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家庭如何培養人才?為何宋朝頻出布衣宰相?探究宋代科舉教育
孩子該如何教育?一個普通的家庭如何培養起一個優秀的人才?寒門如何誕生一位貴子?
這些問題拷問着每一個現代家庭,每一位父母。
今天 文史君 跟大家一起,從歷史中找尋答案,解密寒門貴子的秘密。鑑於筆者筆力有限,,人生閲歷不足,描述中如有缺漏錯誤,歡迎指正!感激不盡!
全文共分4章:
第一章:漢唐盛世千古傳,出身寒門難登天。講述漢唐時期,人才選拔制度的變遷歷史
第二章:完善科舉,遺澤後人。講述北宋時期的科舉制度與今天的高考的一些相似之處。
第三章:寒門貴子,滿朝朱紫。講述宋代那些出身寒門的高官們的故事。
第四章:崇尚知識,教育公平。進一步分析宋代這個寒門貴子的共性,思考現代教育的方式。
第五章:終章 · 小結
第一章:漢唐盛世千古傳,出身寒門難登天
春秋戰國時期,學宮的盛行以及孔子有教無類式私學的興盛,人才由貴族開始向士這一階層傾斜,開啓應該算上中國歷史上第一波人才高峯,這一時期,人才輩出,多少風雲人物揮斥方遒,指點江山。
有識之士通過與人辯論,相互討論國家大事,提出個人建議,比如孟子;或者託庇於權貴門下,作為一個門客,為主君分憂,比如。這便形成了早期的還不完善的人才選拔制度。
到了漢代,歷史上首個長期統治的大一統中央王朝,這一套便有些吃力了,於是舉孝廉的人才選拔模式應運而生。通過地方官員舉薦有才能有品德的優秀人才,選拔做官,從而維持中央政府的運轉。
東漢時期,由於開國皇帝劉秀藉助於世家大族的力量登上皇位,放開了對世族的管控,於是世家茁壯發展,把控朝政,一度壟斷了整個教育,他們推出的最成功的教育產品是九品中正制,成功實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式的政治壟斷!
這種狀況,一直到科舉制的確立才開始有所改變!
科舉制度,肇端於隋,奠基於唐,完善於宋。唐代是一個發展的時期,在這一時期的一個人能否高中不僅由他的家庭出身、社會關係、個人風評、外貌口才等決定,但更為關鍵的還是“行卷”與“公薦”。
行卷 就是考生在考試前將自己寫的詩文投遞給達官顯貴,以求他們能夠推薦。
公薦 則是指公卿大夫向主考官推薦人才。
著名詩人王維,便是通過玉真公主舉薦考得第一名!白居易那首“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的詩句,也是向人求推薦的時候呈遞的。
由此可見,漢唐盛世千古傳頌,但是這一時期,真的並非寒門子弟的天堂!漢唐盛世千古傳,出身寒門難登天!
從漢朝延伸到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代,整個中國社會都處在一個世家貴族統治的社會,官員的選拔,男女婚姻的匹配,講究門當户對,世家相互結親,貧民幾乎無立錐之地!家族私學,藏書於宅,壟斷教育!但是在經歷南北大動亂,唐朝割據混戰,多少王公貴族,世家門閥,煙消雲散,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貴族體系崩潰,平民階層崛起!特別是造紙術和印刷術的改良,大大加快了知識的傳播,多少貧民子弟能夠較為廉價的獲取到知識,龐大的人羣基數,誕生出優秀人才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
於是北宋的科舉制度,順理成章的改革,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寒門子弟迫切入仕的需求!
第二章:完善科舉,遺澤後人
宋代的科舉,主要有貢舉、制舉兩種,另外還有童子舉。
貢舉設進士、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史、三禮、三傳、學究、明經等科。科目雖多,最重要的是進士一科,大多數經過進士科出身的官員,最終都有機會做到宰輔之位。進士科有解試、省試、殿試三種形式。
解試,是由諸州、開封府、國子監將合格舉人貢入禮部的一種考試。有點類似我們今天的省級考試,初升高,有點類似。
解試通過的考生稱為舉子或貢生,於當年冬季集中到京師,於次年春初參加省試。所謂省試是因就試尚書省而得名。貢生到京後,要向禮部報到,寫明家狀、年齡、籍貫及參加科舉次數,取得考試資格。考試之前禮部發放座次表,考試之日,考生依次就座。同時規定了考生除書案外,不許將茶壺、蠟燭等帶入,不得懷挾書策。另外北宋對於科舉考試所作的一個創舉,至今沿用,那就是糊名制度的確立,把考生所填寫的姓名、籍貫等一切可能作弊的資料信息全部密封,使主考官和閲卷官無法得知每張卷子是誰的。
感覺這一套流程是不是跟今天的高考很像?先報名,獲取考試資格,考前發放座位表,考生按照座位表依次落座,答題,不能帶小抄,不能抄襲作弊。同時考完之後,所有試卷答題卡將姓名學校班級等信息裝訂隱藏,防止考生串通閲卷老師作弊!
