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曉正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一個風和日麗的豔陽天,我們慕名來到頤和園內的德和園大戲樓。
中國清代有三大戲樓馳名中外,它們是頤和園內德和園大戲樓、故宮博物院暢音閣大戲樓和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內的清音閣大戲樓。
德和園大戲樓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建築規模最大的古戲樓。它是晚清宮廷戲劇活動的主要場所,見證了晚清戲劇的昌盛,具有極高的文化和社會價值。
清代宮廷每逢慶典都有演戲活動,乾隆以後此風愈盛,戲樓、戲台也就成了宮廷及御苑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建築物。
德和園在頤和園東宮門內,仁壽殿向北即是,原為清乾隆時(1736-1795)怡春堂舊址。
德和園名稱源自《左傳》:“君子聽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意即君子聽了美好的音樂,就會心平氣和,從而達到品德高尚之意。
慈禧太后一生酷嗜京劇,尤喜西皮二黃,為了滿足自己畢生愛好,聽鸝館內小戲台已不適應當時的需要,因此另選仁壽殿與樂壽堂之間的怡春堂舊址興建德和園大戲樓。
和園大戲樓從1891年開始建設(光緒十七年),用了四年時間,消耗白銀71萬兩,建成了這片我國最大的古代宮廷戲樓建築羣。
德和園全園佔地面積3851平方米,是一個四進院落,德和園中最高、最大的建築就是大戲樓,以大戲樓為主體,園內還包括園門、大戲樓、看戲廊、頤樂殿、後罩殿、配殿、後垂花門等。
對着德和園大門的建築是扮戲樓,就是供演員戲前準備、更換服裝道具的場所。扮戲樓的後面就是大戲樓,二者是連在一起的,方便演員們演出。從側面走廊上的門穿過去,就來到大戲樓前了。
德和園大戲樓總高約22米,第三層檐口以下的高度18米,底層舞台總寬17米,總深16米。枱面四周共十二柱。第二層結構柱與首層柱對齊,但枱面略小。第三層結構柱向裏收縮,層高也略微降低,枱面也更小一些。
戲台共有三層台面,承續宮廷戲台福、祿、壽三層之制,可供近百人同場演出。
戲樓的三層台面都可演戲,每一層都有上、下場門,但主要表演區在首層中央。
戲台的南面是相連的二層樓房,其作用相當於後台的化妝室、道具間等。整個戲樓的平面呈十字形,體形有高有低,富於變化。
舞台正中天花板上設有七個“天井”,又在舞台枱面上接了六塊活動地板,稱之為“地井”,天井、地井都可通向後台。戲台還設有翻板、貫架、轆護、滑輪和高壓水機等機關。
戲台二層設有絞車架,準備機關佈景使用。
舞台必須面對頤樂殿內明間(那拉氏及帝后看戲地方),也要兼顧東西廂廊(東設王公大臣座次,西設總管太監李蓮英及內官座次 ),為此,舞台的北、東、西三個方向敞開。
舞台後部空間作成夾層的“仙樓”形式,樓下是上、下場門,樓上供樂隊演奏,設小樓梯上下。
下層戲台底部還有1口深井,井的東、西、北三面還開挖五個邊長約1米的水池,可以製造噴水效果。枱面地板下還安置了水缸,能起聚音和共鳴作用,使演員的聲音顯得格外圓潤、洪亮。
演神鬼戲時,可利用內部的天井、地井、貫架、轆轤滑車等機關,製造出神仙下凡、鬼怪遁地和噴水等場景。
