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懷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後來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麥克阿瑟“聯合國軍”總司令、美利堅合眾國最高軍銜——五星上將。
1898年9月10日,彭德懷誕生在湖南一個貧苦農民家庭。這一年麥克阿瑟已經18歲,第二年他考入美國的“將軍搖籃”——西點軍校,23歲以總分第一的成績走出軍校大門,取得了該校25年來的最高學分——98.14分。與彭德懷相比,麥克阿瑟還有一個美國駐菲律賓軍事總督中將的父親阿瑟·麥克阿瑟,而彭德懷的父親只是一個農民:“我6歲讀私塾,讀過《三字經》、《論語》、《大學》、《百家姓》。8歲時母死、父病,家貧如洗,即廢學。”這是彭德懷生前留下的一段文字。1956年英國元帥蒙哥馬利到中國訪問時,問彭德懷:“您是哪個學院畢業?”彭德懷説:“我只讀過兩年書。”蒙哥馬利説:“我明白了,通過你我明白了一個國家,一個古老的民族是怎樣獲得新生的。”出身、學歷、家境,彭德懷與麥克阿瑟天壤之別。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麥克阿瑟成為赴歐洲領兵作戰的師參謀長、師長。1918年2月,在與德軍的作戰中,榮獲十字軍功章,並創記錄地獲得了7枚銀星獎章。“一戰”結束後,1919年麥克阿瑟成為西點軍校最年輕的校長。28歲成為最年輕的美國陸軍准將。這期間,彭德懷於1916年3月加入湘軍,在湖南陸軍第2師3旅6團1營1連當二等兵,1922年6月考入湖南陸軍軍官講武堂,第二年8月畢業後回6團1連任連長。1927年9月,彭德懷在湘軍中晉升團長,先後參加過北伐戰爭和軍閥之間的幾場小規模戰役、戰鬥,沒有太大的建樹。與此時戰功顯赫的美國准將和西點軍校校長麥克阿瑟相比,彭德懷顯然沒有優勢。
1928年是彭德懷人生的轉折點。這一年擔任湘軍團長的彭德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領導和率部參加了平江起義,脱離了舊軍隊,加入了中國工農紅軍。先後任紅5軍軍長、紅3軍團軍團長、抗日先鋒軍司令員、紅軍前敵總指揮,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5次反“圍剿”和長征。特別是這長征路上,彭德懷戰功卓著,毛澤東曾寫詩頌揚:“山高路險溝深,騎兵任你縱橫,誰敢橫刀勒馬,惟我彭大將軍。”此時的麥克阿瑟也很輝煌,他1928年擔任駐菲律賓美軍司令,1930年50歲的麥克阿瑟任美國陸軍參謀長,被授四星上將,是美國曆史上最年輕的陸軍參謀長。在任期間,他主張和領導實現了美國陸軍從騾馬化到機械化的轉變。1936年麥克阿瑟當上了菲律賓陸軍元帥。一個美國軍人當了外國元帥,在美國他是第一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彭德懷任八路軍副總指揮、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指揮過“百團大戰”和對日寇的大反攻作戰。此時的麥克阿瑟走上了軍事生涯“黃金期”,“二戰”中,麥克阿瑟在菲律賓率領2萬美軍和11萬菲軍與11萬日軍精鋭進行了大血戰,由於弱不抵強,後繼無援,麥克阿瑟吃了敗仗。但麥克阿瑟卧薪嚐膽,東山再起。1945年麥克阿瑟率部殺回菲律賓首都馬尼拉,把日軍打得靈魂出殼,報了一箭之仇。此後,他擔任西太平洋地區盟軍陸海空三軍司令,1945年9月2日,麥克阿瑟在“密蘇里號“軍艦上代表美國在日本投降書上簽字。
在中國解放戰爭中,彭德懷先後擔任過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解放軍副總司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司令員,指揮過延安保衞戰及進軍西北的多次重大戰役。1945年到1951年麥克阿瑟擔任美國駐日本佔領軍司令,成為戰後日本的最高統治者。
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當過“將軍搖籃”西點軍校的校長,擔任過駐菲美軍司令和菲律賓元帥,美國陸軍最高指揮官,又有幸成為戰後美國駐日本的最高統治者。麥克阿瑟在世界戰爭舞台上,叱吒風雲,名聲顯赫。而此時的彭德懷在中國戰場雖然頗有名氣,但在世界上還鮮為人知。
