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家長“語言暴力”,對孩子來説是“致命的兇器”,請口下留情

由 司空梓瑤 發佈於 經典

每一個孩子的心都是温柔純潔的,想盡一切辦法呵護孩子這顆心,不要讓他受傷是上天賦予為人父母的職責。

好的家庭教育,應該在父母不經意間和點點滴滴的話語中,傳遞給孩子豐富的知識和情感,而不是用錯誤的話語無形中傷害孩子。

以下六類話父母經常掛在嘴邊,卻不知句句都是在傷孩子的心,別再對孩子説了:

不加思考就向孩子妥協的話

“好啦,好了,別哭啦!媽媽答應給你買就是了。”

“算了,算了,只有今天才能這樣啊,下不為例。”

……

此類容易妥協的話語,只會放任孩子的行為,讓孩子失去改錯的機會,使錯誤變本加厲。父母破例一次,孩子只會貪心第二次,長此以往,父母的威信和教育的效果都會大打折扣。

父母對於一些教育上的原則性問題,不能妥協就是不能妥協。

比如,有了一個變形金剛還要同類型的玩具,半夜不睡覺起來偷偷吃東西,答應好的沒做完作業就去看電視等。只要父母堅決一點,讓孩子知道耍賴是沒有用的,下一次他就會有所改正。

不加思索批評或者諷刺的話

“你都快笨成豬啦!這麼簡單的字都不會寫!”

“哎呦,竟然來幫忙了,這是太陽打西邊出來啦?”

……

這些不假思索説出來的話語傳達着對孩子的不信任,諷刺更是對人格的侮辱,就像一把尖刀刺傷孩子的純善的心靈,打擊了他們做事的自信心。

這些語言帶來的心理傷害可比皮肉上的傷害要嚴重得多,久而久之,孩子作為個體的自尊和感情就慢慢缺失了。

幼小的孩子處在對世界的探索中犯錯很正常,父母應該做的是給予正確的引導和鼓勵,比如:

“這個字上週學過,你再仔細的想一想,媽媽相信你一定會寫。”

“多虧有了xx的幫忙,這件事做得又快又好,xx真棒!”

父母面對孩子錯誤的態度越坦率,方法越正確,孩子就能越早認識錯誤並認真改正。

嘮嘮叨叨一直重複的話語

“快點去學習了,聽到沒有?你今天玩了這麼久,一整天都在玩兒,從上午玩到下午,怎麼還在那?就不能好好看會兒書嗎?作業做完了嗎?坐在這裏不動是幹什麼?還不快去做寫作業!”

媽媽説了這麼多隻表達了“兒子玩太久”一個意思,反反覆覆的話語會讓孩子習慣性的過濾掉,根本聽不到心裏去,這是長期重複聽同樣的聲音而產生的一種心理上的不在乎。

嘮叨的話語只會造成惡性循環:越嘮叨孩子越不聽,越不聽父母越嘮叨。重要的話表達合適只説一次就足夠了,當孩子越來越不耐煩聽父母説話,就應該靜下心來反思自己是不是過於嘮叨。

和其他孩子比較的話

“你看人家xx這次又拿了第一,你呢?怎麼又考得這麼差?”

“你妹妹都比你強!”

……

大人都不喜歡跟別人比來比去,那種自己一無是處的心情,真是讓人很沮喪啊!尤其是有二胎三胎的父母,這些話更是讓孩子喪失信心,進而自卑、自暴自棄,長大後一無所成,毀掉的是孩子一生啊!

每個孩子都是擁有無限潛能的寶藏,父母不用總是把自己的孩子與其他人相比較,孩子不是所有方面都會輸給別人,想要挖掘出寶藏,還是深藏地底由家長決定。

不聽孩子解釋,打斷他的話

“還沒想到嗎?好,我來給你講。”

“你別説了,我不聽理由,錯了就是錯了,有什麼好解釋的!”

……

當父母打斷孩子表達和思考的機會,不容許他有反對意見時,應該想象不到孩子有多委屈。長此以往,孩子要麼是慢慢地變得沉默寡言,要麼會尋求另一種不恰當的方式來發泄自己的委屈,比如打架、爭鬥。

不會正確表達自己,為自己爭取利益的人,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里,怎麼能有發展?

父母一定要給孩子發表意見的機會,並能夠鼓勵他説出心裏的想法,鍛鍊他的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提高他的自主意識,才是對孩子好的方式。

只重視分數的話

“語文成績不是出來了?這次考了多少分呀?在班裏第幾名啊?”

“這次怎麼只有這一點分?考的這麼差!”

……

其實父母大可以換種方式去詢問孩子的成績,比如,温和地説:“這次考試的題目難不難啊?題型都是做過的嗎?寫作文的思路是什麼?”

父母不應該只看分數高低,一開口就指責孩子,而是應該陪伴孩子一起分析試卷,找出錯誤原因,引導孩子改正並能舉一反三。分數絕不是衡量孩子能力的唯一標準,別用錯誤的話語誤導孩子正確的學習觀。

暖心寄語

孩子太稚嫩,無法判斷和過濾具有傷害性的話語,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以上六類話語,請父母謹慎説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