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開心又一次和您見面,探究歷史,悟出道理。讓我們一起打開歷史的卷軸,我將帶您一起探究這段歷史。
林沖像買菜大媽一樣,把一把寶刀的價格從三千貫講到了一千貫,並且當場表態:“你跟我走,我回家拿錢給你。”當時魯智深就在身邊,而且肯定會大吃一驚:原來林教頭和這個賣刀的比我力氣還大,我的水磨禪杖只有六十二斤,而這二位,拿一萬斤都不當回事兒,我費勁全力拔出來的垂楊柳,在他們面前豈不是變成了小香葱?
為什麼説林沖和賣刀的比魯智深力氣大呢?這咱們得從古代銅錢説起了:古代以一千文銅錢為一貫或者一緡(也有六七百個為一貫的,咱們説的是正常情況下),宋朝以前的銅錢有五銖、半兩,都是按分量計算的。只有劉備和孫權耍無賴,發行當百、當五百、當千的銅錢,對東吳西蜀百姓進行了敲骨吸髓的盤剝。
有人稱量過唐宋古墓出土的銅錢,大多數為五克一枚(也有稍重和稍輕的,清朝銅錢每枚種十克,過去經常被用來做毽子,農村蓋房子上樑,也要用紅絲線拴幾枚或一串銅錢掛上去)。咱們就按一枚銅錢五克計算,一貫錢一千文,就是五千克,十斤,一千貫就是一萬斤。
一萬斤的銅錢,林沖親手交給賣刀人不成問題,問題是賣刀人怎麼拿走?那人已經落魄,自然沒有僕人也沒有車馬,就是有馬,也馱不了一萬斤,而那人毫不猶豫地跟林沖去取錢,並沒有説要僱幾輛大車,除了藝高人膽大,可能對自己的力氣也是比較自信的——一萬斤是五噸,小客貨是肯定拉不動的。
當然,接下來我們看到林沖並沒有支付銅錢,他是“將銀子折算價貫準,還與他。”按照宋朝官方牌價,一兩銀子兑換一貫銅錢(銅銀比價不同時期不同,有時候一兩銀子兑換兩貫銅錢,有時候一兩銀子兑換不了一貫銅錢),也就是説林沖要付給那賣刀人一千兩銀子。
包括宋朝的古代,一斤是十六兩,一千兩銀子就是六十二斤半,只比魯智深的水磨禪杖重半斤。所以賣刀人毫不費力:“那漢得了銀兩自去了。”
這時候讀者諸君可能看明白了,魯智深是虛驚一場,林沖和賣刀人不是力氣大,他們是取了巧,以銀換錢,重量和體積都大大縮水,要不然賣刀人拉着一萬斤銅錢在大街上走,沒出汴梁,就會被人搶走了——按照吳用請阮氏三雄的花銷計算,這一千貫錢可以買三萬斤牛肉外加兩千只大雞、一千甕好酒,可見宋朝銀錢的購買力還是極強的。
這時候就有熟悉歷史的讀者要説話了:林沖買刀,既不可能花銅錢,也不可能花銀子,因為那是宋朝!
事實確實如此,任何朝代,都很少有人用銀子來付飯錢——幾個銅板就能解決的問題,根本就不用花銀子。一般的小店鋪,也沒有預備戥子(稱銀子的精準小秤)和夾剪(把碎銀子變得更碎)。
宋朝大宗商品交易,肯定是不能用大車小輛運送銅錢。比如宋朝賣官鬻爵,用的計量單位是銅錢,但支付的肯定不是銅錢。蔡京賣官帽是童叟無欺:三千索,直秘閣;五百貫,擢通判。一索其實就是一貫,前面咱們算過重量了,三千索三萬斤,五百貫五千斤。
如果各地求官者都趕着馬車去送錢,那麼相府門前就會造成交通擁堵——再大的獨輪車,也裝不了一千斤,即使是雙輪馬車,沒有軸承的木頭輪子馬車,荷載也是有限的。
那麼宋朝大宗交易用的最普遍的貨幣是什麼呢?是紙幣。
您沒有看錯,筆者也沒有寫錯,宋朝大宗交易都是以銅錢為計量單位,比如武松打虎得到一千貫賞錢,魯提轄三拳打死鎮關西,官府出的賞格也是一千貫銅錢,後來像宋江等人罪大惡極,抓捕他們的賞格提高到了三千貫,這些錢都是用銅錢來計價的。
讀者諸君不要為武松能不能拿起一萬斤銅錢當堂分給眾獵户而擔心,因為當時就像現在大家口袋裏都不裝現金一樣,宋朝的富商大賈出門,也不用大車小輛拉着銅錢上路,他們有更方便的支付方式——交子,這是一種官方發行、基本不會貶值的流通紙幣。
有時候我們甚至忍不住會想:大名府梁中書拿價值十萬貫的金珠寶貝送給蔡京,實際是狡猾女婿忽悠傻老丈人。如果你真想給老丈人祝壽,只要楊志保護老都管和兩個虞候,揣着面值十萬貫的交子,輕手利腳快馬加鞭,幾天就到了京城。
當時的汴梁城是世界經濟中心,珍奇寶貝應有盡有,而且肯定比大名府價格便宜,十萬貫交子,可以買到在大名府用十五萬貫銅錢也買不到的東西。
所以我們有理由懷疑:那十萬貫金珠寶貝,可能連一萬貫都不值。要是真有十萬貫,晁蓋等人每人能分一萬多貫,早就遠走高飛了。改名換姓之後買通判、買直秘閣,神不知鬼不覺,還用得着亡命江湖?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不知道這段歷史是否讓您有所觸動,以史為鑑,讓我們做更好的自己。我們下期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