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蒙古鐵騎,這個劫掠過羅馬帝國的民族,才是歐洲人內心的恐懼
觀古今看世界
匈人,成長於寒冷的東歐草原之上,因征服阿蘭人、東哥特人而使羅馬帝國忌憚三分。歷史上,羅馬帝國曾為了阻止匈人南下與其交換人質,但不曾想作為人質來到羅馬的阿提拉反而受到了羅馬文化和戰略思維的薰陶。等到阿提拉執掌匈人帥印之時,匈人鐵騎橫掃歐洲,“上帝之鞭”的名聲由此而來。
而蒙古人,成長於貧瘠的蒙古高原,其橫掃歐亞大陸的勢頭讓其所到之處寸草不生。在歐洲,東歐重甲聯軍的陣地依舊被穿着輕甲的蒙古騎兵踏破,一時之間“毀滅”二字頂在了歐洲人的頭上。“上帝之鞭”,再一次降臨在了歐洲人的世界觀裏。
然而,當我們比較匈人和蒙古人的影響之後,會發現二者有着莫大的差別:
匈人橫掃了歐洲,卻並沒有佔領任何土地資源,人口對他們而言皆是奴隸,即便是極盛時期的阿提拉帝國,實際統治的區域依舊是原來的那一塊,周邊的眾國皆是匈人的藩屬;
而蒙古人的征伐,並非只單純來自於對財富的渴望。“誰有仇打誰,誰不服也打誰”是他們西征最大的動力。只不過因為喜歡屠城,容易把征服的國家殺得寸草不生,然後他們再在這塊土地上給子孫們封王封地。
綜合比較,匈人的劫掠成為了一種“可持續”,目的在於讓對手源源不斷地為其生產財富,然後自己再重複掠奪;關於這一點,如果有興趣深入瞭解匈人和阿提拉帝國興亡,可以看一看我之前發佈的文章《羅馬公主私通後找阿提拉做老實人,他因此血洗羅馬,卻暴斃在洞房,這裏面詳細解答了阿提拉帝國為何能讓歐洲人忌憚,又為何曇花一現。
而蒙古人的征服,相較而言就太直接了,殺完你,你就服我了。
於是,同樣面對“上帝之鞭”,歐洲人怕匈人,因為匈人年年都來搶東西,但怎奈自己的羅馬帝國卻江河日下,根本打不過人家;他們怕蒙古人,卻是因為蒙古人一來就殺,投降吧會被奴役被搶東西,不投降吧直接連命都沒了,何況自己同樣打不過人家。
只不過,匈人的“可持續”劫掠路線也有失手的時候,比如他們搶到興起時,不小心把巴爾幹半島(希臘地區)這個東羅馬帝國的小金庫給燒完了,結果東羅馬帝國也沒錢給他們繼續搶了,所以他們只能深入歐洲內陸找西羅馬帝國。而在進軍之時,匈人低估了歐洲被其壓迫的各民族的抵抗決心,結果搞得阿提拉差點在戰場上被燒死。
當然,本質上的區別,還是在於匈人和蒙古人作戰水平的不同。你瞧蒙古人打過敗仗嗎?有,打西亞的時候,因為分兵被馬穆魯克打敗了;打南宋的時候,蒙古大汗蒙哥還直接就戰死了。但這兩場敗仗,都是在蒙古帝國已經差不多橫掃完歐亞才打輸的。
同樣的,匈人也打了兩場敗仗,一場敗給了兩河流域的波斯帝國,這個帝國比羅馬帝國不知道弱了多少倍;第二場,就是敗給西羅馬帝國和西哥特王國聯軍的沙隆之戰,就是阿提拉差點被燒死的那場,這兩場都是在巔峯時期被打敗的。
相比較而言,匈人的戰績確實比蒙古人差太多了。但造成這個區別的原因又是什麼呢?其實在於軍中兵源的不同。
早期匈人征服了阿蘭人、東哥特人、汪達爾人等民族,這些民族都是和羅馬帝國打了幾百年的民族,戰鬥力雖然也很強,但畢竟是蠻人,打仗思路很簡單,誰猛誰贏。所以,羅馬帝國在巔峯時期還是可以靠他們的兵法、陣法把他們征服的。只不過,當羅馬帝國走向沒落之後,隨着羅馬軍隊兵源的混雜和素質低下,就被蠻族們反過來暴揍。
匈人征服這些民族的消息,自然讓這一代羅馬人心生忌憚。加之匈人一直利用這些被征服的民族打仗,所以與其説羅馬人怕匈人,不如説羅馬帝國怕的是層次更高的阿提拉和他麾下的眾蠻族。更何況等到阿提拉時期,匈人的戰鬥力水平下滑已經可以參考咱們自己清朝清軍八旗的早期和中晚期;加之這些蠻族們本身錯綜複雜的關係,也註定了他們在面對同仇敵愾的敵人時必定打不贏。
而蒙古軍隊雖然也有將征服的民族進行整編參軍,名為“籤軍”,但實則在西征的過程中,主力還是以蒙古人自己為主,只有在對南宋的戰爭中,軍中的比例才是北方漢人為多。所以,蒙古人打南宋打了50多年的原因至少有三:一是因為南宋確實抵抗得很激烈,二是因為蒙古士兵確實不熟悉南方山地和河流作戰,三是蒙古軍隊的兵員比例發生了根本的質變。
所以綜上而言,不論是這裏的兵源水平,還是前面的戰略區別,都造成了匈人只能在表面上給歐洲撓撓癢癢。即便跑到歐洲內陸“轉”了一圈,依舊只能成為影響羅馬帝國崩潰的原因之一,而不是主要原因。結果,在阿提拉死後,匈人帝國陷入內戰,很快就讓這個民族沉淪在了歷史深處;而成吉思汗死後呢?因為佔有了土地資源,還分封出了四大汗國,其中窩闊台的元朝帝國還存在了將近100年。
不過,即便匈人和蒙古人大為不同,那歐洲人到底更怕誰呢?簡單來説,打進家門搶劫的匈人更像是歐洲人早期的記憶,而打到家門口的蒙古人不過是勾起了他們心中最深處的恐懼。畢竟,蒙古人最終還是沒有打進歐洲內陸。這就像是一個人,在孩童時期被某種東西驚嚇過,長大後自然也會在近距離上產生畏懼感。
所以,對於歐洲人來説,匈人是他們更“原始”的恐懼,而蒙古人的殺戮,卻直接讓他們哆嗦。
本文作者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