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如果幼兒被置於20種語言環境 仍能分別學習20種母語嗎?

  我儘量把這個回答寫得短一點,因為畢竟已經是有定論的事情了。

  小時候看過一篇很詭異的小説,叫做《託伯莫里》(原文是英文,全文可以見這裏:Tobermory by Saki),講的是一個瘋狂科學家教會一隻名叫“託伯莫里”的薑黃色短毛貓學會英語、導致那隻貓的智商遠超過人類然後把人整得團團轉的事情。故事整個就是一個喵喵叫的黑色幽默,但是裏面有一段情節我印象非常深刻——大家想把託伯莫里支出茶會,就叫它去看看自己的晚飯有沒有準備好,託伯莫里説自己剛用完下午茶不想撐死,有位紳士就説,“那沒事啊,你也知道,貓有九條命。”

  對此,託伯莫里很鎮靜地回答説:“大概吧。但是隻有一個胃。”

  講這麼個故事不是要和大家説貓可以學會人話——當然人也很難學會貓話,而是點出一個事實:我們的能力實現,很多時候並不是受意願控制的,而是受限於我們本身的生理機能。母語期語言的學習也是如此:就算你有一個完善的第一語言學習機制(也就是沒有自閉症光譜症狀、SLI、其他學習障礙或其他智能障礙),周圍有二十種不同的語言,但是你只有一個大腦,而習得語言的過程是要經過大腦處理的,大腦處理的時間也是有限的。

  首先讓我們定義兩個時間段。第一個時間段是從出生到 36 個月,這段時間是小孩子從完全沒有語言到建構起基本完整的母語語法系統的階段(在 36 個月之後還會出現語法錯誤,不過已經有了基礎的句法結構);如果我們嚴格定義的話,只有在這段時間內習得的語言才可能被稱為“母語”,也就是第一語言(first language),我們會對這段時間內完全習得的語言有着天然的音系、句法、語義上的直覺,瞭解它的全部 parameters,即使從來沒有見過類似的語法現象也能依靠直覺判斷。第二個時間段則是三歲到六或七歲,通常稱為學齡前階段,是孩子已經掌握了自己的母語但尚未接受正規教育的階段,在這段時間裏,小孩子依然可以依靠接觸其他的材料來習得新的語言,但是在這個階段裏學會的語言已經不能被算成“母語”的行列了,我們對於非母語的最好判斷是“near native”,能夠接近語法的使用熟練度和準確度,但是缺乏判斷的直覺。上次在這邊聽我們系的 Margaret 做英語 - 威爾士語雙語者分類的時候,她採用的分類如下:雙母語者(自出生起即開始習得兩種語言);早期順序雙語者(有一種母語,另一種語言自四歲起習得);中前期順序雙語者(有一種母語,另一種語言自小學起習得);中後期順序雙語者(有一種母語,另一種語言自中學起習得);成人順序雙語者。我們可以看到,如果我們把語言習得的時間拖到四歲,那麼這門語言就不能再叫習得者的母語了,那麼也就不能在我們的討論範圍內了。

  一般我們討論一個人的“母語”,會指一種或者兩種語言,一種母語的人被稱為“單語者”,兩種母語的人會被稱為“雙語者”,似乎再往上討論“三種母語”,就是一件很罕見的事情了。實際上,在母語習得期、也就是上文的第一階段裏,接觸到三種以上的語言(含三種)是很正常的情況,特別是在歐洲國家;但是真正在母語期內完全習得三種語言的孩子,也就是同時掌握三種語言音系句法詞彙系統的孩子,在當前的研究裏並不常見,討論中也很少提到。當然,在第二個時間段裏從雙語變成三語是比較常見的事情了(我身邊就有倆例子),但是那也不能算是母語了。如果去搜 childhood multilingualism,一般得到的案例還是雙母語 + 早期順序三語的孩子;當然有些網站給的什麼單母語 + 早期順序雙語的我就不説了你這也好意思叫 multilingualism……

