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日本偷襲了珍珠港。12月8日,羅斯福在國會對日本宣戰。
丘吉爾喜出望外,説“現在美國和英國在同一條船上了”,他立即從戰時內閣取得授權,對日宣戰。
希特勒得知日本的行動後,心情也跟丘吉爾差不多,同樣感到非常高興。他馬上打電話給戈培爾,表達他的興奮,並且命令在12月10日召開國會會議。會議後來推遲了一天,在12月11日的國會演講中,希特勒聲稱“東亞的衝突對我們來説是個很好的禮物”,演講的高潮階段就是希特勒對美國宣戰。
很多人認為日本的行動打亂了希特勒的計劃,實際上根本不是這麼回事。日本的行動完全符合了希特勒的期望。
一、珍珠港事件之前,日本和德國正在討論共同對付美國的協議
1941年11月12日,日本高層決定,對美作戰不可避免,應該努力同德國達成協議共同對付美國,並且承諾不實現單獨和平。
此時德國在蘇聯的戰況不利,德國希望日本參加對蘇聯作戰。日本的回應卻是必須馬上討論德國是否會推遲對美作戰。
11月21日,德國駐日大使歐根奧特將情況彙報給外長裏賓特洛甫,裏賓特洛甫回覆説:戈林認為如果德國或者日本有一方已經陷入對美戰爭,另一方一定不會實現單獨和平。
11月28日,裏賓特洛甫會見日本駐德大使渡島支廳,他保證如果日本對美開戰,德國將給予幫助,在任何情況下,德國都不會同美國實現單獨和平,元首已經下過決心了。
12月4日,裏賓特洛甫在東線司令部見到希特勒,得到同意去準備一個由德意日三方締結的協定,約定任何一方如同美國開戰,另外兩方將立即認為自己也跟美國開戰了。
只不過日本人襲擊珍珠港的時候,協議還沒有籤。這是日本人的單方面行動,德國反而不需要承諾什麼了。
二、希特勒一直希望日本去進攻美國
1941年春天,蘇德戰爭還沒有爆發,日本外相松岡洋右訪問柏林,希特勒就對他説:如果日本對美開戰,德國將立即承擔責任。
巴巴羅薩行動失利後,希特勒雖然希望日本參與對蘇聯作戰,但並沒有抱太大指望,因為希特勒一直很樂觀自信,他一直認為德國可以靠自己解決蘇聯,日本如果進攻美國,反而有利於德國消滅蘇聯。
在希特勒看來,日本進攻美國至少有三個好處:既可以把美國拴在太平洋上,又可以削弱英國(日本肯定不會放過英國在遠東的殖民地),還可以切斷美國對蘇聯的援助,有助於德國消滅蘇聯。
希特勒得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感到很意外,但同時也非常高興,他表示“我們根本不可能輸掉這場戰爭,我們現在的同盟軍3000年來都沒有被征服過。由於日美開戰,世界格局已經發生了完全變化。美國現在顧不上蘇聯,也難以向英國運送有價值的物資了。”
12月9日,希特勒回到柏林,戈培爾去看他,事後在日記裏記錄:“元首又一次因為對於勝利的樂觀和自信感到愉快。”
三、日本偷襲珍珠港,使得希特勒有了對美國宣戰的合適時機
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國對德國已經是不宣而戰了。
1941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的當天,美國就宣佈解凍蘇聯資產,並對蘇聯實施援助。
1941年7月,美國接管了冰島,負擔起了在大西洋護航的任務,加大了對英國的援助。
1941年9月,羅斯福還要求美國海軍在大西洋見到德國潛艇就打,還要先發制人。
美國和德國已經處於事實上的戰爭狀態了,只不過希特勒一直在忍。
希特勒一直在限制德國潛艇的行動,搞得潛艇部隊非常難受。在輿論上,希特勒也限制媒體發表任何有可能刺激美國的新聞。
希特勒很清楚,德國一戰的失敗,跟美國最後參戰有着很大關係,德國人心中有陰影。珍珠港事件後,他在給納粹地方官員講話中説,“如果沒有日美衝突,德國對美宣戰很難為人民所接受。”
珍珠港事件爆發後,希特勒立即下令潛艇無限制的攻擊美國船隻,盟軍損失的船隻噸位直線上升。
對希特勒來説,這是一次宣傳的機會,這是一個好消息,可以掃除東方戰線的失利帶來的陰霾。他還要掌握主動權,“一個強大的帝國不會讓別人向它宣戰,只能由它向別人宣戰”。
希特勒精心準備了國會演講,本來12月8日,日本希望德國立即跟進,裏賓特洛甫告訴渡島支廳,元首正在考慮找一個最好的時機來宣佈對美開戰,他需要時間。於是希特勒的演講推遲到了12月11日。
希特勒的演講持續了一個半小時,他對羅斯福進行了長篇大論的攻擊,罵羅斯福是“魔鬼般狡猾”的猶太人支持的。最後在演講高潮部分正式對美國宣戰,並且宣讀了和日本、意大利簽訂的三國協議。
只不過,希特勒誤判了形勢,美國沒有被拖在太平洋,而是採取了先歐後亞的策略,打算先解決德國,然後再去對付日本。希特勒的演講也沒能提升德國民眾的士氣,反而讓士氣更加低落了,因為德國又多了一個強大的對手。第二天他就不得不承認東線的形勢不太好,要通過宣傳讓人民做好準備接受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