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滅亡後,攝政王載灃打造的1.2萬名禁衞軍去哪裏了?
1865年5月18日,在山東菏澤西北的吳家店村,有“最後一位蒙古名將”之稱的僧格林沁被一名年輕的捻軍戰士所殺,時年55歲。僧格林沁死後,滿蒙八旗隊伍裏再無拿得出手的名帥,清政府的大部分軍權旁落到地方漢族督撫手裏。
庚子之役,由慈禧寵臣榮祿執掌的武衞中軍在八國聯軍的攻擊下,損失慘重,譁潰四散。《辛丑條約》簽訂後,德國要求清政府派一親貴大臣赴德謝罪。載灃作為光緒的弟弟為頭等專使赴德,為前一年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被殺而道歉。在出使德國期間,載灃受到德皇弟弟享利親王隆重的款待,並陪同參觀軍隊,載灃對德皇族之威勢及近衞軍之精良,極感興趣。
談話中,享利親王告訴載灃,德國皇族子弟,無不自陸軍學校畢業,然後進入進隊服役,逐漸從低級軍官升至將領,這樣,皇族軍事力量強大,就可牢牢把握軍權。這次談話給載灃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為後期皇族親軍禁衞軍的成立埋下了伏筆。
1908年,光緒、慈禧相繼去世,載灃以攝政王監國。大權在握的載灃一腳踢開了袁世凱,開始施行當年出訪德國亨利的建議,創建一支屬於皇族掌握的武裝禁衞軍。於十二月下詔,禁衞軍歸監國攝政王統率,命皇族載濤與貝勒毓朗、陸軍部尚書鐵良充專司訓練禁衞軍大臣。這是一支由皇族成員掌握的武裝力量,歸屬載灃指揮,用以防守京師並控制各軍。
這支禁衞軍的編制為步兵二協(相當於旅),統轄四標(相當於團),又有馬隊一標,計三營;炮隊一林,計三營;工程隊一營,軸重隊一營,機關槍隊一連,合計12000人。
禁衞軍的制服如帽章、領章、肩章等,皆與普通陸軍有區別,並以團鷹為禁衞軍標識。禁衞軍建立之初,大量招兵買馬,其一、二標的來源大多由京營八旗、健鋭營、火器營等各旗兵選入,自管帶以下各級軍官都要經考試選拔,第三標也是如此,禁衞軍第四標編練新兵,採用徵兵制,派員赴直隸、山東兩省,就地挑選身體健壯、略識文字的農民入伍,兩年後退役,一些清朝宗室也被選進了禁衞軍中,與其他士兵一體待遇,馬隊第三營系挑選蒙古族入營訓練,三年退伍,回原籍,其中優秀者還可送學校深造深造。
由於這是一支皇族直接掌控的武裝,其待遇和訓練水平、武器裝備高出一般軍隊許多。特別是兵餉這塊,從排長、隊官、管帶直至統帶月薪31兩至500兩白銀不等。士兵之中,月薪最高的是匠目,月薪9兩,最低的伙伕也有3兩銀子。
禁衞軍的編練也極其嚴格,各級軍官多是由各部隊選送的優秀人才,操法嫺熟,還有一部分軍官出自講武堂。士兵們經常進行列隊、戰術、射擊等專門訓練,可以説這是一支比較精鋭的軍隊。
武昌起義爆發後,時局艱危,各省紛紛宣佈獨立,清政府所能控制的地區只有北方及關外數省之地。清政府不得不將袁世凱請出山,擔任內閣總理大臣。重掌大權的袁世凱將親信馮國璋調回北京,接掌了禁衞軍,任禁衞軍總統官。就這樣,載灃苦心經營數載,花了上百萬兩白銀打造的皇家御林軍,沒放一槍一單彈就落到了袁世凱手裏,白白為他人做了嫁衣。
中華民國成立,按照清室優待條件,原有禁衞軍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制,餉銀不變,仍由馮國璋統領。1914年,馮國璋調任江蘇都督後,禁衞軍改編為陸軍第十六師,其步兵二團仍任擔任守衞皇城、紫禁城的任務。
1924年馮玉祥發動政變,推翻北洋曹錕政府。將溥儀驅逐出宮,十六師守衞任務方告結束,自此與清室再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