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固有印象中,不同性別的行為差異存在着明顯的傾向,比如男生喜歡玩具車或球類運動,女生則偏愛洋娃娃。我家的2個娃,剛好是男生和女生,喜好的確有很多不同。
那麼在網絡世界裏,男生和女孩的行為又有那些不同呢?如果你也是一名青少年的家長,你會發現男生熱衷於打遊戲,女生愛在社交媒體上瀏覽八卦。
最新的研究髮結果可以解釋這種行為差異,因為男生和女生的大腦,生來就有所不同。
男生沉溺於電子遊戲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神經生物學與行為學教授拉里·卡希爾(Larry Cahill),花了20年時間來研究男女大腦的差異。
他紀錄到了一些青少年男生被迫關掉電子遊戲時所表現出來的攻擊性行為,以及一些新大學生面臨的生活挑戰,即如何在沒有父母監管的情況下兼顧學業和遊戲時間。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7年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十幾歲青少年受訪者中,41%的男生承認在電子遊戲上花費過多時間,而只有11%的女孩子表示平時喜歡玩電子遊戲。
男生們在網絡上的活動軌跡,比女生有顯着增多的部分就是玩網絡遊戲;他們在網絡上下載音樂、影片、應用軟件、查閲新聞和實用資訊等行為,也都是男生遠多於女生。
耶魯大學精神病學教授馬克·波坦扎(Marc Potenza)曾與中國一所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找出了為何男生比女生愛玩遊戲的原因。
研究人員利用核磁共振等工具來觀察孩子們的大腦活動,他們發現男生在看到打電玩的畫面時,比女生驅動了更高的、獎賞和渴望相關的神經反應;此外,參與成癮研究的大腦區域,男生在遊戲後的激活程度比女生的更高。
女生受“圖片分享”網站吸引為什麼女生們沒有類似的問題呢?
相較於男生,大多數女生對電子遊戲似乎有着更強的掌控能力,但她們在社交媒體上所花費的時間,則比男孩多很多。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數據顯示,通常情況下,女性比男性更喜歡使用Facebook、Instagram和Pinterest等社交平台。
斯坦福大學社會心理學家羅莎娜·瓜達格諾(Rosanna Guadagno)指出,許多女性之所以更容易被“圖片分享”此類的網站吸引,是因為她們更喜歡和人交流、渴望藉此找到彼此之間的相似點。
同時,她們更怕錯過了身邊親友的近況而導致來日信息不對等,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無論是被迫還是主動因素居多,她們也會隨時關注社交媒體上的更新內容。
來自美國芝加哥郊區的利茲·雷普金(Liz Repking),是一名網絡安全專家,同時也是3個孩子的母親,她就親身見證了兒子和女兒在屏幕使用行為上的差異。
今年初夏,15歲的小女兒向她坦露,手機有時候令女兒抓狂,因為她隨時要follow朋友的動態,並點贊評論,這佔用了她太多時間。
而利茲21歲和18歲的兒子似乎沒有太多這方面的顧慮,他們使用社交軟件大多是為了跟朋友們保持聯繫,也沒有女兒那種一定要隨時注意他人社交動態的“使命感”。
“跟男生相比,我認為她承受的同齡人壓力更大。”
於是,利茲決定給女兒施加一些網絡管控,比如每天不能玩手機超過3個小時,減少登錄Instagram的次數等。
當她一週後問女兒的情況,對方表示一天只看3次Instagram,如今已經完全趕不上其他人的更新動態了。
男生易遊戲成癮,女生易遭到網絡霸凌這些網絡行為傾向,會帶來不同的問題行為。
對男生來説,遊戲本身就具備讓人上癮的設計,過度沉迷不僅會打亂作息時間、降低睡眠和運動質量,還會影響平日的學業成績。
而長時間呆在網絡世界,不走出去跟人接觸,男生會比較缺乏人際交往能力,也不太擅長和人面對面互動。
對於女生們來説,頻繁依賴社交媒體則容易讓他們陷入抑鬱和焦慮之中。
比如在美國,青少年女生會為了躲避父母的網絡追蹤,自己私下購買廉價的一次性手機(burner phone),或者下載消除社交痕跡的插件或應用。
已退休的高科技犯罪偵探瑞奇·威斯托基告訴《華爾街日報》説:“在美國的幾乎每一所高中,都有一個出售一次性手機的孩子,這些手機都放在學校的儲物櫃裏。”
在一次性手機越來越盛行的美國校園,父母根本無法捕獲到孩子的網絡軌跡,由此衍生了很多觸碰不到的網絡安全死角,霸凌現象更是層出不窮。
如何當好孩子網絡世界的“守門人”耶魯大學精神病學教授Marc Potenza表示,瞭解這些差異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我們的大腦還沒有跟上現代瞬息萬變的科技世界,這也是為什麼孩子的網絡行為時常會讓父母們感到困惑不已、不知所措。
與其因一味禁止孩子使用屏幕,不如透過正確的引導來讓孩子認識潛藏的危機。
孩子低齡,實行有原則的管控是必要的;孩子邁入初高中,充分的溝通和理性討論缺一不可,去問他們問題、幫助他們理解,你會發現,最後他們的期望其實和你的並沒有相差太遠。
對於青少年來説,他們已經慢慢能理解廣告資訊的本質,關於媒體內容也初具經驗了,更多時候他們只是活在父母的屏幕監控之下,這時候你應該適當調整此前定好的屏幕使用規則,但還是要嚴格執行。
美國青少年心理學家麗莎·達摩爾(Lisa Damour)博士認為,父母可以先觀察青少年子女的自我控制能力,再決定如何逐步放手。
她建議父母在給孩子智能手機時,雙方可以擬定一份“手機合約”,幫助青少年記住一些網絡行為規範。
不同家庭可以自行決定合適的合約內容,但在幾個大原則上不能妥協:開車時不能傳送簡訊;決不發送不恰當的照片或視頻;永遠要讓父母找得到你。
此外,也有學者建議父母可利用過濾軟件、屏幕時間管理等APP幫助孩子提升網路安全,藉此父母和孩子都可以自我檢視屏幕使用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