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導致趙國慘敗的四大決策失誤

哈嘍,終於等到您,還好我沒放棄!您終於來了!這裏有您最想知道的!這裏有您最想不到的!這裏有您在別的地方看不到的!總之,您來對地方了~那麼下面就讓我帶您一起看看下面的文章!

長平之戰:導致趙國慘敗的四大決策失誤

對於趙國在長平之戰的慘敗,許多人把原因歸結為趙國臨陣換將,用所謂“紙上談兵”的趙括替代廉頗。我認為這是不科學的,因為趙國之所以在長平之戰中慘敗,實際上是多方面綜合原因導致的,撇開秦國因素不談,僅從趙國本身分析,至少就有以下四個方面的重大決策失誤。

1、決策失誤之一:接手上黨這個燙手山芋

我們都知道,長平之戰的導火索是上黨之爭。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當時還是屬於韓國的上黨,上黨守將馮亭為了不讓秦國圖謀得逞,便想把上黨轉手給趙國。在要不要接受上黨的問題上,趙國高層很猶豫,併為此發生過爭論。當時趙國的國君是趙孝成王,當他把這個問題拋出來後,立刻在朝堂上引起爭議。

平陽君趙豹主張不能接受上黨,他認為馮亭不將上黨交給秦國,是想嫁禍給趙國,接受它帶來的災禍要比得到的好處大的多;而平原君趙勝等人則認為,發動百萬大軍作戰,經年累月的攻打,也未必能攻下一座城池。如今不廢一兵一卒就能得到上黨,這是大利,不能失去這個機會,所以應該接受。

平陽君與平原君的爭議,可謂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接受,趙國可以得到上黨,但也會馬上引火燒身,提前與秦國爆發決戰;不接受,趙國雖然可以暫時避免與秦國提前決戰,但如果上黨一旦被秦國控制,那麼趙國西南門户洞開,隨時面臨着秦軍的威脅。

從後人的角度去評判趙國該不該接受上黨,雖然未免有馬後炮之嫌,但我還是想説,當時趙國如果不接受上黨,更符合趙國的利益,因為在那個時候,趙國事實上還不具有與秦國提前決戰的實力,或者説,那個時候趙國還沒準備好與秦國進行決戰。如果趙國不匆忙決定接受上黨,那麼趙國與秦國的決戰是完全有可能被推遲的。

這種情況下,趙國進可攻退可守,選擇將更加靈活,既可以選擇出兵幫助馮亭守上黨削弱秦國,也可以學習當初齊國孫臏在馬陵之戰前的做法。(馬陵之戰前,魏國圍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孫臏建議齊王先答應救援,但遲遲不發兵,既給韓國抵抗的信心和希望,又讓魏、韓兩國鬥得死去活來,等到魏、韓兩國鬥得兩敗俱傷消耗差不多時,齊國才出兵救援)

至於決戰,以當時趙國的戰力,如果準備充分,秦國想要一口吞下趙國恐怕沒那麼容易,甚至鹿死誰手都很難説。

長平之戰:導致趙國慘敗的四大決策失誤

2、決策失誤之二:選錯了與秦國決戰的地點

客觀來看,無論趙國接不接受上黨,趙國與秦國的決戰都無法避免,問題的關鍵是什麼時候決戰?在哪裏決戰?

從趙孝成王決定接受上黨的那一刻起,事實上也就意味着趙國準備提前與秦國決戰。這樣,決戰的時間已定,剩下的就是在哪裏決戰的問題。而就在此時,趙國的決策出現了致命的錯誤,最終導致趙國滿盤皆輸。

據《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記載:

“趙受之(上黨),因封馮亭為華陽君。四十六年(前261),秦攻韓緱氏、藺,拔之。 四十七年(前260),秦使左庶長王齕攻韓,取上黨。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以按據上黨民。四月,齕因攻趙。趙使廉頗將。”

照理,趙國既然決定接受上黨,那麼就應該把上黨視為本國領土,派兵進駐上黨把秦軍拒在國門之外。但我們發現,趙國接受上黨之後,並沒有派軍隊進駐上黨協助馮亭守城,只是封了馮亭一個華陽君的虛名,然後就把上黨當炮灰,任由秦軍攻打。秦軍是在攻下上黨之後,這才進一步攻入趙國境內,最終爆發長平之戰。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趙國一開始時並沒有派能征善戰、經驗豐富的廉頗為將,而是在公元前260年的四月,王齕開始攻打趙國之後。

在秦軍攻打上黨時,趙國軍隊在哪裏?在幹什麼?他們居然駐紮在長平,在接應來自上黨的難民!這不能不説是趙國在決策上的一個重大失誤!

