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貌似很簡單,其實不然。
想當年,宋徽宗派馬植跨海與女真人海上結盟,雙方約好,宋助金滅遼,大功告成後,金將燕雲十六州之地還宋。
但是,當遼國被滅,宋金雙方坐在談判桌上兑換當年結盟時的誓言。
金國代表問宋朝代表,您説您想要回“燕雲十六州”,那您先跟我説説,這燕雲十六州都是哪些地方。
宋朝代表一下子也傻了眼。
對於燕雲十六州的大致印象,大家都知道,包括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地區。
現在查《宋史?地理志》,上面也標得清清楚楚,什麼燕州、順州、儒州、檀州等等。
但是,自從沙陀人石敬瑭在公元938年把燕州、順州、儒州、檀州等十六州獻給契丹,至公元1123年宋金結盟滅遼,這其中的時間間隔將近有一百年,中間不知又經歷了多少變故。
其中最大的一筆變數,就是公元959年,不世之英主後周世宗柴榮曾水陸並進,率軍攻遼,用了一個月多一點功夫就收復了瀛、莫、寧(天津靜海縣南)三州,以及益津關(河北霸縣)、瓦橋關(涿縣南)、淤口關三關。
可惜的是,該五月,世宗皇帝欲攻取幽州(今北京)時,因突患重病,被迫班師。
這之後,世宗病故,趙匡胤發起陳橋兵變,全盤接管了後周之地,當然,也包括周世宗用血汗收復回的瀛、莫、寧(天津靜海縣南)三州。
那麼,自宋朝開國至宋金結盟,北宋君臣一直叫嚷着要收復的“燕雲十六州”,其實自己已攥有三州在手了。
但北宋諸帝,從宋太祖到後面的兩個鼻涕皇帝徽、欽二宗,都抵不過周世宗的一個腳趾頭,沒有能力向北收復一州一縣之地。
契丹人在管理剩下的十三州之地時,在名稱、轄區上作了很大的改變。
比如,它將原石敬瑭割讓的十六州中的幽州、雲州、新州和武州分別改為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奉聖州和歸化州。在南京道轄-府(原幽都府,後改南京析津府,即今天的北京)、八州(涿、檀、平、易、營、順、薊、景);在遼西京道轄-府(原雲州,後改西京大同府,即今天的大同)、八州(武、應、朔、蔚、奉聖歸化、儒、媯)八州。這其中的景州和武州是契丹人新增設的;營州、平州並非從石敬瑭手中得來,而是從後唐李嗣源手中奪來的;易州則是989年從北宋手中所得;另外,廢棄了原來的寰州。
……
遼國滅亡前夕,駐紮在涿州、易州的常勝軍留守郭藥師舉軍向北宋投降,獻上兩州之地。
所以,金國人問宋朝人,你們原先説要回的是從石敬塘獻給遼人的十六州,是哪十六州?
為這事,雙方扯皮了好幾個月。
最後,金國開出了的分配方案是:平、灤、營三州不是屬於當初石敬塘割讓之地,不在歸還之列,西京也不能歸還,只能將太行山以東的燕、薊、檀、景、順、涿、易七州交還於宋朝,但還土不還税,還土不還人。
不難看出,因為涿州和易州是由郭藥師獻給北宋的,金國所答應歸還的七州其實只有五州。
一句話,所謂“燕雲十六州”,在地理變易下,其實是一筆糊塗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