綜上所述,麥克阿瑟走的是一條“富貴”的軍人之路:出身軍人世家、就讀名牌軍校、統領世界裝備最優良的軍隊、到世界戰場錘鍊、任職世界各國佔領區;而彭德懷走的是一條“貧窮”的軍人之路:家境貧寒、學歷不高、游擊戰起家、在鳥槍土炮的軍隊裏任職、始終沒有離開過中國戰場。
正是在這樣不同的經歷和背景下,中美兩國將帥開始在朝鮮戰場交手了。
朝鮮戰爭的“仁川登陸戰”是麥克阿瑟軍事生涯的最高輝煌。
朝鮮戰爭之初,朝鮮人民軍所向披靡,韓國軍隊一敗塗地,朝鮮統一指日可待。
危難時刻,麥克阿瑟力挽狂瀾,他力排眾議,決定把登陸地點選擇在沿岸海堤高、海潮落差大、有外島屏護,被專家一致認為“最不適合登陸”,但距漢城僅32公里的有極大登陸價值的仁川港。他利用朝鮮人民軍主力90%都集中在南部的形勢,在半島中部西海岸實施登陸,攔腰一刀,斬斷人民軍細長脆弱的補給線,合圍其於半島南部,從而徹底扭轉戰局。
1950年9月15日,麥克阿瑟利用人民軍後方兵力空虛,指揮7萬多美軍,在500架飛機、260多艘軍艦的配合下,實施了仁川登陸,將人民軍攔腰斬斷,使人民軍腹背受敵,朝鮮戰局發生逆轉。
在北朝鮮面臨亡國之際,彭德懷率領志願軍出現在朝鮮戰場,經過4次戰役,大敗麥克阿瑟統領的17國軍隊。經過四個回合的較量,歷史已經不會再給麥克阿瑟機會了。美國當權者已經失去對麥克阿瑟軍事上的信任。後來,麥克阿瑟又與杜魯門總統在是否擴大朝鮮戰爭問題上產生了巨大分歧。
1951年4月11日15時,美國總統杜魯門事先沒有通知麥克阿瑟,通過新聞媒體宣佈解除了麥克阿瑟盟軍總司令、“聯合國軍”總司令、遠東陸軍總司令的職務,此命令立即生效。
各國軍事家對麥克阿瑟與彭德懷的用兵特點作出瞭如下評價:
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也就是彭德懷與麥克阿瑟第一回合的較量,麥克阿瑟損兵折將一萬五。
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麥克阿瑟敗的更慘,彭德懷指揮志願軍共消滅了“聯合國軍”3.6萬餘人,其中美軍2.4萬餘人,解放了朝鮮首都平壤,“聯合國軍”敗退到“三八線”以南地區,徹底扭轉了朝鮮戰局,被世界軍事家稱之為經典戰役。
“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的威望一落千丈。
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麥克阿瑟失去了韓國首都漢城。當時美聯社報道,美軍第8集團軍向“三八線”潰逃時,潰不成軍,拼命奪路而逃。第8集團軍司令沃爾頓·沃克驅車到前線視察潰逃的軍隊,被向南撤退的一輛南朝鮮軍卡車撞翻喪命。
麥克阿瑟和他設在日本的東京總部也是如此。
第三次戰役失利後,南朝鮮軍拼命地跑,英軍拼命地跑,美軍也拼命地跑。李奇微後來在他的回憶錄中,描述了他的部隊狼狽逃竄的情景:“他們沒有秩序,沒有武器,沒有領導,完全是在全面敗退。有些士兵是依靠步行或乘着各種徵用的車輛逃到這裏的。他們只有一個念頭——逃離中國軍隊愈遠愈好。他們扔掉了自己的步槍和手槍,丟棄了所有的火炮、迫擊炮、機槍以及數人操作的武器。”
彭德懷指揮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人民軍的配合下,一鼓作氣佔領了南朝鮮首都——漢城。中朝軍隊將麥克阿瑟的戰線從“三八線”推進到三十七度線附近,向前推進了80至110公里,共殲敵1.9萬餘人。
抗美援朝第四次戰役,也就是彭德懷與麥克阿瑟第四回合的較量,使麥克阿瑟損兵折將7.8萬餘人,無奈地被杜魯門總統解職,告老還鄉。從此,那個叼着玉米芯煙嘴、握着曲柄手杖、佩帶五顆上將銀星的麥克阿瑟從軍事舞台上消失了。在廣播裏聽到解除職務消息後,歷經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麥克阿瑟沒有暴跳如雷,他摟着夫人珍妮説:“我們終於要回家了。”1964年4月5日,被疾病折磨得骨瘦如柴的一代名將麥克阿瑟在美國離開了人世。
抗美援朝第四次戰役,蘇聯駐朝鮮大使兼軍事顧問拉佐瓦耶夫 與彭德懷發生巨大意見分歧,斯大林正確地處理了這一戰場上的戰略問題,給拉佐瓦耶夫發電説:東方有天才的軍事家,彭德懷是久經考驗的統帥,東方戰場一切聽彭的指揮。彭德懷是當代的天才的軍事家。很快斯大林就把拉佐瓦耶夫調回國了。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相關文章
本作品版權歸“晨暉軍事”所有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