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多數國家亡於外患,但這個國家卻是亡於內亂

可以説,唐朝在中國古代享有盛譽。此外,在289年的發展過程中,唐朝經濟發展迅速,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關係也相當融洽。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它是一個萬民服務的繁榮國家。這一時期,唐太宗李世民甚至被少數民族稱為“天可汗”。當時的吐蕃,南詔和回鶻,以及突厥斯坦等西域國家,都與大唐有着非常友好的交往,堪稱歷代效仿的典範。
755年,時任范陽,河東,平陸節度使的安祿山在范陽發動起義,拉開了當地割據勢力與唐朝中央政權戰爭的序幕。安祿山和他的搭檔史思明都是胡人。深知唐朝腐敗,統治軟弱的安祿山,早就有滅唐的想法。經過十幾年的準備,安祿山對滅唐大有信心。一切準備就緒後,他以奉密旨討伐楊國忠為由,毅然以15萬僱傭兵反唐。
之後,叛軍如洪水般橫掃河北,一路殺向洛陽。此時的唐朝,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輝煌,多年的腐朽統治,讓唐軍毫無還手之力,洛陽很快就落入盜賊之手。次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建立大燕政權。在此期間,唐軍雖仍在抵抗,但面對敵人的猛烈攻勢仍無能為力,緊接着潼關失守,叛軍一路暢通無阻地逼近長安。
然而,輕鬆的勝利卻讓叛軍有些忘乎所以,激化了內部矛盾。757年,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殺害。後來,安慶緒繼位。然而,人多勢眾的史思明不服從他的命令,安氏集團分崩離析。同年,唐軍從河西,龍游,安西,北庭等地調集兵馬十餘萬,又向回鶻借兵四千。肅宗任命其子為兵馬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率領唐軍進入長安,一舉奪取城池。
三鎮使者為李寶臣,田成嗣,李懷賢。這三人都是安史之亂的投降將領。他們每個人都有強兵。他們表面上投降朝廷,實際上卻我行我素,連賦税都不繳。此外,節度使一職也是父子先後或由部下設立的。唐朝中央政府只能默默承認,無權更改。
經過唐軍的努力平亂,沒多久,這股勢力就被消滅了,斬藩成功的日子指日可待。然而,在即將獲勝之時,唐德宗對諸侯大臣的獎懲掌握得並不好,大臣的功過獎懲也不明確。最終,呂龍和承德鎮節度使不滿,再次勾結在一起,實施叛亂。
同時,叛軍還推舉駐淮西節度使李希烈為首領。李希烈自稱“天下元帥”,變得妄自尊大,造反諸侯國。783年,曾被德宗派去鎮壓諸侯叛亂的靖遠兵經長安譁變,長矛直指長安城。唐德宗只能投靠奉天。朱北在長安稱帝,作為新主人。他的國號是“秦”,後來改為“漢”。
873年,關東地區接連發生旱災。農田沒有收割。人民的生活極其困難。人們只能用樹葉撞擊,饑荒普遍存在。很苦。但此時的唐朝統治者不僅不體恤民情,反而催促百姓徵税。人們被逼得走投無路。最終,農民起義軍王獻之率領數千農民揭幕起義。
次年,王獻之攻佔部分州縣,起義軍由數千人上升到數萬人。此時,黃巢率千人在山東起義,與王獻之合作,組建了一支規模更大的農民起義軍。王獻之,黃巢率領起義軍攻打數座城池,令唐朝政府十分惶恐。為了阻止起義軍西進,唐政府派出重兵進駐潼關。
但起義軍並未前往潼關,而是避開重兵,南下攻打唐州,鄧州等地,將唐軍打得前仰後合。後來,王獻之不幸被敵人殺害,黃巢則被推舉為王,建立了統一的領導政權,帶領部下繼續戰爭。當起義軍北伐受挫時,黃巢調整戰線,挺進江南,先後拿下建州,福州等地。
接下來,黃巢帥率軍攻佔廣州城,俘虜了地方節度使。起義軍在廣州整編後,決定再次北伐。880年12月,起義軍從洛陽打到潼關,到達長安城。唐婷得知這一消息後,一片混亂。宰相自殺,皇帝出逃,長安城交給起義大軍。黃巢攻入長安後,建立農民政權,國號“大齊”。
次年3月,唐熙宗調集軍隊圍攻長安城,黃巢主動撤退。後來,黃巢察覺唐軍入城後出現混亂,於是決定再次進攻長安。但最終起義軍仍在唐軍的反覆圍剿下,糧草極度匱乏。甚至,它只能用樹皮養活自己,無力戰鬥。最終被唐駿全軍覆沒。
901年,唐朝出現了兩股勢力,暗中密謀篡權奪位。這兩股勢力分別是宦官韓全海與李茂貞勾結,宰相崔寅與朱全忠勾結。這四個人心裏各有自己的如意算盤。朱全忠想遷都洛陽,李茂貞想去鳳翔。都有抱天子以使諸侯的思想。
為了自救,李茂珍將自己的“搭檔”韓全海和其他70多名太監一起殺死,與朱全忠達成和解,並將唐昭宗送給朱全忠。這樣,昭宗才能回到長安。朱全忠還將藩鎮割據的責任推給宦官,將他們殺害。大屠殺造成數百人死亡,唐朝宦官受到致命打擊。
叛兵是唐代割據的特點。所謂“帝長安,衞伏雅君”,張國剛在《唐代軍區研究》一書中提到,軍區動亂有四個特點:封閉,霸凌,抗暴,謀利。趙翼甚至説:“秦漢六朝以來,有亂無亂,唐中葉以後,方鎮兵變將比。”黃巢農民起義把唐朝腐敗的統治擺上了枱面。
眾所周知,當時的唐朝實行均田制。相對而言,社會矛盾仍能得到緩解。雖然均田制不能與今天的土改相提並論,但至少貧苦農民還能分得一片屬於自己的土地,可以耕種,生活。但唐玄宗在位時,廢除了均田制,改為實行募兵制。
也正是因為這種體制,官兵緊密團結在一起,軍隊與地方經濟也形成了密不可分的關係。加之晚唐宦官勢力逐漸擴大,宦官與地方使臣勾結,使得武裝割據愈演愈烈,成為中央難以根除的頑疾。中央的腐敗統治使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困難,這就催生了農民起義。
歷史不過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馬克思和恩格斯(德)
文章分類|歷史奇聞
文章字數|4041字,閲讀約9分鐘
唐朝是繼隋朝之後統一的中原王朝,共設21位皇帝,享國289年。
可以説,當時的唐朝,經濟發展環境相對穩定,基本上,很少有外敵入侵。
歷史上多數國家亡於外患,但這個國家卻是亡於內亂

