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二問袁崇煥 為什麼非得跟毛文龍過不去!

由 欽慶敏 發佈於 經典

《明史》中記載,‘崇煥始受事,即欲誅毛文龍。’要知道在不久之前的寧錦大捷後,袁崇煥還專門上書表示,若非毛文龍搗虛,騷擾後金後方,他很難在寧錦擊退皇太極大軍。怎麼到了重新被崇禎重用時,就欲誅毛文龍了。關於這個突然的轉變,我一直百思難解。於是又去翻了明史中幾個相關人物的記載,看到天啓皇帝接受熊廷弼三方佈置建議的時候,我想我明白了。
從史料中的記載能看到,從寧錦大捷後被迫辭職,到崇禎登基後再度被重用的這一段時間內。袁崇煥應該對之前明朝在遼東地區的成敗得失做出了深刻的反思。包括希望毛文龍能受其節制;包括在崇禎下旨起用他時就給予的‘崇禎元年四月,命以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還不滿足。在之後更是‘自肅既死,崇煥請停巡撫,及登萊巡撫孫國楨免,崇煥又請罷不設。帝亦報可。’,非得如此才行。當我們把他的這些行為跟之前熊廷弼提出的三方佈置戰略聯繫起來的時候,能發現什麼?看下圖:
在天啓認同了熊廷弼三方佈置戰略後,做出瞭如下部署。以孫承宗督師薊遼、以袁可立巡撫登萊、以李邦華巡撫天津居中聯絡。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能看到圖中紅線畫出的軌跡。明朝建立了一條針對後金的戰略防禦體系。這個防禦體系的厲害之處就在於攻守兼備,攻則兩方同出,令敵人顧此失彼;守則互為犄角,相互支援,讓敵人不敢將力量幾種在任何一個方向。史載此三人通力合作期間“關門息警,中朝宴然,不復以邊事為慮矣。”
我在‘從明末皮島戰略地位的起伏看大明衰亡’和‘大明右勾拳 登萊皮島防線’兩篇文章曾經仔細的分析過。這個防禦體系就像人的雙臂,面對敵人時只有彼此協作,統一協調才能發揮出最大的作用。不管是袁崇煥還是毛文龍,他們曾經所取得的那為後世所稱道的戰績多是在這一體系下相互協作的結果。袁崇煥之所以能在寧錦擊退皇太極,而不是像後來的祖大壽那樣面對長久的圍困,就是因為毛文龍在後方搗虛。前方攻擊不順,後方又被騷擾,他必然撤退。毛文龍在鎮江大捷後的取得的一系列的戰果,同樣也是在孫承宗和袁可立二人的相互配合,在袁可立派人的積極支援下取得的。當後來,這個防禦體系不在那麼如臂指使的情況下,二人就有些吃力了。
在那兩篇文章中,我説過,在袁可立去職後。毛文龍愈發驕縱而不能節制,他希望以皮島這個拳頭來控制登萊-皮島防線這個防禦體系中的右手。這樣一來整個防禦體系的效力就有些減弱。到了袁崇煥重新被起用後,他更牛,藉着崇禎的信任,竟然連遼東巡撫與登萊巡撫都不在設立。他想撇開朝廷,自己控制整個防禦體系。那麼這個時候袁崇煥和毛文龍的矛盾就被突出出來了,一個想控制全局,一個想控制自己那個方向。所以就有了袁崇煥説的‘毛文龍可用就用’,就是這個意思。在袁崇煥向崇禎皇帝許下五年復遼的宏大前景後,除了向朝廷提條件、講困難,儘快控制這個防禦體系,使它能發揮出孫承宗和袁可立在時那種效力,就成了袁崇煥迫切需要解決的當務之急。之後我們就看到,在希望使毛文龍服軟,聽從調遣失敗後。袁崇煥又希望毛文龍能解甲歸田,又被拒絕了,然後袁崇煥就動了殺機。
但這個袁崇煥明顯有個失誤就是,沒有考慮到失去毛文龍對於東江軍到底意味着什麼?雖然袁崇煥依靠積攢下的威名順利的斬殺了毛文龍,史載‘當是時,文龍麾下健校悍卒數萬,憚崇煥威,無一敢動者’。並且採取了先殺後祭,增加軍餉,分而治之等恩威並用的招數。但有毛文龍在,登萊-皮島這個防禦體系的右臂儘管不太聽使喚,倒還能用。毛文龍不在,就相當於自斷一臂。據此我認為,袁崇煥的這個行為想當的得不償失。這下好了,本來想着打通整個防禦體系的,這麼來一下倒給整成殘疾了。
關於毛文龍的被殺當然還有其它的原因,但我認為這個是最根本的原因。如有什麼疏漏、不當之處歡迎大家討論、批評、指正。
後記:爭議歸爭議,但從始至終我都不曾懷疑過此二人的忠誠。也總因為看到他們的一些失誤,而被質疑為通敵感到心痛。希望大家明白一點,不做就不會錯。為什麼我們沒有人去罵那些端坐朝堂,醉生夢死的閣臣、御史。敢於擔當卻要給他們帶來這樣的非議?一個‘獨卧孤城,以擋虜而’;一個孤懸海外,堅定的要恢復全遼。(丹東大鹿島上保存的崇禎元年毛文龍帶領全體將士為明志所立的石碑上寫道:指日恢復全遼,神色苞孕於此,吾儕赤心報國,忠義指據於此。)這樣有擔當的英雄,你告訴我他們在前線的苦苦堅守就是為了通敵賣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