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竟有“同胞兄弟與姐妹”,你真的分得清嗎!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十八般兵器所指實際何止百種。雖然已退出了平常人的日常生活,然而仍用大刀,以及作為武俠及閃耀熒屏的年代,冷兵器仍然很“常見”。雖然很“常見”,但大多影視劇中存在錯用、混用。這些兵器你是否分的清楚呢?
方天畫戟因其戟杆上加鏤、彩繪裝飾,又稱畫杆方天戟,是頂端作“井”字形的長戟。歷史上,方天畫戟通常是一種儀設之物,少用於實戰,不過並非不能用於實戰,對使用者的要求極高。《三國演義》中設定呂布的兵器即為方天畫戟
圖:方天畫戟
青龍戟(戟刀):單月牙,長杆兵器。刀尖長四寸,邊鋒長一尺,全長五尺左右。刀柄粗可盈握,柄尾有一三稜形鐵鐏。
你看的出《新三國》裏呂布劇照中拿的這個是哪種戟兵器嗎?
掩月刀:裝有長柄的刀,多為馬戰兵器。最早見於文獻記載是北宋成書的《武經總要》中的《器圖》篇,為刀八色之一,叫做“掩月刀”,《武經總要·器圖》有詳細繪圖,其形制與後世傳説的關公青龍偃月刀幾乎完全一樣。後世訛成了偃月刀。“偃月”一詞,意為半弦月。
屈刀:(宋《武經總要》載圖樣),與掩月刀均為長杆兵器,區別在於刀頭的形狀不同(掩月刀刀背凸起處也可掛彩穗)。
朴刀:《水滸傳》中綠林好漢們最愛使用的兵器之一。樸實無華,幾乎沒有什麼裝飾,一般刀身光亮無比。刀刃的寬度和弧度比大刀小,刀刃的寬度適中。刀柄長度在十五釐米到八十釐米之間,如果朴刀的長度適中,朴刀的形狀跟大刀幾乎一模一樣。如果朴刀的刀柄比較長,它會更加像長兵器,跟“關公刀”有類似之處。
康熙戰刀(朴刀式):為清聖祖玄燁御用戰刀,原品藏於內蒙古博物館,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康熙帝西征準噶爾部噶爾丹凱旋,回京時路經歸化城,時逢崇福寺(蒙語“巴噶召”,即小召—)建成,此寶刀並盔甲等隨身之物,留作紀念
眉尖刀:宋刀八色之一,長杆兵器,刀條修長微彎似眉毛的形狀。日本的薙刀與之極為相似。
苗刀:非苗族用刀,而是因刀身形狀似禾苗而命名。民國時期定名,此前為雙手刀,最早起源於漢代,兼具刀、槍兩種兵器的特點,可單、雙手變換使用。明朝時期借鑑倭刀刀法創制《單刀法選》用以抗倭。苗刀刀長三尺八寸、靶長一尺二寸,總長有五尺。形狀跟倭刀很像,區別在於裝具風格不同,苗刀刀尖無明顯的帽子、手柄一般無纏繩、無目貫。
宋朝“陌刀”:(根據宋代《武經總要》所載的圖復原)注意這裏的陌刀並不是唐代陌刀哦,長杆兵器,刀身兩刃以脊線處對稱,幾乎無刀尖。
掉刀:宋代刀八色之一(《武經總要載圖》);與《武經總要》圖載的“陌刀”很像。長柄(前端有環狀鈕),兩刃以脊線對稱,刀尖兩側有波浪形曲線,柄尾有環首或錐形鐵鐏。
三尖兩刃刀:看過西遊記或者相關影視劇的刀友對這種兵器應該不陌生。相傳為所使用之兵器,長柄,刀身兩面刃,刀鋒三叉。《水滸傳》中用三尖刀的人很多,九紋龍史進、節度使梅展、樞密使鈕文忠、車騎將軍周昂、副統軍賀重寶、北方玄武大將曲利出清,甚至賊將滕戣,用的都是三尖刀;
