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王室的修養:王后不小心踩到為她行刑的劊子手,依然小心道歉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早在3000年前周朝剛建立那會,禮樂制度就已經非常成熟了。這個禮不光有禮貌的意思,還有禮儀、修養的意思,而禮儀這種東西,在任何公開場合都要注重。所以當年,孔子看到魯國的卿大夫季孫氏公然在自家折騰“八佾之舞”時,氣得不行。
為啥氣呢,因為“八佾之舞”是周天子才能享有的規格,卿大夫最多四佾,季孫氏這明顯不把天子放眼裏。
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時代,周朝的禮樂制度哪還能約束野心勃勃的諸侯,所以孔子為了恢復周禮奔波一輩子,也沒人肯聽他話。
説到這個禮儀修養,歐洲王室也很注重,你看出現在鏡頭前的王室成員們,從穿衣到握手交談、用餐,通常都有一套模式,放飛自我者除外。而這,也是有一定歷史基礎的。比如説法國吧,歷史上的法國王室,也是有很多故事可説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生活中説起“法式風格”所有人第一印象都是“優雅”,我們熟悉的很多時尚奢侈大牌就源於法國。其實這應該算一種從王室逐漸傳到民間的法式講究,因為在法國王室史上,把精緻奢侈享受做到了極致的貴族,一抓就一大把。
其中極具代表性的一位貴族,莫過於法蘭西波旁王朝國王路易十六的王后了。路易十六是歐洲歷史上第二位被執行死刑處決的國王(第一位在英國),從國王變成死刑犯,這種人生落差可不是誰都能經歷的,正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當時的法國王室,簡直揮霍到了令人瞠目的程度。
歷史上的波旁王室在法國有統治基礎,在西班牙也有,現在法國雖然沒有保留王室,但西班牙還保留着,而西班牙王室的父系血緣就來自分支波旁家族,顧名思義,這個家族興起於法國中部波旁地區,而它在法國的統治是從1589年開始的,這時中國有一位很有名的皇帝在位,他就是萬曆皇帝。
法國史上的中央集權國家在15世紀逐漸出現,而17世紀到18世紀,那個在位時間長達72年的“太陽王”路易十四活着時,法國封建社會達到鼎盛,和當時東方中國封建社會正走下坡路不同,他讓法國成了當時西歐實力最強勁的國家,但俗話説得好,盛極而衰。
路易十四之後是他曾孫路易十五,而路易十六作為路易十五的孫兒,登上王位過程類似於明朝建文帝朱允炆,他爹王太子英年早逝,王儲之位落到他頭上,而他登基時還是個二十歲的年輕小夥,這個年紀,要是不自我約束往往容易放飛,路易十六雖然有點知識素養,但做國王他可不擅長。
路易十六為啥會被推上斷頭台?一切就源於他成為國王的那個時段很特殊,而他也沒能力在現實中求退步。當時法國處於封建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時期,路易十六接過了前任國王留下來的一堆爛攤子,包括但不限於經濟衰退、教會特權氾濫大搞土地兼併、貴族奢侈享樂、新興資產者對社會制度不滿,社會矛盾空前地尖鋭。
這有點類似中國歷史上明朝末年的狀況,正所謂欲使其滅亡必使其瘋狂,路易十六本人確實也和一位明末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有點像。朱由校喜歡幹木匠活,路易十六喜歡搞機械研究,他特別擅長制鎖開鎖,當了國王后發現自己無力扭轉乾坤,他乾脆就將大把時間花在了興趣愛好上。
根據資料,路易十六甚至搞出了一項改良斷頭刀的發明:他把原先的直刀改成了三角版,這樣可以延長斷頭刀的使用壽命,減輕犯人痛苦,只是當時他萬萬想不到自己會享受到這項發明。這位懦弱又愛搞發明的國王有一位擅長花錢的妻子瑪麗,瑪麗王后掌握大權,甚至比他還有主見得多。
但瑪麗也不是個管理國家的料,她在凡爾賽宮裏的主要日常是研究華衣美服、開派對、辦舞會、賭博,甚至花費天價去修建宮殿,以至於王朝負債累累,朝野矛盾更加尖鋭,最終,法國大革命爆發了,國王和王后的差勁表現以及出逃,點燃了民眾怒火,夫婦倆雙雙被推上斷頭台。
神奇的是臨死前一刻國王夫婦反而表現出了非同尋常的王室氣度,路易十六一改往日庸常懦弱氣質,比生前任何時候都具備國王威嚴;而瑪麗王后呢,她臨刑前不小心踩了為她行刑的劊子手一腳,劊子手本來也沒有把一個將死之人的行為放心上,但瑪麗王后卻依然小心道了歉:
“對不起,您知道,我不是故意的。”
這讓劊子手也驚呆了,他想不到這個女人都快死了,還如此謹慎地保持王室修養。可見這富與貴,確實還是有差別的,前者可能只是暴發户派頭,後者卻是世世代代沉澱下的教養和禮儀。只是這種禮儀修養看着光鮮,對當時的法國用處卻不大,如果瑪麗王后能把講究這些的勁往國事上使,也許法國現在還會保留王室呢?
當然,這種“法式優雅”還是留到了現在,用中國的一句古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來總結,再恰當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