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後期,秦國已經一家獨大,六國為什麼還不合力滅秦?

戰國是一個動亂的時代,也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各地的人才紛紛前往各國,企圖遊説君王任用他們的主張,以此揚名立萬。

蘇秦是這樣,張儀也是這樣。而在重用人才這方面,秦國是做的最好的。因此,理所應當的,秦國最後統一了天下。

不過。螻蟻尚且偷生,更何況各國的諸侯呢?

如果説在戰國前中期,秦國統一天下的意圖還不是很明顯,各國之間無法通力合作還可以理解。可是到了戰國後期,秦國接連吞併楚趙的大片土地,其用意已經很明顯了,各國為何還不放下成見,聯合抗秦呢?

戰國後期,秦國已經一家獨大,六國為什麼還不合力滅秦?

三場戰鬥,導致六國抗擊秦國的資本消耗殆盡

戰國時期,有資格成為強國的,莫過於四個位於邊疆的國家,它們分別是秦國、趙國、齊國和楚國。

因為它們處於邊疆,能夠向外開拓疆土,獲取資源(齊國靠近大海也是一樣的)。

像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擁有碾壓其他國家的能力,卻始終無法向外擴張,又因為其處於中原四戰之地,最終疲於奔命,被齊國拉下霸主神壇。

事實也的確如此,秦國一路走來,遇到的對手也正是這三個國家。而秦國也正是通過擊潰這三個國家,才最終統一了天下的。

戰國後期,秦國已經一家獨大,六國為什麼還不合力滅秦?

這三場戰爭分別是五國伐齊、鄢郢之戰和長平之戰。

五國伐齊

自從齊國將魏國拉下霸主神壇以後,威望就一天比一天高,隨後的徐州相王更是奠定了齊國東方大國的地位。

此時的齊國,儼然已經成為了即魏國以後,和楚國並列的大國。與之相對的,則是秦國的崛起,魏國的衰敗,使得秦國擁有了東出的資本。而經歷過商鞅變法的秦國,也在迅速變強。

因此,齊國和秦國之間,早晚有一戰。

戰國後期,秦國已經一家獨大,六國為什麼還不合力滅秦?

很快,齊閔王提供了機會。齊閔王的驕縱自大和四處樹敵,引起了其他各國的不滿。於是,一場浩浩蕩蕩的合縱伐齊運動開始了。

五國聯軍將齊國軍隊擊潰以後,開始各回各國,誰曾想樂毅卻抓住了這個機會,連下齊國七十餘城,幾乎滅亡了齊國。

雖然此後田單以火牛陣復國,但是齊國的底藴卻被洗劫一空,再也無力崛起。

鄢郢之戰

齊國衰敗後,楚國和趙國依舊有着相當大的實力。是以,為了更好地增長國家的實力,秦昭襄王決定攻打楚國,楚國地大物博,但士兵戰鬥力弱,是最好的開刀對象,於是就有了這鄢郢之戰。

戰國後期,秦國已經一家獨大,六國為什麼還不合力滅秦?

鄢郢之戰中,秦國大將白起攻破楚國兩都,鄢和郢,重創了楚國,吞併了楚國的大片領土,極大地增長了秦國的實力。

要知道鄢和郢一直以來都是楚國苦心經營之地,其地位不下於周王室的鎬京和洛邑。秦國攻破鄢和郢,不僅獲得了楚國大量的物資,還摧毀了楚國在西邊對秦國佈置的防線,意義不可謂不大。

最重要的是,還獲得了楚國大片的土地。在戰國,土地,就是人口和糧食。

而此戰過後,楚國引以為豪的疆域優勢也已失去,實力遭到了極大的削弱。

戰國後期,秦國已經一家獨大,六國為什麼還不合力滅秦?

長平之戰

趙國趁中原征伐之際,默默積攢實力,引起了秦國的忌憚。而放眼當時的六國,也唯有趙國能夠給秦國威脅了。

因此,此時的趙國可以説是秦國一統天下最後的阻礙。於是,就爆發了這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中,趙王中秦王反間計,用趙括換下廉頗。而趙括因經驗不足,中了白起之計,最後將四十萬大軍交到了白起手中。

白起害怕趙軍譁變,就將他們全部坑殺了。而失去了這麼多士兵的趙國,也根本無力抗衡秦國。史書上記載當時的趙國青壯年皆死,只剩下老弱婦孺。

戰國後期,秦國已經一家獨大,六國為什麼還不合力滅秦?

此三戰以後,六國根本無力抗秦,合縱也是徒勞

這三場戰鬥以後,山東六國已經無力抵抗秦國。這一點,從地域上就能夠看出,佔據了整個中原半壁江山的秦國,在制度上佔有優勢的秦國,山東六國如何抵抗,又如何能夠抵抗呢?

有人説邯鄲之戰的勝利能證明一切。邯鄲之戰,秦國失敗,我並不否認,但是邯鄲之戰距離長平之戰也不過數月,秦國元氣根本沒有恢復,再加上將相不和,才遭遇了失敗。

可是憑藉着秦國制度上的優勢,秦國的恢復能力遠比山東六國強,就是耗,山東六國也耗不起。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72 字。

轉載請註明: 戰國後期,秦國已經一家獨大,六國為什麼還不合力滅秦?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