矛:矛的歷史久遠,最原始的形態是用來狩獵的前端修尖的木棒。有石頭、獸骨、青銅等製成。長柄,有刃,以刺為主。矛與槍存在一種傳承關係,很難定義什麼是槍、什麼是矛。兩者在很多時候雖然有使用上的區別,卻無法加以明確區分。一般來説,槍頭比矛更尖鋭鋒利,矛的頭部金屬件一般教扁平,有一定的揮砍功能,刺能力不如槍,基本為步兵使用,唐朝以前用的比較多。
槍:一般有槍纓。槍,細長杆型刺殺兵器,頭部金屬件呈尖錐狀,所以刺殺能力最強,重量輕造價低適合大規模裝備步兵。
槊:槊就是大槍,形狀界於矛和槍之間,一般用於騎兵。“矛長丈八者為槊”,圖中的槊可能是眾多種類中最樸實的一種。與槍、矛很像。不過也可以通過長度區分。槊和槍都是由矛發展而來的刺擊長兵器,重量較大,一般長於槍而短於矛,主要用於馬戰,可理解為馬上使用的長矛,但槊比長矛更加沉重。通常槊尖為較長的多稜形狀,比矛要厚重。攻擊方式主要為刺。
鞭:鞭有軟硬之分。硬鞭與鐧相似,多為銅製或鐵製。長度大約使用者的手臂加上肩膀的長度。由來與鐧相同,只有鐧是必須雙用的。鞭有節,鐧有稜,為砸擊型重兵器,均無刃。持鞭者需要力大勇猛的人。黃蓋、尉遲恭、呼延灼等均為用鞭的猛將。
鐧:屬於鞭類,無刃,有四稜,長為四尺(宋制四尺為一米二),屬於短兵器,利於馬戰。鐧的分量重,非力大之人不能運用自如。出於晉唐之間,形似硬鞭,但鐧身無節,鐧端無尖。鐧體斷面成方形,有槽,故有“凹面鐧”之稱。
柳葉刀:中國古代腰刀的一種,從名字上看,柳葉刀的外觀很像柳樹的葉子,在明朝歷史上常作為騎兵和步兵的武器。柳葉刀的刀片呈温和的曲線狀,比日本刀的刀片要寬。由於柳葉刀輕巧且不堅硬,通常兩把刀同時使用。
雁翎刀:中國古代腰刀的一種,很多朋友搞不清雁翎刀和柳葉刀有哪些區別,其實刀身根部佔直刃2/3開始朝上彎曲的是雁翎刀,而刀身根部一開始就彎的就是柳葉刀。雁翎刀的全身弧度偏小,刀尖較窄且略微上翹,柳葉刀弧度偏大,刀尖也寬些。
雁翅刀:雁翅刀,也是因形得名,但是也有人説是因刀身帶環,揮舞似大雁振翅。特點是刀刃短於刀背,類似於砍刀。刀背厚,刀頭寬大,刀體重。刀頭有類似大雁翅膀一樣的波浪形狀。
牛尾刀:牛尾刀可謂備受現代影視劇的青睞。不論是哪個朝代背景的,武林高手、兵丁等一般拿的都是牛尾刀。殊不知這種刀型歷史上出現於晚清。是中國清代晚期官衙差役配備的制式武器,因刀刃朝上斜放着很像牛尾而得名。牛尾刀刀頭寬闊,刀尖上挑,刀身開有血槽。刀柄較長後端下彎,部分可雙手持握。重將近3斤。真正的牛尾刀不似現在影視劇中用的那樣,刀身薄似鐵片;而是從根部到刀尖,刀身三厚三薄,強度和韌性更好。
相對其他腰刀,辨識度很強。“魚頭刀”的名稱未曾在古籍中出現,而是現代人根據此類刀刀頭形狀酷似鯊魚頭的特點而命名的。 (刀尖10釐米--20釐米處以某點為基點突然向上收縮彎曲或以此基點凸起一個波型後向上收縮彎曲,刀尖到刀頭最寬處的距離一般15釐米以內。)頭尖中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