地這件事來打個比方,作為滅商的頭號功臣,姜太公自然是第一個得到這份榮耀的。姜尚的封地在營丘,國號為齊。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姜太公的老祖宗曾被封到呂地,所以,他們家又稱為呂氏。後來,姜尚輔佐了周文王周武王,幫助姬家平定了江山,與姬發又有亦師亦父的感情,所以,他得到的封地理應是最肥沃的。


可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

齊地就在東夷旁邊,在商初屬於“邊陲之地”。在齊地的旁邊,還有個萊國,萊國便是夷人建立的國家。姜子牙得到了封賞後,坐着馬車帶着家眷家臣浩浩蕩蕩地前往封地。剛離開朝歌的時候,一行人的速度非常慢,太公只聽客舍有人説了這樣一句話:“正所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這羣人走的這麼慢,恐怕不是想去赴任吧。”太公聽罷,立即命人加快了步伐,當天晚上便來到了齊地。

不湊巧的是,太公剛剛來到封地,就趕上了萊國人前來鬧事。萊國侯趁着這個時候揮師殺來,其目的已不言自明,那就是:想趁着商周交替之際沾點便宜,拿下營丘擴大地盤。


姜太公來到齊地後,是怎樣治理這片地區的呢?

根據史料的記載,他並沒有和鄰居硬碰硬,而是制訂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律法,修明政事簡化利益,用一切力量擴大生產。等到齊地變得富庶時,周圍的少數民族自然而然地歸附了齊國,使得齊國逐漸成為了龐然大物。等到周成王執政的時候,齊地爆發了“管蔡之亂”,這時成王給當時的齊太公下達了命令:

“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南至穆稜,北至無棣,此間五等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命你討伐。”

這個理由是不是看起來比較熟悉?

東周時期齊國討伐楚國時,就不止一次用到了這個理由。書歸正傳,從上述的事例中我們就能看出一個事實,那就是:天子給你的封地未必屬於你,想要穩佔這片地皮,還得處理好這塊地盤上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


那麼,諸侯處理完了封地的事務,他就可以安心地做“土皇帝”了嗎?

未必。

想要安安穩穩地當好地方統治者,還得滿足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天子的威懾力得到保障。這一點,西周倒沒什麼好説的,東周時期天子式微,天子無法控制諸侯國後這一問題就凸顯出來了。到了春秋時期,諸侯根本不聽天子的調配,肆意打架搶地盤,以至於,不少小諸侯國被吞併,最終,國家被七大諸侯國割據,是為“戰國七雄”。

在這七個國家裏面,年頭比較久的有楚、齊、燕、秦,這四個諸侯國分別處於四個異族旁邊,建國時的條件非常糟糕。不過,也正是因為這四個國家在立國時就久經戰亂,所以,非常有戰爭經驗,在武力至上的春秋戰國時代自然要佔不少便宜。拿秦人來説,他們常年與西戎打仗,這種艱苦的戰爭生活賦予了秦人全民尚武的精神,也磨練了他們自強不息的意志力。


在《詩經》中有這樣一句話,“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可以説,秦人能展現出的這種彪悍且團結的戰鬥風格,完全是得益於他們的少數民族鄰居。到春秋時期分封制崩潰,崩潰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諸侯國為爭奪土地、人口及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不斷進行兼併戰爭,形成了諸侯爭霸的局面。葵丘會盟,齊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認,標誌着分封制崩潰。秦朝統一後,建立郡縣制,分封制結束。

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分封制度、封建制》、《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