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大學生”提前產生“畢業焦慮”?專家建議,填報志願時不要被就業前景“綁架” |2022招考季新觀察

“準大學生”提前產生“畢業焦慮”?專家建議,填報志願時不要被就業前景“綁架” |2022招考季新觀察

隨着招生季來臨,各所大學招生團隊或奔赴全國各地宣講,或在網上開展諮詢。多位負責今年招生錄取的一線老師發現,越來越多前來諮詢的家長和學生關心“就業前景怎麼樣”“某某專業就業率如何”等“未來出路”問題。與過去相比,更多“準大學生”尚未進入大學,就早早考慮到就業問題,甚至完全以此決定自己的志願填報和未來選擇。

與此同時,一些志願填報機構、自媒體“大V”,乃至考研、考公培訓班等,也紛紛以“就業牌”為主打進行鋪天蓋地的宣傳,影響着“準大學生”對未來人生選擇的考量。

高校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壓力,確實讓不少高考生提前產生了“畢業焦慮”。多位高校招生和就業專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到,由此促使00後早早開啓職業生涯規劃、認真思考未來的選擇,其實是一件好事。但要注意的是,“準大學生”不應該讓志願選擇被“就業焦慮”所綁架。從“分分必爭”到“只看錢途”,這樣的傾向既擠壓了個體自由發展的無限空間,也背離了教育的規律和人才培養的根本初衷。

只看“錢途”未必有前途,“好出路”要靠實力和能力

“就業出路”正成為不少人志願填報時的首要標準。某百萬粉絲的UP主近日甚至發文説,“大學和專業選擇的核心思路只有一個,那就是圍繞就業和賺錢”。類似將“前途”與“錢途”畫上等號的論調頻頻出現在各類招生諮詢中。

“家長們有一些焦慮情緒很正常,但隨着經濟的發展和崗位需求的增加,相信大家對就業的信心會更加充足。”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招生就業處處長經曉峯指出,其實家長的“就業焦慮”並非擔憂孩子以後找不到工作,而是希望找到一份穩定、少風險的“好工作”,比如進名企、“大廠”或當公務員等。

對這些心態“苗頭”,有專家直陳,從“分分必爭”到只看“出路”乃至“錢途”,功利化的教育培養不出人才。“如果只看畢業出路或專業‘錢途’,卻不考慮考生自己的興趣和特點,那麼在大學四年裏,孩子很容易缺乏學習的動力。”經曉峯認為:“真正的‘好出路’要靠實力和能力,再好的專業如果‘躺平’四年,也很難在日後的競爭中脱穎而出。”

經曉峯建議,不同考生要根據自身的特點,結合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趨勢與特點,科學定位和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和專業,才可能擁有長遠的事業發展。

“不要人云亦云,只從眼下的就業趨勢來判斷專業冷熱,而應該把眼光放得更長遠,結合國家的發展、學科的趨勢作出自己的判斷。”東華大學招生辦老師白雪飛舉例説,“生化環材”往往被戲稱為“天坑專業”,但其實先進新材料日新月異的發展,正在解決芯片、航天等領域的“卡脖子”問題,這類高水平材料專業的前景非常可期。

從“主導”到“引導”,家長不妨陪伴00後邁出獨立第一步

今年的招生諮詢中,白雪飛還發現,00後考生和家長關心的問題更細了。“某某專業的升學率、就業率乃至未來發展如何”“學校哪些學科進入A類”“專業是否屬於雙一流”,這都是考生和家長關心的熱點問題。

“這一代考生和家長對高考志願的認識和研究,確實不同以往。”經歷多年招生工作的白雪飛告訴記者,隨着高考改革,00後在高中階段就逐漸樹立起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很多高中也開設生涯輔導課程,讓高中生了解和認識更多職業、專業。此外,00後的家長們通常接受過更多教育,明白職業規劃的重要性,會為孩子“早做打算”。

對“準大學生”來説,如何填報高考志願、就讀什麼院校和專業,是他們面對的第一個重要的人生選擇,也是某種意義上的“成人禮”。更何況,00後接收和主動檢索信息的渠道很多,他們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判斷能力。但遺憾的是,有調查顯示,90%以上的志願填報由家長主導。

“有些家長習慣了直接給‘答案’,以自己的經歷左右孩子的選擇。考生本人缺乏參與感,也可能與自己的志趣背道而馳,這就可能讓新生的大一變成‘高四’。”經曉峯表示,其實填志願是引導00後邁出獨立第一步的好機會,家長和孩子可以進行充分的溝通交流。

人生的路很長,但終究要靠自己走下去。經曉峯建議,家長可以採用引導式的方法,幫助孩子分析自己嚮往的生活、喜歡和擅長的領域、結合對行業發展趨勢的判斷,共同參與和決定報考志願。這樣既可以增進孩子的成就感,也能鼓勵他們更自信地掌控自己的人生,迎來真正的獨立與成熟。




  作者:儲舒婷

  編輯:吳金嬌

責任編輯:姜澎 唐聞佳

圖片來源:文匯報資料圖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36 字。

轉載請註明: “準大學生”提前產生“畢業焦慮”?專家建議,填報志願時不要被就業前景“綁架” |2022招考季新觀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