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歷史回到1820年的中國,假如西方侵略者不來騷擾中國,那麼當年大清帝國的運作模式,能不能長久?有沒有可持續性?
答案是不能長久,沒有可持續性!因為大清沒有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耕地和人口的天然矛盾,這個問題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不解決,大清帝國就不可能長久,亡國是必然的,也是遲早的事,就算它僥倖能撐過200多年,也撐不過300年、400年,總之,亡於農民起義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農耕社會的宿命,哪個王朝都逃不過。
“耕地和人口的天然矛盾”這個怎麼理解?
一個國家耕地面積的增長,是緩慢的,而且是有限的,但是,人口的增長則是飛快的,而且是無限的。舉個例子,一個家庭有4個孩子,那麼4個孩子各生4個孩子,這樣一來,4就變成了16,再下一代呢,16就變成了64,這個人口的增長,是非常快的,是很可怕的。
古代中國人的避孕手段非常有限,所以生育率一直居高不下,而一個國家的耕地,則是有限的,它不可能滿足人口飛速增長的要求,一旦耕地面積增長的節奏,根不上人口增長的節奏,那麼就必然會發生饑荒。
尤其遇上個水旱蝗災,大量農田歉收,或者遇上個瘟疫,人口大量死亡,人口死亡導致大量耕地被荒廢,糧食減產,那麼百姓就會捱餓,捱餓就會造反,元朝和明朝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當然也有幾個朝代不是亡於農民起義,而是亡於外敵入侵或其他原因,但那是因為那些朝代存在的時間還不夠長,只要它存在的時間足夠長,那麼它遲早也會亡於農民起義,為什麼呢?因為耕地和人口的矛盾,你始終無法解決,這是一個定時炸彈,爆炸是遲早的事。
中國有許多土地可以開墾,既然人口增長快,那麼請問歷朝歷代的中國人,為何不去開墾荒地呢?
其實一直都在這樣做,一直都在開墾荒地,將荒地化為耕地,但是這裏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墾荒不是隨隨便便的事情,墾荒是需要開荒牛的,而且需要鐵器,而牛和鐵器都是很貴的,買牛買鐵器,赤貧的農民往往也是負擔不起的。
所以在古代,墾荒往往要由官府來組織和促進,而且通常要通過減免賦税的手段去鼓勵人們開荒,而且,墾荒也需要水利配套,有些地方,方圓幾里沒有任何水源,這些土地的墾荒價值就不大,這是一個。
第二個問題呢,人口是幾何級別的增長,4變16,16變64,而耕地則頂多是從1變2,或者2變4,所以農民墾荒的速度,無論如何都趕不上老百姓生育的速度,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説,農業帝國不具備可持續性,因為這個耕地和人口的矛盾,你始終沒有辦法解決。
古代的皇帝是否知道這個問題解決不了?
知道,一直都知道。古代的皇帝和臣子,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主要有兩個。第一個就是自然淘汰,也就是説,哪個地方鬧饑荒,朝廷在財政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出手救災,救不來的,就讓他們餓死,自生自滅。
第二個呢,就是通過內戰,哪個地方的饑民起義,朝廷就派兵去剿殺,這是主動淘汰。當時基本上就是這兩個辦法。實際上清朝也反反覆覆爆發過各種農民起義,這也證明了這個定律確實一直在發生作用。
清朝初期、中葉就不説了,僅僅拿晚清來説,就爆發了捻軍、太平軍兩次大型農民起義,兩次都和農民吃不飽飯有關。
捻軍起義,和安徽等地的旱災和黃河改道淹沒農田有關,太平軍的主力則是廣西桂平的客家人,這些客家人都是一兩代之前從別處遷來的外來人口,多數沒有土地,靠做佃農和做礦工、燒炭、打零工為生,非常貧苦。
例如李秀成被俘之後,就在他的自述中坦承,李秀成從小吃不飽飯,太平軍路過他的家鄉,説有飽飯吃,他咬咬牙,就跟着走了。所以不解決耕地和人口的矛盾,那麼就永遠走不出“農民起義”的這個怪圈。
古代社會,無論誰統領天下,只要你不解決耕地和人口的矛盾,那麼你就永遠走不出農民起義的怪圈和王朝更替的宿命。這個怪圈是這樣演示的:
新王朝建立→減免税賦、休養生息→出現盛世→人口增加→人口超過耕地可以供養的極限→天災瘟疫人禍→鬧成饑荒→農民起義→王朝滅亡→新王朝建立→減免税賦、休養生息→出現盛世→人口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