那麼,就有一個問題,如此強大的唐朝為何最終滅亡?
答案是“內亂”!
唐中後期共經歷了六次內亂,每次都消耗了大量的國力,最終將唐朝推向了滅亡。
歷史上多數國家亡於外患,但這個國家卻是亡於內亂

第一次內亂是唐玄宗年間的安史之亂。
唐玄宗逃到四川,憤然隨軍殺死奸臣楊國忠,逼死了自己心愛的公主楊玉環。唐玄宗也被迫宣佈退位,由太子唐肅宗繼位。
此時,長安已落入叛軍之手。
歷史上多數國家亡於外患,但這個國家卻是亡於內亂

直到763年,持續了7年多的內亂才結束。
內亂對唐朝的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全國家庭户數從890萬户下降到190萬户。人民生活極其悲慘,人口蕭條,生活困苦,甚至出現了“以紙為衣”的悲慘面貌。
杜甫甚至有詩説:
寂寞天寶後,園廬惟藜蒿;
我百餘家,百廢待興。
可以説,從安史之亂開始,唐朝就由盛而衰。
歷史上多數國家亡於外患,但這個國家卻是亡於內亂

第二次內亂是唐岱宗年間的“和碩三鎮”。
安史之亂後,唐朝倖存了下來。唐岱宗瓜分河北地區,也正是因為如此,前安史之亂的投降變成了中央任命的地方使臣,這也為後來的叛亂埋下了伏筆。
在平定叛亂的過程中,中央政府對在內地掌權的各省巡撫加封“節度使”,使各藩鎮格局更加嚴重。當時,唐朝共有42多個藩鎮,其中以承德,渭波路龍鎮最為強大,又稱“和碩三鎮”。
不僅如此,這種局面還導致許多強大的緩衝地帶紛紛效仿,羣雄割據,盛氣凌人。之後,和碩三鎮的叛亂增加了周邊藩鎮的力量,而中央政權的力量則遭到破壞和瓜分。下屬官員也對這一現象頗有微詞,非常不滿。
藩鎮的叛亂原本是由唐岱宗的軍隊平息的,但後來,唐憲宗被宦官殺害後,和碩三鎮開始出現動亂。至此,藩鎮割據一直延續到唐朝滅亡,朝廷再難攻克。
歷史上多數國家亡於外患,但這個國家卻是亡於內亂

