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曉正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在數次的對外的戰鬥中,唐朝的騎兵部隊毋庸置疑是為唐朝的勝利而立下了不可小看的功勞。縱觀歷代、縱觀世界,唐朝的騎兵都可以説極負盛名的。
《新唐書》中有載:“敬德之來,李世民以赤心付之,桑蔭不徙而大功立。君臣相遇,古人謂之千載,顧不諒哉!”
尉遲敬德投奔李世民,從此有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名列前茅的名將,有了李世民開創的貞觀之治。此二人的君臣相遇,可謂是成就了一段千年佳話。
一、君臣相遇,然殺聲愈高
亂世之下,羣雄逐鹿,而其中最大的一派當屬隴西的李氏家族李淵,其所佔據的太原之地是奪取天下的重要一地。這也就意味着,任何想南下的勢力都必須先過了李淵這一關,劉武周亦是如此。一個是北周的世襲貴族、隋朝的國公,一個是出身鄉野的軍閥、校尉,孰優孰劣,一眼可見。
然,降將在新的陣營裏,註定是要經歷一些不順的。尉遲敬德初入唐營時,便議論紛紛,其中大多皆是不認可他入唐營的。
原因有二,一是李淵的堂弟李孝基死於敵軍,且是被尉遲敬德所俘虜的;其二,李世民對尉遲敬德過於信任,引起了眾人的不滿。
二、忠心不二,數次的救命之恩
救命之恩縱然不報,亦不可殺之。最表面來説,尉遲敬德對於李世民是有着多次的救命之恩的,以其中兩三次為例。
其一是於公元620年,在討伐王世充的戰事中,李世民曾率幾百騎兵到榆窠打獵,卻不想被王世充的數萬士兵包圍。如此緊要關頭,優劣勢立顯,王世充驍將單雄信更是直逼李世民,幸而有勇猛的尉遲敬德奮勇衝上,救下了李世民。
亦是趁此時機,尉遲敬德護衞着李世民殺出了敵軍的重圍,隨後又孤身突入敵軍,在唐軍趕到後,大敗了王世充軍。尉遲敬德還活捉了敵軍的大將軍陳智略,勝果累累。王世充隻身逃脱。
此戰足以可見尉遲敬德誓死效忠的決心,李世民也因此而特賜他黃金百兩。亦是此後,兩人的君臣關係變得更加密切了。
其二便是在玄武門之變中的救主,在政變時,李世民在縱馬追趕李元吉之際,卻因衣服被樹枝掛住,而墜馬落地,被李元吉奪弓欲扼殺李世民。正是在如此危難之時,尉遲敬德及時趕到,並呵斥李元吉,並一箭射死了李元吉。
尉遲敬德救主的故事不僅僅於此二次,尉遲恭屢屢在最緊要的關頭救了李世民的性命。救命之恩莫過於最大的恩情,因而李世民才如此厚待和賞識他,自然也就不會殺了他。
三、奪位有功
此後,尉遲敬德還親手砍下了李元吉的人頭,並取太子李建成二人的首級示於東宮府兵之前。東宮眾人見此局面,便紛紛放下了武器,減少了不必要的犧牲,也確保了最終的勝利。
李世民是通過玄武門之變成功即位的,而在整個政變的過程中,尉遲敬德的功勞不可謂是不大,因而他被立為了首功,這樣的大功臣如何能説殺就殺呢?
四、帝王權謀,必然不殺
彼時的唐朝初立,天下的形勢並不不穩定,內部百廢待興,外部還有突厥這樣強勁的對手。李世民身為一國之主,縱然他軍事能力過人,也不可能次次親征了。因而尉遲敬德這樣的猛將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從這個方面來説,李世民也不會殺掉他的。
更為深層次的原因,涉及了唐朝的騎兵制度。在唐朝立國伊始,所徵所戰的大部分依靠便是騎兵。這樣的局勢是由北朝所遺留下來的,北周貴族出身的李淵所建立的唐代自然也繼承了北朝遺留下來的中亞草原騎兵習慣。
而建造如此強大的騎兵部隊,所要耗費的人力物力都是不容小看的。最為重要的騎兵素質,更是需要優秀的將領來訓練。李世民對待尉遲敬德、秦瓊、程咬金這樣精擅騎射之術的騎兵將才,自然是十分重視的。可見,李世民在重視武將的背後,又何嘗不是對騎兵的重視呢?
小結
常言道:文韜武略,文人擅謀略,武將善戰略。縱觀古今,著名的勇猛武將眾多,實力出類拔萃者不少,但能同時具備政治眼光的卻是不多的。加之,武將易功高蓋主,若是稍加不注意,便觸及皇權威嚴,因而能夠善始善終的武將並不在多數。
故而,對於武將來説,能夠擇明君,便是對自己命運的最好把握。尉遲敬德便是如此,他與李世民的相遇成就了他的成名。
對於唐太宗來説,尉遲敬德的功勞絕不小,尤其是在玄武門之變中。事實上,尉遲敬德雖然是武將,但他卻非魯莽之人。他是一個能觀大局的人,因而他的首要任務是保證了李世民的安全問題,為這場政變提供了最基礎的保障。
這也是為何一個唐太宗指定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榜上,除卻皇族李孝恭之外,武將排名第一的便是尉遲敬德,領先於唐初期的第一帥才李靖。最大的原因便是尉遲敬德在關乎唐太宗命運的玄武門之變中的驚豔表現,文韜武略兼備。
縱觀這樣一位謀略、武力都是佼佼者的名將,他本可憑藉赫赫戰功而享受李唐家的後半生禮遇。然,不想尉遲敬德卻因功自傲,在得罪皇族李道宗後,而逐漸被唐太宗疏遠。後半生只能在家修道煉丹,長居家中,終是碌碌無為的離世。幸而,他最終還是位列凌煙閣的二十四功臣之一,得到了一代名將的崇高待遇。
參考資料:《新唐書》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