可以説,科舉制度的完善,這是北宋王朝在教育上留給後人的一項巨大的文化遺產,受益至今!
北宋時期,進士科考試內容非常豐富,試詩、賦、論各一首,策五道,帖《論語》十帖,對《春秋》或《禮記》墨義十條”。這其中以詩、賦、論三項為最重。帖,全稱為帖經,即默寫經典中的段落;墨義,即筆答經義,規定為十條。
是不是又是濃濃的熟悉感,別以為我們現代一考兩三天,語數外政史地理化生,古人同樣要考很多,而且一考就是三四天!
省試結束以後,就進入殿試環節,由皇帝親自主持考試,通過即可直接授官,成為天子門生。這一流程,今天就沒可以對比的了。
北宋的科舉制度,趨於完善,完善的制度下,儘可能的杜絕了舞弊,有效減少了結私營黨的出現,為着大量人才的湧現奠定了良好的政治氛圍!
第三章:寒門貴子,滿朝朱紫
北宋時期,寒門子弟終於迎來春天,多少英雄人物,出身卑微,家徒四壁,貧困潦倒,最終通過科舉應試,升任宰輔,一展胸中抱負!
歐陽修四歲老爹不幸離世,跟着母親寄居在叔父家。幼年的時候,家裏窮,母親鄭氏便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他識字寫字。稍稍長大後的歐陽修自幼喜愛讀書,常從城南李家借書抄讀,他天資聰穎,又刻苦勤奮,往往書不待抄完,已能成誦。
當朝副宰相張雍在年輕的時候,恰逢五代末期戰亂,張雍全家人都被契丹所擄掠,他自己艱難逃生到異地他鄉後,淪為乞丐,最困難的時候,靠着在洛陽街頭討飯求生。然而這個傢伙,硬生生靠着科舉考試,最後一路做官做到了相當於副宰相的尚書右丞。
那位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更是勵志。范仲淹兩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母親貧困無依,不得不改嫁了他人。在范仲淹長大之後,母親告訴了他的身世。范仲淹沒有埋怨母親,反而對母親含辛茹苦養育自己非常感激。離家到南都去讀書,發誓出人頭地,好好報答母親。范仲淹不分晝夜地苦讀,五年都沒有脱下衣服來睡覺,有時夜裏發睏時,他就用冷水洗臉;經常連稠粥也吃不上,只能等到太陽落山了才吃點東西。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鍋稠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醃萊,調半盂醋汁,吃完繼續讀書。
這樣的勵志故事,在整個北宋王朝時有發生,寒門子弟通過科舉改變人生,實現個人階層的躍遷,走上人生巔峯,舒展胸中抱負,為國家出謀劃策,流芳千古!
第四章:崇尚知識,教育公平
對於北宋一朝,為什麼能夠湧現出這麼多的寒門貴子,我們不禁想去深究其原因。
對於社會來説:
首先整個社會風氣上,崇尚知識,尊重讀書,對於讀書人給予最大的善意。流傳至今的俗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便是流傳於北宋,整個社會,勸學奮進!知識改變命運,並且真的改變命運!
其次,教育公平。科舉面前人人平等,上至官宦子弟,下至乞丐,任何人皆可應試,對於貧寒子弟,興辦義學義莊,為那些貧寒學子提供經濟支持,也為他們提供讀書機會。此外還有官辦學校、書院對於貧寒子弟也會給予一定的生活補貼。對於進京趕考的貧寒子弟,政府也會發放公券,憑此可以在公家的驛站免費食宿。北宋8大書院(應天書院,嶽麓書院,嵩陽書院,白鹿洞書院,石鼓書院,茅山書院,龍門書院,徂徠書院)大量官學,私學的興盛,有教無類,不論是貧民還是貴族,皆可入學!
其三,一視同仁。完善考試製度,鎖院、糊名、謄錄並行,嚴防營私舞弊,廢除推薦制度,一切以成績定去留。所有人,不論是高官子弟也好,還是貧民學子也罷,一視同仁,一切用成績説話!
其次對於學子個人來説:
首先立下遠大志向,我在個人文章《毛澤東詩詞中藴含的4大人生密碼,讀懂或將獲益終生》一文中也説到,少年立志。確定志向,明確方向,這樣的人生才知道為誰奮鬥,為什麼努力!才不會有給父母讀書的想法,才會在累了困了倦了之時,自己給自己打氣加油,不斷學習,不斷前進!
