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是“六穩”“六保”之首。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我國的就業優先政策要繼續強化。今年預期目標是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圍繞如何保就業優先、擴大就業容量,開拓新形勢下就業工作新局面,代表委員們展開熱議。
補齊短板,保障新形態就業
新就業形態具有容量大、門檻低、靈活度高等特性。去年疫情之下,快遞外送、在線教育、在線直播等就業形態蓬勃發展。新就業模式面臨的“成長的煩惱”,如勞動保障不完善、創業相關能力欠缺等,引起不少代表委員關注。全國政協委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施大寧説,互聯網時代就業形式更加靈活,居家工作,通過雲平台開展職業規劃、個人藝術設計、產品設計等都是就業。“隨着時代的發展,就業的崗位和形式不斷變化,所以要有一種與時俱進的就業觀。”
“去年疫情期間,企業‘靈活用工’,吸納周邊一部分全職媽媽、待崗人羣加入,解了‘燃眉之急’。”全國人大代表、江蘇雲意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付紅玲認為,使用多種用工模式能增強企業抵禦風險的能力,不過,靈活就業市場還有待進一步規範,希望政府調整完善現有政策,兼顧企業、勞動者等各方利益和訴求,補齊法律短板,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讓新就業形態有序發展。
“如果可以從社會層面獲得託底或相應的勞保、失業保險等保障,相信靈活就業方式能起到更為正向的作用。”全國人大代表、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朱晶認為,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包括人力資本在內的資源流動性會增大,從而引發更多新業態、新就業模式產生,對人的素質和學習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就業者要樹立終身學習、儲備能力的意識,社會也需架構終身學習體系,政府應建立相關培育機制,職業指導、技能培訓等就業扶持和服務保障體系要充分覆蓋新就業形態從業者,使新就業模式更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
多方合力,護航大學生就業
今年高校畢業生預計達909萬,同比增加35萬。讓909萬畢業生順利就業,是社會、學校、家庭和大學生的共同願望。
去年5月,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大學校長呂建提出了“關於後疫情時代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對策建議”。相關部門高度重視這份建議,教育部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中組部、國家發改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辦理,並出台了一系列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政策和措施。對此,呂建深感欣慰。不過,他表示,鑑於疫情防控常態化、經濟轉型升級、國際戰略博弈等多方面重大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仍需要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繼續擴展政策性崗位、開發市場性崗位、優化就業指導服務、幫扶就業困難羣體。
全國政協委員、南通大學校長施衞東告訴記者,去年南通大學本科生年終就業率達96.32%、研究生就業率97.4%。“2020年,南通大學多次組織畢業生到名企優企參加‘點對點’面試簽約。對這項創新舉措,畢業生們紛紛點贊。”他介紹,“小規模、多批次”地把用人單位請進來,“點對點”地把畢業生帶出去,兩相結合,既牢牢把握了校園疫情防控要求,又高效促進了就業供需精準對接。同時,學校還建立了就業困難學生幫扶檔案,採取“人盯人”的方式,實施“一生一策”,加大對心理壓力大的學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疫情嚴重地區生源學生等畢業生羣體的幫扶力度。
多措並舉,聚焦高質量就業
過去五年,江蘇就業局勢總體穩定,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726萬人,位居全國第一,佔全國的10%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保持在3%左右的較低水平。邁步新徵程,瞄準政府工作報告的新要求,江蘇又該如何展現新作為?
“當前,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投資增長後勁不足,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户困難較多,全省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就業矛盾依然突出。”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黨組書記戴元湖介紹,人社部門將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突出穩就業保就業工作主線。今年,江蘇還將繼續給予三項支持措施:一是繼續實施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和以工代訓補貼政策;二是階段性降低失業、工傷保險費率政策2021年4月30日到期後,延續實施1年至2022年4月30日;三是對受疫情影響經營十分困難的企業,經申請可允許緩繳3項社保費,緩繳期最長6個月,緩繳期間免收滯納金。此外,人社部門還將加快實施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的政策措施,盤活並挖掘公共部門政策性崗位,維持或擴大招聘規模,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戴元湖表示,聚焦更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十四五”時期,江蘇將着力健全就業優先政策體系、扶持創業帶動就業體系、職業技能培訓體系、重點羣體就業支持體系、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五大體系”,確保江蘇就業局勢穩定,努力為全國就業大局多作貢獻。
“營造公平的就業環境非常重要。”全國人大代表、揚州大學校長焦新安提出,國家應出台相應的監管辦法,對地方政府和各級部門有關規章制度和資源使用情況進行嚴格核查,努力消除就業過程中城鄉、地區、行業、身份、性別等一切影響平等就業的制度障礙和就業歧視。(白雪 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