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落地,如此“觸摸生活式”學習真棒

“雙減”落地,如此“觸摸生活式”學習真棒

■本報記者 張鵬

日前,就讀於浦東新區第二中心小學的三年級學生吳葉凡,憑藉細心觀察和知識儲備,發現了美術教材中的一處配圖錯誤。結果,上海教育出版社相關負責人來到吳葉凡所在學校,給她贈送了兩套《自然植物》叢書,對她指出書中錯誤表示感謝。出版社老師上門致謝,這讓吳葉凡激動不已,當晚,這名10後小囡就高興地捧讀《自然植物》,更激發了她學習生物的濃厚興趣。

近來,全國各地時有報道中小學生指出教材中錯誤。在教育專家看來,非常可貴的是孩子們豐富的知識不是來自補課班或習題庫,而是來自生活、來自廣闊天地間搭設的自然課堂。 “雙減”落地後,專家認為,這種“觸摸生活式”學習,更能激發學生創新力和好奇心,也讓家庭生活面貌更加豐富多元。

博物館“小小發燒友”發現美術教材錯誤

“當時覺得這幅名叫《樹葉》的作品很眼熟。”吳葉凡回憶,“這不就是我在自然博物館裏看到的海百合化石嘛!”

今年年初,2021年開學的第一天,當時正讀二年級的吳葉凡滿心期待又好奇地拿出新領的課本,來回翻看。當看到二年級第二學期的美術教材時,第13頁右上角的圖片吸引了她的目光——書中引用了一張很眼熟的圖片,文字標註為“《樹葉》現代陶藝作品”。

吳葉凡的媽媽告訴記者,吳葉凡是上海自然博物館的“小小發燒友”,每逢假期她都會到自博館“打卡”,古生物區的化石她如數家珍。

帶着疑惑,吳葉凡找到爸爸求證,最終一致認為:這兩者確實相似。

家長老師鼓勵孩子敢於質疑、善於求證

一位小學生對教材提出質疑後,更可貴的一幕出現了:學生的家長、教師,乃至自然博物館的科研人員,都鼓勵吳葉凡敢於質疑、善於求證,追根溯源尋找真正的答案。

就在發現問題的次日,爸爸帶着吳葉凡又跑了一趟自然博物館。經博物館工作人員的現場考證及圖片對比,證實滬教版二年級美術教科書上的“《樹葉》現代陶藝作品”圖片確實存在事實性問題。 “我們館方認為,小朋友的判斷是正確的,小學美術課本中的配圖確實存在錯誤。”自博館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出版社已第一時間將錯誤進行溯源、並上報修訂。

到生活的海洋裏吸收更豐富知識

這些年,中小學生為教材“糾錯”,並非個案。不久前,瀋陽12歲學生小崔也發現了英語書上的單詞“Bee”的配圖並不是蜜蜂,而是食蚜蠅。敢於對教材提出質疑的這些中小學生,被網友驚呼“感人的知識儲備”往往來自於生活體驗。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陸非文説,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特別是在“雙減”之後,孩子有望成為學習的小主人,在課餘時間前往自己感興趣的場所進行延伸拓展學習。家長和老師應該鼓勵孩子成為家庭的小主人和社會的小主人,拓寬學習的路徑和渠道,到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掌握知識和技能。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05 字。

轉載請註明: “雙減”落地,如此“觸摸生活式”學習真棒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