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蟜乃是秦始皇的弟弟,然而獲封長安君的他,卻在率兵進攻趙國之時突然叛秦降趙,至於其中的原因,卻始終難有定論。目前關於成蟜投敵的原因,主要有兩種説法,但個人認為這兩種説法皆不可信,成蟜的叛逃應該另有原因。
根據史料的記載,我們只知道成蟜是秦莊襄王之子,至於生母是誰,出生年份皆不可知,但大概率不是趙姬之子,有其生於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之説,而從其曾經勸説韓惠王割地百里於秦國,因此又有説法認為其生母應該與韓國宗室有親,但這兩種説法皆不可考。
秦始皇八年(前239年),長安君奉命率兵攻打趙國,誰知他卻在屯留叛秦降趙,後秦軍攻佔屯留,成蟜部下因此事全部連坐處死,就連屯留的百姓也都被流放到了臨洮,而投降趙國的成蟜,則被趙悼襄王封於饒。
現有史料對於成蟜的叛逃毫無記載,目前關於其叛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種説法:
1、與秦始皇奪權之説。這種説法認為,長安君成蟜曾有謀奪秦王之位的心思,畢竟秦始皇從趙國返回相對較晚,因此不無這種可能。正是兩人的這種矛盾,秦始皇派其前往韓國迫使韓王割地,便是想要借韓王之手除掉成蟜,畢竟成蟜的存在對於他來説是個巨大威脅,卻沒想到成蟜順利完成了使命,而讓其出兵攻打趙國,也只是想讓其死在戰場上罷了。
因此,這種觀點認為,成蟜或許也識破了秦始皇的用意,知道秦始皇要致自己於死地,為了保住性命,這才果斷的投降了趙國。問題在於,如果成蟜的叛逃只是個人原因,那麼秦始皇又為何遷怒於其麾下將士和屯留百姓呢?
2、被樊於期策反之説。根據《東周列國志》第一百零三回“李國舅爭權除黃歇,樊於期傳檄討秦王”的記載,由於秦始皇是呂不韋的私生子,因此呂不韋視秦莊襄王的親子成蟜(書中記為成嶠)為心腹大患,遂利用其年少不懂軍事,派其與樊於期作為伐趙的援軍統率,增援蒙驁和張唐的伐趙部隊。樊於期早就對呂不韋的所作所為不滿,於是便將秦始皇的身世告訴了成蟜,並稱成蟜才應該是王位的繼承人,於是成蟜便在屯留叛變了。
這種説法看似合理,實際漏洞極多,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東周列國志》本就是明末馮夢龍的歷史演義小説,可信度較低,且漢朝之前從未出現過關於秦始皇身世的爭議。二是正史中並未記載蒙驁在這一時期有率兵伐趙之事,且成蟜是在秦始皇八年(前239年)投降的,而蒙驁早在秦始皇七年(前240年)便去世了。三是樊於期並未受到此事牽連,事後仍然在秦國掌兵,直到戰敗後逃亡燕國,如果成蟜是被樊於期策反,那麼樊於期必死無疑。
如上,由於正史記載太少,成蟜叛秦的原因目前尚無定論,雖有對此有兩種説法,但兩種説法卻皆不太可信。
成蟜叛秦降趙的真正原因,或許與“蘄年宮之變”有關
成蟜叛秦降趙的真正原因,或許與“蘄年宮之變”有關
秦莊襄王駕崩之後,年僅十三歲的嬴政即位,由於秦始皇年幼,相國呂不韋獨掌朝中大權。然而,呂不韋不僅大權在握,而且與太后趙姬有染,後害怕此事暴露,又怕太后趙姬怨恨,於是將嫪毐送入宮中,嫪毐受寵之後,呂不韋趁機抽身而退。
嫪毐因牀幃功夫極強,因此得到趙姬的極度寵愛,後趙姬懷孕,為免醜事暴露,遂遷居雍城離宮居住,遠離了秦始皇的視線,兩人更是肆無忌憚,趙姬一連給嫪毐生下了兩個孩子。憑藉趙姬的寵愛,嫪毐不僅獲封長信侯,而且在朝中培植了大量勢力,更是以秦始皇的假父自居。
秦王政八年(前239年),嫪毐在一次酒宴上辱罵大臣,結果導致其與趙姬的醜事被告發。嫪毐得知消息後,連忙聯繫黨羽,準備發動叛亂。而此時正在積極準備行冠禮親政的秦始皇,為了穩住嫪毐,便宣佈次年將在雍城蘄年宮舉行冠禮。嫪毐見秦始皇將舉行冠禮之地放在了自己的地盤,遂以為秦始皇並未發現自己的醜事,再加上叛亂需要時間準備,遂也將叛亂定在了秦始皇舉行冠禮之時。
秦王政九年(前238年),秦始皇在蘄年宮舉行冠禮,嫪毐果然發動叛亂,卻不想秦始皇早在蘄年宮佈下了三千精兵,將嫪毐的亂軍殺的大敗。嫪毐被殺之後,秦始皇清晰了嫪毐的黨羽,並將母親趙姬囚禁於雍城。
要知道,秦始皇早在秦王政八年(前239年)便意識到嫪毐叛亂之事,而成蟜恰巧於同年叛秦降趙,難道真的只是巧合嗎?恐怕並非如此。
我們試想一下,嫪毐如果在叛亂中成功擊殺秦始皇,那麼接下來會怎麼做?無論是自己做秦王,還是將自己和趙姬的兒子扶上王位,秦國上下豈能容許他這麼做?因此,殺死秦始皇之後,扶植一個傀儡才是最為明智的選擇,而年幼的成蟜很可能便是其扶持的目標。
秦始皇在查明嫪毐與太后之間的關係後,便很快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畢竟當時嫪毐在朝中的勢力太大了,為了避免嫪毐狗急跳牆,秦始皇只得一方面公開表明次年將在雍城舉辦冠禮,以求穩住嫪毐,防止其立即發動叛亂。另一方面,則將與嫪毐勾結的成蟜及其所屬部隊全部調離國內,從而避免平叛演變為軍事衝突。
至於成蟜是因為看出秦始皇的計策而突然叛變,還是秦始皇早已佈下天羅地網意圖先收拾掉成蟜,從而導致其叛變,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不過從成蟜叛變之後,秦始皇能夠迅速平叛,且將其部下全部處死的結果來看,恐怕秦始皇的確是早有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