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在《史略》批評《三國演義》“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於關羽,特多好語,義勇之概,時時如見矣。”
但芸芸眾生更喜歡看小説,三國演義雖然三分虛構真七分實事,但小説是藝術的真實。
一起來還原一下,三國演義中被戲説的歷史事件。
一,桃園三結義:正史並無寫到三人有結拜,只提到情若兄弟。從年齡上説,關羽>劉備>張飛。
二,温酒斬華雄:華雄實死於江東猛虎孫堅刀下,《三國演義》反把孫堅寫成是華雄的手下敗將,這對孫堅太不公平了。
三,三英戰呂布:呂布實被孫堅擊退。公孫瓚沒有參加討董聯盟,所以劉、關、張三也未曾參加,也就不會有虎牢關三英戰呂布。
四,關公斬顏良誅文丑:斬顏良確有其事,誅文丑的卻是曹操的部下徐晃所為。
五,土山約三事:那次戰役關羽是戰敗被擒,並非有“土山約三事”如此堂皇之事。
一代武聖關羽,如何能投降,如何能被俘虜呢?
六,曹操獻刀殺董卓:曹操認為董卓終必敗,不領董卓情,逃歸鄉里。曹操獻刀,不見正史,是虛構的。
這不是讚揚曹操的勇氣,而是侮辱曹操的智商。
七,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
此五關相距甚遠,也無聯繫,虛構劇情。而且有幾個關在三國時代根本不存在,至於名稱,則是唐宋以後才有的。關羽離開曹操後,直接從許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劉備,並未發生過五關、斬六將之事。
關羽又不是神鵰大俠楊過,這是完不成的任務。
八,曹操殺呂伯奢一家:真有此事,原因是呂伯奢的兒子欲搶奪財物和報官領賞才死的,羅貫中為了污衊曹操還編出“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話。
曹操看來也是文武雙全,一個人能殺一家人?
九,火燒博望坡:非諸葛實乃劉備之手筆也,發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諸葛亮才出山。
劉備若無能力,如何能在亂世建立一番功業?
十,長板坡七進七出:趙雲護送家小撤退,十分平淡,趙雲實則戰功平平。
十一,舌戰羣儒:無此事,諸葛面見孫權而已。諸如舌戰羣儒、羣英會、苦肉計、連環計等均為虛構。
十二,草船借箭:無此事。古代夜戰時對船的箭頭一般都會有火,試問有幾人敢冒此險呢?歷史上曾有次曹操進攻濡須,趕上孫權坐船來察看敵情。曹操命令放箭,結果孫權的船捱了很多箭,船身傾斜就要翻了。孫權急中生智,命令掉轉方向,等另一側也捱了很多箭,兩邊均衡後就撤回去了。這樣的“借箭”,顯然並非預謀,而是隨機應變。
十三,孔明借東風:純屬虛構,冬至時日,多有東南風,此乃曹操之天災,非人為。
十四,諸葛亮一直是蜀漢的實權人物:其實劉備手下的集團分為三類,即原從集團、荊州集團以及蜀中集團。原從集團的代表人物為:關羽,張飛,趙雲等。荊州集團代表人物有:諸葛亮,馬良,馬謖,伊籍,黃忠等。蜀中集團有:黃權,李嚴,法正等人。劉備最為重用的是“蜀中集團”,由以黃權、法正為甚。佔領四川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荊州集團一直居於其下。劉備認人是很準的,想想他對諸葛亮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就知道了(這是史實)。直到蜀中集團死光了,荊州集團才在諸葛亮的政治手腕下熬出頭。後來劉備兵敗,死於白帝城,諸葛亮也説: “如果法正不死,就一定會勸阻主公(劉備),即使勸阻不了,也不至如此失敗。”明知謖“不可大用”,仍然非用不可,與其説是不智,不如説是政治使然。
十五,馬超興兵:實乃背父,叛亂。至於馬騰之死,並非馬騰謀誅曹操被殺,馬超起兵報仇。而是馬超不顧其父親馬騰在曹操手中,起兵反曹,所以馬騰被殺。一老婦曾罵道:“天地豈久容汝,而不早死,敢以面目視人乎!”。英明的梟雄劉備只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下用了他一下,之後居束之高閣了。因為這種人,帶兵多了危險,權力大了是個自己挖墳,馬超在本質上和呂布差不多
十六,死諸葛嚇跑活仲達:確有此事,但並非諸葛亮遺計,而是司馬懿心虛。“
十七,魏延反叛: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出人頭地,人必毀之。魏延才是受害者。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倒是那個被諸葛亮委以重任夥同馬岱誘殺魏延的楊儀,在權力慾得不到滿足的時候曾經言到:早知若此,當初丞相死時,吾若以全軍投魏,何至有今日耶。
十八,彝陵之戰:劉備僅帶了四萬多人,而孫權給了陸遜五萬人。陸遜之所以能夠取勝,不僅僅靠的是優良的戰朮。
十九,楊修之死:楊修並非因説出“雞肋”的含義後被殺,而是幾個月後以“漏泄言教,交關諸侯”的罪名被殺,死的時候也並不年輕,已經45歲了。
二十,三國人物身材估計:劉備172CM,張飛184CM,關羽203CM,曹操161CM,張松140CM,諸葛亮184CM。
二十一,三國的真實兵力:官渡之戰,袁紹11.8萬,曹操3萬;赤壁之戰,曹操27萬,孫劉聯軍6萬加3萬;夷陵之戰,劉備4萬,陸遜5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