在一百多年前,能設計出這樣演員快速上天入地、神出鬼沒、變化無窮效果的舞台,真是巧奪天工,令人驚歎不已。
德和園大戲樓翹角重檐,氣勢恢弘,莊嚴雄峻。大戲樓上層匾額為“慶演昌辰”,意思是良辰吉日為祝壽而演出。中層匾額是“承平豫泰”,意為太平盛世之際,以音樂歌頌功德。下層匾額是:“歡臚榮曝”,意為歡樂的演出、光榮的獻藝。
德和園的選址也極其講究,它毗鄰頤和園寢宮區,慈禧太后的寢宮樂壽堂、光緒皇帝的寢宮玉瀾堂和隆裕的寢宮宜芸館的東側就是德和園,在寢殿內就可看到高聳的三層大戲樓。
而且從德和園西側看戲廊的北側小門有一條可以直接通到樂壽堂的暖廊,極大地方便慈禧太后及各宮女春前往賞戲,這條通道也是慈禧太后專用的路線。
而德和園的東側是壽膳房,方便在德和園賞戲、慶典時承辦筵席。德和園又與顧和園昇平署隔牆相望,方便昇平暑演員出入。
大戲樓北側正對着的是一個大殿,叫頤樂殿,是專為慈禧太后看戲而修建的。慈禧太后看戲時就坐在正中的百鳥朝鳳寶座上,公主后妃們站立在她的兩旁,光緒皇帝則坐在殿外臨時擺放的座椅上。
大戲樓的兩側各有10間看戲廊,是慈禧太后賞賜王公大臣們和她一起看戲的地方。王公大臣們依爵位、輩分、官階、品級依次分列兩旁,一般二三人或四五人一間。
頤樂殿的後面是慶善堂,是供慈禧太后臨時休息的地方。
1903年,慈禧太后就是在這裏,讓一位美國女畫家凱瑟琳·卡爾為她畫了四幅油畫像。
時的慈禧太后已經70歲了。但從這幅畫中人們可以看到慈禧太后面肌飽滿,皮膚紅潤。身穿黃緞壽字紋的寬袖衣,頭戴插滿珍珠、翡翠的大拉翅。説明慈禧太后非常注重身體的保養,生活講究,品味奢華。
德和園建成後,慈禧太后再沒有在聽鸝館聽過戲。據清宮記載,慈禧太后對德和園的工程十分滿意,德和園為慈禧太后承應三百餘次,
從光緒二十一年大戲樓建成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慈禧死亡這13年間,僅前11個年頭她在這裏看戲達262天次,最多一年中看40天次,最長一天可唱戲10餘小時。
慈禧太后幾乎每次來園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必來看戲。不僅每逢來園避暑就來德和園聽戲,而且四次在德和園慶祝自已的萬壽慶典。直到她死前的35天也還在這裏看戲。
當年的楊小樓、譚鑫培等這樣的京劇名角經常被召入宮中,在德和園裏登台獻藝。
陪慈禧太后聽戲,雖然有面子,但是苦差,尤其是滿洲命婦,侍立在旁七八小時,最難忍耐,所以一接到“請柬”,就設法生病來避過一劫。
陪太后聽戲,凡入座聽戲的人,不論什麼大官,一律不能高座堂皇,只許坐在大紅墊子上,盤起雙腳。等到一齣戲演完了,自有太監領到外邊休息一下。
有一則軼聞,説是某年因邊疆問題,召固原提督雷正綰入京備問,恰遇慈禧太后生日,雷正綰的煙癮極大,每隔一個鐘頭就要躺下來吞雲吐霧一番。他接到“入座聽戲”的通傳,便請教老行尊規矩,知道一坐就七八個鐘頭,嚇到面如土色,這不是要他的命嗎?
有人教他求救於太監,言明每小時遞茶一杯,和以煙泡,以八小時計,每杯一千兩銀子,聽戲三日,共犒賞二萬四千兩,戲票之貴,可謂破世界紀錄矣。
文化程度不高的慈禧“治國之餘”喜歡看戲聽曲,不過她的戲癮都帶着濃烈的皇家氣派一一她不但不許別人提到自己的名字,甚至連屬相也不能提及。
慈禧是屬羊的,所以劇目名稱裏帶“羊”字的戲一律不能唱,唱詞中也不準出現“羊” 字,凡有“羊”字一律改為其他。
著名武老生王福壽在宮外跟人合夥開了個羊肉鋪,本來和唱戲無關,可這也照樣犯了忌諱,慈禧吩咐不許給他賞錢,原因是:“他天天剮我,我還賞他?”
