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一處神墓,至今還未被盜
在歷代帝王的陵墓中,唯獨沒有元代皇帝的陵墓,這是什麼原因?他們的陵墓根本找不到,那就是元朝皇帝的陵墓。
元朝皇帝的陵墓為何一個不見呢?
元朝帝王在墓葬制度上,曾經歷了一次改革,不同於歷代帝王。他們不主張“窮天下之力以崇山墳,傾天下之財以充藏槨,盡後宮之女以殉埋葬”的作法,並吸取過去帝國因厚葬帶來“幾經變亂,多遭發掘,形體暴露,甚至墳土未乾,其墳墓已空”的教訓,而是採取一種保密的土葬方式。這種墓葬形式,比起靡費巨大人力、財力營造皇陵來説,毫無疑問是一大進步。
期初,蒙古人建立元朝之前,首領不叫皇帝叫大汗,大汗死後葬禮十分風光,陪葬也很豐厚,他們很快發現,如果他們因不可抗拒外力遷徙的話,大汗墓極有可能暴露在敵人的視線裏,而成為他們肆意行兇的場所,他們不僅會盜光財寶,還會鞭打屍體,十分殘忍。所以到了元朝皇帝死後,他們的葬法就改變了,墓穴也神秘莫測。
元朝皇帝駕崩之後,在入殮之前,首先要找一根粗大的楠木,並選其一段最直最粗的地方,鋸下來(比死者身體長半米以上),然後從楠木段頂端,一分為二鋸為兩半,再按死者遺體大小,將中間鑿空,將屍體放進去,再將兩半楠木合攏恢復原狀,外面用三圈黃金箍箍牢,上面塗上油漆。這些工序完成之後,便不聲不響將靈柩秘密送往葬地。
據史籍記載:“元諸帝均葬於漠北起輦谷”。起輦谷在什麼地方?各種説法不一,但多數人認為起輦谷是指克魯倫河與土拉河之間的肯特山裏(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
元皇的墓穴,挖法非同一般,十分講究“保密”這一原則。取土時一塊一塊,按其順序依次放在旁邊,不能亂放,只有最底下放棺材位置的泥土才能取出扔到很遠的地方去。
棺材放入墓穴之後,又依次將表土還原,恢復原來的面貌,在地面上看不出任何有過墓葬的痕跡。陵墓地面也不設任何標記,後來荒草遍地,使人無法找到陵墓的原址。
那麼每年的祭祀又怎麼辦呢?是不是隨便在什麼位置都行呢?非也。元皇的祭祀每年都照陳樣準確地在陵墓的位置進行,從來都不出差錯。這是用什麼科學方法找到墓址的呢?
原來在很久以前,元代的人在長期的放牧生活中,掌握了駱駝的生活習性,並巧妙地借用了“駱駝痛愛子”這一本能。在墓葬時,將一頭吃奶的小駱駝宰殺同時殉葬。這樣,來年致祭時,就將被宰殺小駱駝的母親牽來,讓其“帶路”前行,母駱駝憑藉它特有靈敏的嗅覺,很快便會找到“其子”的殉葬地,並在那裏躑躅悲鳴。人們便能輕而易舉準確找到元帝的墓地進行祭祀。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年代的久遠,祭祀當然就中止了,這樣在茫茫荒原上,到處是野草荊棘,一片荒涼,哪能找到元皇陵墓的痕跡呢?所以至今文物考古仍無法找到元代帝陵的依據。
也許有人會問:在內蒙古不是有座“成吉思汗陵”嗎?其實這個陵墓也是假的,裏面只不過放着象徵性的靈柩,並非成吉思汗真正的遺骸。真正的遺骸,據《多桑蒙古史》記載:當時成吉思汗葬後,墓地便廣種樹木,以後“樹木叢生,成為密林,不復能辨墓在何樹之下”。
説起明朝也是很奇葩,朱元璋的陵墓是孝陵,建文帝下落不明,所以沒人知道他葬在哪了。明朝有十三個皇帝葬在北京昌平區的一個地方,稱“明十三陵”,這些皇帝的陵墓,竟然沒有被盜過,着是怪事一樁。
李自成雖然燒了朱元璋的祖墳,但是沒掘墓,清朝的江山從李自成手裏奪過的,對明朝沒什麼仇恨,於是將明十三陵保護的也很好。也許出於公示天下他們對漢族皇帝的仁義,也許出於對屠戮中原的愧疚,不過那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明朝皇帝比清朝皇帝,更能享受死後的寧靜,這是清朝皇帝無法比擬的,算是一種福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