我們設想,假如當初趙國一開始就派廉頗為將,進駐上黨幫助馮亭據城而守,那麼以廉頗善於打防守戰的本事,秦國恐怕就沒那麼容易拿下上黨了。更為重要的是,如果趙國能夠選擇在上黨決戰,前方軍隊便沒有後顧之憂,這樣也就避免了導致長平之戰失敗的兩大問題,即糧草補給問題以及被分割圍困逐一殲滅的問題。退一步説,即便秦軍能拿下上黨,估計也要脱層皮,損兵折將,耗費巨大。

長平之戰:導致趙國慘敗的四大決策失誤

3、決策失誤之三:攻守失據,坐視趙括被圍困

長平之戰爆發後,前方指揮大將廉頗的戰術是防守,而以趙孝成王為主的後方則希望趙軍出擊。正因為趙國君臣在是攻還是守上的思想不統一,這才給了秦國實施反間計以可乘之機,廉頗被撤換,趙括前去背黑鍋。

趙括來到前線,趙國君臣攻守失據的問題表面上得以解決,但實質上並沒有真正解決。因為孤軍深入,歷來是兵家大忌,趙國既然準備進攻秦軍,那麼後方的補給線必然要有所保障。但從史料來看,當趙括領軍出擊時,趙國並沒有為趙括提供必要的後勤保障,秦軍只用了不到3萬人馬就輕易地把趙括的補給線切斷了。

在秦軍圍困趙括軍時,秦昭襄王親自前往前線坐鎮,給全國百姓加爵一級,徵調國內所有15歲以上的人員前往支持白起的軍隊,這種情況下,我們看不到趙國君臣有任何行動。

因此, 趙國士兵斷絕口糧四十六天,軍內士兵們暗中殘殺以人肉充飢。趙括無奈之下,選擇突圍,不成功,戰死,四十五萬趙國軍民全部被秦國殺死。

讀史至此,我們不禁要問:在趙括軍被秦軍圍困的這46天裏,趙國的君臣都吃屎去了嗎?

當時李牧大軍就駐兵在代郡一帶,距離長平大約400公里,以古代急行軍每天走60公里算,46天時間也足夠走幾個來回了。何況,李牧軍有大量的騎兵,假如趙國君臣能夠果斷決策,徵調李牧大軍前往長平支援,估計不用三天就能到達!

長平之戰:導致趙國慘敗的四大決策失誤

4、決策失誤之四:未能聯合其他諸侯國,試圖以一己之力對抗秦國

長平之戰時,趙國試圖以一己之力對抗秦國,沒有向周圍國家請求支援,也是決策上的重大失誤。據史料記載,趙國一直到長平之戰後,秦軍圍困趙國都城邯鄲時,這才向其他國家請求支援,信陵君“竊符救趙”便是發生在長平之戰後。

從信陵君“竊符救趙”以及來後在信陵君聯合下的五國攻秦來看,當時趙國如果能夠在長平之戰爆發時,就向其他國家請求支援,聯合其他諸侯國,應該也是能夠搬來救兵的,但令人遺憾的是,趙國君臣竟然沒有這樣做,他們唯一在做的事情就是坐視趙括軍被圍困,最後被殲滅。

可見,趙國在長平之戰的慘敗,不僅僅是因為趙括紙上談兵,也不僅僅是因為臨陣換將的問題,而是趙國君臣在面對一場大戰時,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未能作出正確決策等多方面的綜合原因造成的。所以,作出一個重大決策,的確必須綜合考慮,慎之又慎,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文/至簡)

感謝各位帥哥美女們,幸讀小編的文章,如果您喜歡,可以用您發財的小手,順便點個贊,為小編關注地揚一次鞭!也希望大家不吝賜教,對您不喜歡的文章,您大可大方的吐槽,討論。嘻嘻~~~小編會全盤虛心的接受的哦~~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12 字。

轉載請註明: 長平之戰:導致趙國慘敗的四大決策失誤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