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他朝代比,宋朝的皇宮為何這麼小?
一提到古人選址建屋的注意事項,我們最容易想到的是什麼?最先躍入不少朋友腦中的大抵便是"坐北朝南"、"背山面水"這樣的字眼。
確實,風水在中國古代建築中有着極為深刻的體現。
作為一國之核心的都城是如此,作為帝王安身之處的皇宮更是如此。所以就在這種有時不受人控制的因素之下,宋代的皇宮逐漸發展出了與唐代或明清皇宮大不相同的特色。
從隋朝起,中原政權的都城就形成了"宮城"和"皇城"的劃分。皇城就是中央官署的集中所在地,包括台、寺、衞和省等機構。而宮城則分佈着帝王的朝殿、寢宮和後苑。
所以承襲唐代遺風的宋王朝在定都開封之後也按制修建了皇城"套"宮城的開封城,並將宮城佈局於皇城的西北。此時的"宮城"一帶,也被宋人稱作"大內"。
不過這"大內",相較於東西長2820米、南北寬1492米、周長8.6千米的唐代宮城,着實太"內斂"了些。
那麼,宋朝的皇宮為何如此寒酸?
據考證,北宋宮城的南北寬在1570米左右,東西長在1100米左右。雖然因為如今北宋宮城埋在開封市地下,測量困難,這個估算還不夠準確,但我們還是可以通過其與唐代宮城的大致對比發現宋代宮城着實"袖珍"。
這種"袖珍"在宋人手中並未變成一種吝嗇,而是一種藴藏風水之奧妙,透着山水之靈動的精巧。
中國多山,而山地又孕育了江河。在漫長的社會實踐之中,我們的祖先已經有了對於山水審美的積澱和相應的山水文化精神。在中晚唐之後,類似"中隱"、"城市山林"這樣的需求在士人羣體之中越來越普遍。而在一建國就定下了"崇文抑武"基調的宋朝,"山水"的"狂熱粉絲"更是遍及朝野。
北宋時,二程、朱熹和蘇軾等名家,都發表過有關藉由山水將風水融入都城建築的論述。所以在這些"粉絲"們的支持下,北宋的宮城呈現出不同於唐或明清的格局:大慶殿至文德殿,垂拱殿至紫宸殿,東西呈兩排隊列。大慶殿至紫宸殿,再至崇政殿;文德殿至垂拱殿,再至延和殿;皇儀殿至宣和殿,南北呈三線並列。
在規整的格局之下,城門"皆金釘朱漆",牆壁處處鐫刻龍、鳳、雲這些祥瑞紋樣,"雕甍畫棟,峻角層榱,覆以琉璃瓦,曲尺朵樓,朱欄彩檻",亭闕相對。
而這些細節處的巧妙于山水的"粉絲"們而言還不夠。在皇城周圍,玉津園、宜春苑、瑞聖園、瓊林苑和金明池等前代皇家園林被接連翻修、擴建,一起構成了北宋皇帝在宮城之外的後苑。故而北宋最核心的"宮城"不大,但皇帝的實際活動範圍卻很大。
不僅如此,知名的風雅皇帝宋徽宗還下令在皇城東北隅修建艮嶽,這座堪稱宋代園林頂峯的皇家園林,在皇城北門一帶修建壘石為山、鑿池為海的新延福宮,後又建擷芳園……可以説,時人所能見到,所能想到的所有美,都被宋人靈巧地放進了皇城內外的這些後苑裏。
而南宋總體上繼承了北宋對於都城建設的觀念。在兩宋之交的風水大使傅伯通"相地"之後,人們覺得臨安鳳凰山這塊地風水不錯。但此地的自然格局着實不太適合往常建於平原的都城。據考證,臨安皇城東西長約1093米,南北長約698米,比北宋宮城都還要小一圈。
這麼小一個皇城,要在滿足辦公需要的同時滿足帝王的個人需求,顯然不夠現實。所以南宋雖僅有一百五十餘年曆史,卻有大量內涵真正山水的皇家園林,以及散佈在江南多地的華美行宮。
臨安皇城西部,也就是鳳凰山東麓,基本就是南宋位於皇城之外的後苑。雖然這片區域如今已無明顯的南宋宮苑景觀,但在《湖山便覽》、《南渡行宮記》、《華燈侍宴圖》、《秉燭夜遊圖》等南宋典籍和畫作之中我們還是可以感受到當年這些園林的精緻與不凡。
故而對於兩宋的宮城,我們將其與前代及以後的宮城做對比,説它主體面積小是恰當的。但若要説它"寒酸",那實在是錯得離譜了。北宋宮城的東西並列與南北並列兼容的格局,是中國宮城發展史中獨一無二的存在。其將中央機構成兩列部署於宮城前,也為後代開了先河。
宋代的皇家園林,雖不是直接修築在宮城主體以內的"純粹"的後苑,但其建造技術也是空前絕後的。
無論是直接從記載當時園林的相關著作,還是側面從宋人們對於山水的追求,我們都可以合理地推測宋代皇帝們大手筆造出的園林必定與"寒酸"二字無關。要知道,當初在宋人眼裏遠比不上皇家園林的滄浪亭、網師園等,如今都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珍品。
所以説,僅僅把面積大小作為評判一座古代宮城夠不夠"體面"的標準,這並不合適,況且唐風宋韻從來也不是一對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