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策劃、監製:袁載譽;編輯:圓臉兔
公元前119年,西漢著名抗擊匈奴戰役——漠北戰役開始。
這日,天日昏黃,空曠的荒漠上此刻硝煙瀰漫,戰馬嘶鳴聲、劍戟碰撞聲、將士衝鋒聲交雜在一起,聲聲刺耳。血腥味與硝煙味混雜,彌散在這荒漠上,幾欲令人窒息、作嘔;剛剛消散的哀嚎和劍影又在呼嘯的寒風中綻開,堆積的將士殘體驚悚而可怖,匈奴、漢軍的士兵皆損傷慘重。
但是讓匈奴兵士兵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領頭的西漢將軍揮舞手中兵器,在高頭戰馬之上掃退周圍敵軍,沒有萌生出一點退兵的意思,士兵受到將軍鼓舞,又再次揮起疲累的手臂殺敵,最終贏得了漠北戰役。這英勇將軍便是西漢大將軍——衞青。
衞青一生就像是流水賬,一直都是某年贏得了某個戰役或者是某年在打某場戰役。在功勳方面,他為西漢立下了汗馬功勞。這樣看來,衞青無疑是個優秀的將領。但對於這樣的一個人,相關史籍卻給了我們一種感覺,就是漢朝人並不敬仰衞青,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大家應該都看過《史記》這本書吧,在日常生活中,一想起史書典籍以及歷史知識,我們腦海中就會浮現出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寫的《史記》這本史學著作,魯迅先生口中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而我們今天的主人公——衞青大將軍卻被司馬遷歸於《史記》中的《佞幸列傳》。《佞幸列傳》是司馬遷專門用來批判西漢奸佞小人鄧通、趙同和李延年三人的合傳,揭露了他們三人沒有任何才能,卻因善於巧言令色,能討皇上歡心,以此獲得極大權力,在皇城中橫行霸道,欺男霸女,無惡不作的惡行以及他們醜陋的嘴臉。
這樣看來,《史記》將衞青歸於此傳,肯定是貶斥之意。如此一來,不僅漢朝人不會稱讚衞青,後人看《史記》時,對衞青的印象也會比較差了,甚至淡化了衞青形象。
其實司馬遷不僅將衞青歸於《佞幸列傳》,對衞青的戰功描述的也十分平淡。
那麼司馬遷為何這樣瞧不起大將軍衞青,以至於造成後世關於衞青的書籍都少之又少呢?其實,往深處探查原因,就是外戚這二字。
衞青,原是其母與平陽侯府中一小官鄭季苟合生下來的私生子。因其母親無法撫養,衞青被送到親生父親鄭季的家裏。但鄭季與鄭家的兒子對衞青並不好,把衞青當成奴僕畜生一樣虐待。衞青稍大一點後,不願再受鄭家的奴役,便回到母親身邊,做了平陽公主的騎奴。
公元前139年,衞青的姐姐衞子夫被平陽公主推薦給漢武帝為“妃子”,而衞子夫也爭氣,在宮中歷經了許多劫難後,竟然一路坐上了皇后的位置,衞青也因其姐姐得到漢武帝賞識,多次征戰匈奴,後來更是任職司馬大將軍,成為漢武帝之下,軍方最高領袖之一。
姐姐是皇后的存在,自己又官運亨通,直接造成在漢朝百姓看來,衞青也許根本就沒什麼能力,他能當上司馬大將軍,完全就是因為他姐姐衞子夫妖媚惑主,當上皇后。除了衞青之外,衞氏一族也多因為衞子夫的緣故而受到優待,如此一來在外人看來,衞家的繁榮,完全就是活生生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姐姐當了皇后,衞青得到了武帝賞識,卻也導致衞青有了一個特別不受後人待見的身份——外戚。司馬遷也在《佞幸列傳》中寫道“自是之後,內寵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數也。衞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然頗用材能自進”,從這話足以看出司馬遷也認為衞青雖有才能,也是後來才發揮出來的,而他最開始能得到賞識,也就是因為他是外戚。
相信大家多多少少知道,東漢之所以式微、元氣大傷,就是因為外戚干政。《漢書·外戚傳贊》:“夫女寵之興,由至微而體尊,窮富貴而不以功,此固道家所畏,禍福之宗也。序自漢興,終於孝平,外戚後庭色寵著聞二十有餘人。”這也是後人對外戚印象十分差的原因。而衞青就恰好是外戚,後世看不上的外戚。
其實,在筆者看來,衞青是一個很有能耐的人。他不僅有軍事才能,七戰匈奴而大捷;在為人方面,謙恭有禮,尊重賢良,處事低調,不愧對自己大司馬之職。但很令人無奈的是,就算功勳卓著,因為是外戚,就不被《史記》所看好,不為後人所稱讚。這也是衞青的無奈。
參考資料:歷史揭秘:史上著名戰役:漠北之戰——居家美妙生活
百科詞條“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