慈禧不只避諱屬相,連性別也避諱,譬如説她絕不允許唱詞中出現辱罵女人的話。有一次伶人正唱着,慈禧突然下令停止,讓人把戲提調傳來責問,原來是唱詞中有一句“最狠不過婦人心!”
只捱了一頓罵還算是走運的,淨角麻穆子就比較倒黴了。一次他老老實實按本子唱了句“最毒莫過婦人心”,惹得慈禧勃然大怒,被重打了80大板。
此外,在慈禧面前唱戲,尤其是在慈禧生日前後,“殺” “死” “亡”一類不吉利的字眼更是大大的忌諱。至於改的唱詞是否符合劇情,她是壓根不管的。
慈僖看戲時還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喜歡一邊看着台上的演出,一邊拿着劇本對唱詞,有演員唱錯一句,或者有一個地方荒了腔走了板,甚至一個眼神不對,全體演員的賞錢就都沒了。
慈禧甚至在劇本上詳細註明了演唱所需要的時間,防止藝人偷工減料,如果沒有唱夠時間,也要受到重罰。
在在清宮昇平署的檔案裏,人們還可以看到許多劇本和戲詞本,它們一律用白皮紙書寫,外面用明黃紙做封面、封底,封面上貼紅色紙籤,寫着戲名,專供慈禧太后翻看,稱為“安殿本”。
這安殿本共有兩種,一種是慈禧早年用的,尺寸小,字也小,寬窄和現在的稿紙差不多。另一種尺寸加寬了不少,字也放大了許多,是供太后晚年老眼昏花時使用的。
有專家指出,正因為慈禧太后的“高標準”、“嚴要求”,客觀上也使京劇走上了精益求精的藝術道路。
更有意思的是,慈禧戲看得多了,又進一步“培養”出了改戲的雅興。
慈禧大約覺得自己極有劇作家的天分,心中得意,便添了亂改戲詞的毛病。她經常心血來潮地把劇本改得半通不通,然後命令伶人演唱,以此為樂。
有一次,她把《混元盒》中的一段崑曲改得面目全非,不但無轍無韻,句子還長短不齊。拿到劇本的伶人個個面面相覷,冷汗連連。幸虧主唱王瑤卿腦子轉得快,邊編腔邊唱曲,居然還能唱得有板有眼,因而受到慈禧的獎賞。
慈禧太后過足了編劇癮,再下來自然是要過演員癮了。慈禧演戲,自然不會去演路人甲、小丑乙、農婦丙之類的角色,即便讓她演皇帝、皇后之類的,只怕也不會過癮。而既然凡人不能演,那唯有演仙人、超人了。
慈禧信佛,所以,晚年的她便經常以扮觀音菩薩自娛自樂。通常,她會頭戴毗羅帽,外加五佛冠,手持柳枝淨瓶,立在頤和園昆明湖盛開的荷花叢後,身後是山石和竹林,大總管李蓮英則在慈禧身邊扮韋馱狀。慈禧扮觀音的癮奇大,有時她會一天換幾個造型,還讓身邊的侍從都扮成童子、護法陪她一起演觀音戲,一時間,頤和園成了一個鬧哄哄的大舞台。
現在人們還能看到不少慈禧扮成觀音拍的照片,足可為證。
專家指出,過去的封建王朝,最高統治者的喜好往往決定一個時代的風尚或某些事物的興衰。
古有楚王好細腰,宮女多餓死;近有慈禧太后嗜戲如命,直接推動了京劇的大繁榮、大發展。京劇能有後來的地位及影響力,慈禧是功不可沒的。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