第三次內亂髮生在唐德宗時期的“四鎮之亂”。
781年,承德節度使李寶成死後,其子要求世襲,但遭到唐德宗的強烈反對,唐德宗決心徹底斬斷諸侯國。後來,不甘心的李維嶽與其他藩鎮勾結起來,對抗中央的統治。不久,唐德宗派兵鎮壓,在四鎮展開激戰。
784年初,唐德宗從奉天跑到涼州。後來,在李晟的幫助下,唐德宗殺死了叛軍朱備等人,與其餘叛軍達成和解。這才平息了“四鎮之亂”。
歷史上多數國家亡於外患,但這個國家卻是亡於內亂

第四次內亂是唐憲宗時期的武元吉之亂。
814年,懷溪鎮吳少陽之子吳元吉在其父去世後接任其職。吳元吉目中無人,目中無人。他憑藉自己強大的勢力,四處掠奪底盤,擴大統治區域。唐朝政府派兵討吳。但由於唐軍將領的無能,鎮壓了三年也沒有效果。
後來,他們在唐朝大將李肅的帶領下,在一個雪夜,來到吳軍巢穴偷襲,活捉了吳元吉,從而平定了淮西的叛亂。隨着淮西之亂的平定,其餘藩鎮也屈從於唐朝政府的領導。只有紫青鎮的李師道奮勇作戰,最後被唐憲宗打敗。
武元吉之亂後,唐朝暫時恢復了統一。
歷史上多數國家亡於外患,但這個國家卻是亡於內亂

第五次內亂是唐熙宗時期的黃巢起義。
884年5月,黃巢率領殘存部下數千人來到山東。同年6月,迫於無奈的黃巢在撤退泰山時自殺,十年農民起義宣告結束。
歷史上多數國家亡於外患,但這個國家卻是亡於內亂

第六次內亂是朱全忠,又稱“朱温滅唐”。
經過幾次內部暴動,特別是黃巢起義,唐朝已經名存實亡。唐朝周邊藩鎮之間的鬥爭從未停息。最後剩下的勢力都相當強大。其中以河南宣武節度使朱全忠,山西河東節度使李克用最為有力。
經過一番奮戰,朱全忠略勝一籌。
唐熙宗死後,李業稱帝,成為唐昭宗。當時的唐朝,宦官勢力逐漸增強,戰事不斷升級,結黨營私,聚斂權勢。
之後,在雙方實力的較量中,朱全忠戰勝了李茂珍。
905年,朱全忠殺崔寅,逼趙宗遷都洛陽。同年8月,朱全忠殺死唐昭宗,立他13歲的兒子為傀儡皇帝。次年,朱氏殺裴叔,崔元等朝臣。907年,朱仲泉廢偽帝,建後梁,定都開封。
至此,唐朝滅亡殆盡。
歷史上多數國家亡於外患,但這個國家卻是亡於內亂

可以説,中晚唐經歷的六次內亂中,有五次都是由藩鎮割據引起的。可見當時的緩衝區問題有多棘手。
歷史上多數國家亡於外患,但這個國家卻是亡於內亂

最後,不禁讓人疑惑:如此頑固的“內亂癥結”,唐朝為何無法根除?
歷史上多數國家亡於外患,但這個國家卻是亡於內亂

唐朝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相當輝煌的朝代,其盛世至今仍歷歷在目。但最終還是擺脱不了垮台的命運。種種理由,無非是怨恨。
參考資料:
“資治通鑑·唐會要·舊唐書·新唐書”
這裏是《三不辭土故高》,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上生產資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學技術相結合的;同樣,歷史上的勞動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的勞動力————鄧小平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806 字。

轉載請註明: 歷史上多數國家亡於外患,但這個國家卻是亡於內亂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