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 “糾纏思維”推動科技創新
《思維決定創新》
[美]小戴維·P.比林頓 著
許宏亮等譯
中譯出版社出版
科技改變生活,科技塑造社會。環顧四周,科技無所不在。但是,何為科技?很多人未必能夠理清一二。所謂的科技,是科學和技術的統稱。科學重點是解決理論層面的問題,而技術則是解決實際應用中的問題。科學依賴於科學家們在實驗室宵衣旰食地深入研究,而技術則是工程人員在實踐操作中應用的科研成果。思維模式的不同,研究的方向不同,產出的結果也不盡相同。專注於現代工程歷史的美國曆史學家小戴維·P.比林頓在《思維決定創新》(許宏亮等譯,中譯出版社出版)中,通過釐清美國近現代創新發展的脈絡,試圖讓每個人能夠清楚地看到科技發展的走向和創新的實質。如果借用量子學的説法,就是“三種糾纏”。
首先,科學與工程相互“糾纏”。科學探索世界,而工程改變世界。科學技術再發達,如不能轉化為現實,那也只是空中樓閣;工程技術再先進,如缺少科學創新加持,也只能在原地踏步。早在19世紀80年代,內燃機就已經發明出來,然而到1908年,亨利·福特才開始了流水線作業量產汽車。汽車的普及讓公眾對泥濘坑窪的道路感到不滿。於是美國的一些州開始出資,研究提升公路質量的方法。進入20世紀後,混凝土才被應用到築路工程之中。發明於19世紀的剷車和壓路機,到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才正式投產。科學和工程技術是相輔相成、相互承載的。科學能夠成就工程,而工程可以讓科學落地生根。
其次,個體突破與團隊合作相互“糾纏”。對於創新來説,循規蹈矩、人云亦云是最大的阻礙。從美國近現代科技發展的歷程來看,破局思維成就了今日的科技世界。所謂破局思維,就是在大多數人都束手無策的時候,個人能夠脱穎而出,提出具體的解決思路,而這種解決思路卻又依靠團體的力量來實現。這也是很多激進式創新的內在邏輯。如美國的公路計劃是托馬斯·麥克唐納在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思路和願景,但直到1956年之後的30年時間裏,這個思路才由團隊成員共同努力而完成。
最後,個人創新與政府扶持相互“糾纏”。在很多人的思維裏,創新來源於個人的靈感。比如惠普在車庫裏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款產品音頻振盪器,喬布斯也是在自家倉庫裏組裝出第一台蘋果電腦,以至於曾經有人問比爾·蓋茨:什麼是你最大的恐懼?比爾·蓋茨回答:“我最恐懼的是那些正在破車庫裏沒日沒夜搗鼓新名堂的年輕人。”的確,美國的車庫文化激發了人們的創新精神,但是缺少政府政策的支持,變革性創新就無法成功。比如高速公路網的加密、火箭技術的研發等,都需要大量的技術和人員支撐,都需要系統化地統籌管理,才能夠讓科技迅速形成突破。此外,政府還為創新提供了必要的工業基礎、文化基礎、市場環境以及必要的高等教育,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個體的創新才可能不斷湧現。
創新是動力之源,創新以思維引領。只有明晰了創新發展的道路,釐清了創新背後的正確思維方式,才能更好地鼓勵創新、發展創新,讓創新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動力源泉。
作者:孫麗娜
編輯:蔣楚婷
責任編輯:朱自奮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