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漢族,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卜居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狀元及第,授承事郎,籤書鎮東軍節度判官。由於上書為岳飛辯冤,為權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並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秘書省正字。歷任秘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宋孝宗時,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隆興元年(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為建康留守。又為荊南、湖北路安撫使,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平江府、靜江府、潭州等地的地方長官,頗有政績。乾道五年(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次年在蕪湖病逝,年僅三十八歲。張孝祥善詩文,尤工詞,風格宏偉豪放,為“豪放派”代表作家。有《於湖居士文集》、《於湖詞》等傳世。
張孝祥
我們簡單的概括一下其人生平
1.南宋詞人、書法家,大辛棄疾8歲
2.貧苦出生,23歲高中狀元
3.為岳飛辨冤,被秦檜誣陷,所幸次年秦檜死
4.給皇帝做秘書
5.做5個地市級長官,勤政愛民
6.單槍匹馬應對混亂,文武雙全
7.積極主戰,忠君愛國
8.38歲英年早逝,跟岳飛一樣
淺析:【念奴嬌】過洞庭
宋.張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
洞庭湖邊靜立着的纖草,在這個中秋將至的時候,沒有一絲風過的痕跡。
青草是和洞庭相連的另一個湖。這幾句表現秋高氣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縱目洞庭總的印象。“風色”二字很容易忽略過去,其實是很值得玩味的。風有方向之別、強弱之分,難道還有顏色的不同嗎?也許可以説沒有。但是敏感的詩人從風雲變幻之中是可以感覺到風色的。
玉界瓊田三萬頃,着我扁舟一葉。
是玉的世界,還是瓊的原野?三萬傾明鏡般的湖水,載着我一葉細小的扁舟。在三萬頃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葉扁舟,頗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襯托出詩人的豪邁氣概。
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裏俱澄澈。
天上的銀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兩道銀河同樣地明亮。“素月分輝,明河共影”這兩句明點月華星輝,暗寫波光水色,表現了上下通明的境地,彷彿是一片琉璃世界。所以接下來説:“表裏俱澄澈。”這一句是全詞的主旨所在。説來説去,洞庭秋色美在哪裏呢?在這一句裏點了出來,美就美在“澄澈”上。這裏表裏如一的美,是光潔透明的美,是最上一等的境界了。“表裏俱澄澈”這五個字,描寫周圍的一切,從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沒有一絲兒污濁。這已不僅僅是寫景,還寄寓了深意。這五個字標示了一種極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諸如光明磊落、胸懷坦蕩、言行一致、表裏如一,這些意思都包涵在裏面了。
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説。
洞庭湖是澄澈的,詩人的內心也是澄澈的,物境與心境悠然相會,這妙處難以用語言表達出來。悠然,閒適自得的樣子,形容心與物的相會是很自然的一種狀態,不是勉強得來的。妙處,表面看來似乎是指洞庭風光之妙,其實不然。洞庭風光之妙,上邊已經説出來了。這難説的妙處應當是心物融合的美妙體驗,只有這種美妙的體驗才是難以訴諸言語的。
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
結合他被讒免職的經歷來看,還有表示自己問心無愧的意思。在嶺南的那段時間裏,自問是光明磊落,肝膽照人,恰如那三萬頃玉鑑瓊田在素月之下表裏澄澈。在詩人的這番表白裏,所包含的憤慨是很容易體會的
短髮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浪空闊。
蕭騷形容頭髮的稀疏短少,好象秋天的草木。結合後面的“冷”字來體會,這蕭騷恐怕是一種心理作用,因為夜氣清冷,所以覺得頭髮稀疏。“短髮蕭騷襟袖冷”,如今被免職了,不免帶有幾分蕭條與冷落。但詩人的氣概卻絲毫不減:“穩泛滄浪空闊”。不管處境如何,自己是拿得穩的。滄溟,本指海水,這裏指洞庭湖水的浩淼。這句是説,自己安穩地泛舟於浩淼的洞庭之上,心神沒有一點動搖。
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
全詞感情的高潮!挹,汲取。“盡挹西江”,是説汲盡西江之水以為酒。“細斟北斗”,是説舉北斗星當酒器慢慢斟酒來喝。詩人的自我形象極其宏偉。“萬象”,天地間的萬物。這幾句是設想自己作主人,請萬象作賓客,陪伴我縱情豪飲。一個被讒罷官的人,竟有這樣的氣派,須是多麼的自信才能做到。
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扣舷,敲着船舷,也就是打拍子。蘇軾《赤壁賦》:“扣舷而歌之。”嘯,蹙口發出長而清脆的聲音。張孝祥説:“扣舷獨嘯”,或許有嘯詠、嘯歌的意思。“不知今夕何夕”,用蘇軾《念奴嬌·中秋》的成句:“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張孝祥稍加變化,説自己已經完全沉醉,忘記這是一個什麼日子了。這兩句作全詞的結尾,收得很經松,很有餘味。
張孝祥在南宋前期的詞壇上,肯定是享有很高的地位,應該説是稼軒的先驅。他為人直率坦蕩,氣魄豪邁,作詞時筆酣興健頃刻即成。
他的詞風最接近蘇東坡的豪放,比對他們的《念奴嬌》,和蘇東坡的《水調歌頭》風格就很近似。東坡寫於中秋之夜,一開頭就問:“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將時空觀念引入詞裏來,在抒情寫景之中又含有哲理意味。末尾説:“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打破時間的侷限和空間的阻隔,在人間建立起美好的生活和憧憬。整首詞寫得豪放曠達,出神入化。
張孝祥這首《念奴嬌》寫的是接近中秋的某個夜晚。把自己放在澄澈空闊的湖光月色之中,那湖水,月色,都是透明的,自己的心地肝膽,也是透明的,覺得自己同大自然融為一體。他以主人的身份自居,請萬象為賓客與大自然交朋友,同樣豪放曠達出神入化。
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是與明月對話,在對話中探討關於人生的哲理。張孝祥的《念奴嬌》,則是將自身化為那月光,化為那湖水,一起飛向理想的澄澈空闊之境。兩首詞的寫法和角度不同,那種豪放的精神和氣概,卻是非常地接近,都是《念奴嬌》中一等一的曠佳作!
淺析經典,墨莊漫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