其次刻苦努力,沒有人的成功是輕易得來的,身為寒門子弟,更要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與奮鬥。然而,很多人吃了苦,短期沒見到成效,後來又自我放棄,這就看出第一條立志得重要性了,只有明確了方向的人,才能夠長久堅持!
其三,培養興趣。當今社會,讀書並非唯一出路,相比於宋代,讀書出仕為官這唯一一條路,現代社會,三百六十行,行行有狀元。找準自己的興趣愛好,或者説天賦所在,深度挖掘,帶着興趣去研究,必有所得!
最後,找對方法。應試教育下,很多知識都是有高效學習方法,有所謂的竅門,找對符合自己的習慣,思維邏輯的方法。
最後對於父母來説:
首先,言傳身教。我們可以看到歐陽修的父母,能夠從小教授歐陽修識字寫字,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通過父母本身的言傳身教,影響孩子,培養一個良好的閲讀習慣。多閲讀的人,儲備的知識終究有一天會迎來爆發!
其次,鼓勵支持。北宋時期跟現代學生一樣,歷經大考數百,小考無數,沒有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是不可能完成這項艱鉅的任務,身為父母,鼓勵孩子,支持孩子,使其無後顧之憂,專心致志!
最後,社會實踐。我們看到這些北宋名臣良相,都能提出與國有利的政策方針,這些並非都是他們們死讀書讀出來的,而是豐富的社會經歷實踐得出的道理。對於我們現代人孩子來説,多參加勞作,多社會實踐,睜眼看世界,豐富社會閲歷,而不是死讀書,讀成書呆子。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如有錯漏,感謝您的不吝賜教!
第五章:終章 · 小結
根據歷史學家的統計,從唐肅宗到唐朝滅亡時期的179位宰相中,出身於名族和公卿子弟的共有143人,佔總人數79.88%;而出身於中等家族的僅有22人,佔比12.29%;而真正寒門出身的宰相只有12人,佔比6.7%,其他1%未能確定。
北宋時期,帝國的宰相和社會名流,很多都是底層人物出身。以《宋史》中列傳的北宋人物為例,從宋太祖到宋欽宗時期共1194人中,出身於名族和公卿子弟的共有279人,佔比23.36%;出身於中等家族的有343人,佔比28.7%;引人注目的是,出身於寒門子弟的有543人,佔比高達45.47%;另外2.3%不能確定。需要説明的是上述佔比23.36%的名族和公卿子弟,大部分是宋朝才新興起來的家族成員,並非魏晉時期的世家大族。
以北宋官居宰相級別的宰輔官員為例,在整個北宋時期共222人的宰輔級別官員中,除了11人沒有資料記載外,其他211人中,共有21人出身高官家庭(佔比9.95%);另外37人出身中級官僚家庭(佔比17.53%);11人出身低級官僚家庭(佔比5.21%);
到了北宋後期,宰相羣體中,完全平民出身的宰相,甚至佔比高達81.78%。在宋代,布衣宰相根本不是夢,而是實實在在的社會現實:北宋末年的宰相李邦彥,他的父親,只是一名普通的打銀匠;南宋寧宗時的宰相京鏜,他的父親,則是一名普通的小鹽店老闆;南宋狀元汪應辰是南宋時期、社會地位非常低下的一名士兵(弓箭手),汪應辰小時候,家裏甚至窮到連油燈都點不起。
士為知己者死,或許正是因為宋代這種公平教育,讓大量寒門子弟出人頭地,最終在南宋滅亡的崖山之戰落敗之時,丞相陸秀夫抱着幼帝跳入大海,整整10萬軍民跟着跳入大海,為着大宋王朝陪葬!
陳寅格先生曾説,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無論是經濟,思想,文化,科技,政治,宋朝都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峯,或許這下面支撐着正是這場科舉大改革,多少貧寒子弟由下而上翻越階層,多少名門貴族跌落塵埃復歸平民,階級的流動,帶來的不僅僅是人才,更重要的是思想的活躍!
世家傳承,階級固化,固化的不僅僅是階級,還有思想文化政治經濟,或有一兩代的輝煌,終究漸趨沒落,人才不繼,家族不振!多少矛盾便由此爆發,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黃巢便是屢次科舉不中,憤而起兵,屠盡多少曾經高高在上的世家豪門!
希望中國的階層不要固化,給更多底層人民更多機會,超越自身階層,人員流動,活躍思想,創造輝煌,復興中華!
願祖國繼續繁榮昌盛!文化繁榮!經濟昌盛!軍事強盛!國強民富!
我是夜讀文史,與你一起 閲讀歷史,品讀文化!
春夏秋冬又一年,漢唐明清代代傳。古今中外論天下,詩詞歌賦品人間。
本文圖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