  那麼在這樣的定義裏,為什麼雙母語者的人就多,三母語者的人就少呢?回覆裏 @王永豪 也提到了:這和在一種語言裏暴露的時間有關。這就是我所説的“貓有九條命,但是隻有一個胃”的意義了。坊間流傳的説法是 30% 左右,而去年二月 Fred Genesee 教授在 Cambridge Assessment 做的演講裏提到的説法則是:如果要達到能和單母語者水平相同的程度的話,母語的暴露時間不能低於 40%(數據來自The effect of bilingual exposure versus language impairment on nonword repetition and sentence imitation scores,容許範圍 35% 到 40%,也可以參見作者 Elin Thordardottir 的其他研究),否則將會導致這種語言習得不完全、在聽説讀寫時出現語法錯誤詞不達意、即使是“母語”也有“外國口音”之類的“把母語當外語”的情況。

  當然,現實情況裏,我們絕對不會冒着搞死孩子的危險去這麼折騰孩子,所以有關語言水平和暴露時間的調查,都是以雙語者來進行調查的,看看把暴露時間壓縮到多少才會明顯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當前研究的案例集中在英語 - 西班牙語(美國)和英語 - 法語(加拿大魁北克)這兩個組合上(前者的研究可以參考Dual language exposure and early bilingual development;後者則是 Elin Thordardottir 的研究領域)。一般來説,三歲以前的幼兒在一種語言裏暴露 50% 左右,就能和同齡的單母語者達到近似的水平,而在一種語言裏的暴露時間一旦低於 40%,表現則明顯低於同齡的單母語者。而在母語學習時間段裏,只要保證能達到相同的總暴露時間,早引入(早至六個月前)或者晚引入(晚至二十個月後,不晚於三十六個月)語言,並不造成明顯的影響(參見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lingual exposure and vocabulary development)。也就是説,要想完好地學會兩門語言,達到同齡單語者的水準,最好的總暴露時間安排應該是五五開,至不濟也要保證能夠四六開;如果連四六開都不能保證的話,那還是索性等三歲以後讓孩子去做一個早期順序雙語者吧。

  如果我們在學習母語的時候有着這樣的限制的話,為什麼很難找到三母語者也就比較容易明白了——要是能讓三種語言同時滿足 35%-40% 的最小暴露時間的話,這孩子也就已經超出了正常人的範圍了。如果同時讓孩子暴露在三種語言下,必然會有至少一種語言不滿足最小暴露時間,而無法被孩子正常習得。在這樣的環境裏生活的孩子,雖然並不會出現任何心理問題,但也只能算是雙母語者,因為他的“第三母語”並不能達到母語的水平。而他在母語學習期內習得的“第三母語”倒也不是完全沒有用處,只是會變成“殘缺的母語”,也就有可能會變成 為什麼我能聽懂一種語言,卻説不出來? - 語言學習 裏面的情況了(該題閲讀推薦青格樂與拾荒少女兩人的回答);當然,這個“第三母語”也可以在母語習得期之後的學齡前階段裏深入習得,甚至達到近似於母語的水平,不過這樣的孩子就只能是雙母語 + 早期順序三語者了。

  既然三母語都很難達成了,那麼題主所設想的二十母語就更難達成了。受到幼兒生活環境、父母雙方母語、教育策略、個人喜好的影響,在三歲之前,孩子真正能夠習得的能作為母語的語言會有一到兩種。但是還是那句話:在學齡前階段裏,孩子可以把這二十種語言裏的剩下十八種選出一種或多種來學習,這樣他雖然依然只有兩種母語,卻能掌握至少三門(含三門)語言。

  至於小孩子多學語言會不會導致失語 / 説話晚 / 不愛説話,我的回答是:不是。相關內容可以參考 在多語言環境,嬰兒學習語言是否會有障礙? - 拾荒少女的回答。

  至於小孩子多學語言會不會導致自閉症,我的回答是:在説這話之前您能稍微花點時間用下必應先了解一下自閉症到底是什麼嗎?

  所以説,貓有九條命,卻只有一個胃。我們遇到再多的語言,也可惜只有三年作為嬰兒的時間(還要刨去睡覺的時間),以及一個大腦。要是能開發出可穿戴式的大腦附加設備,我也想要一個,説不定到那個時候我們就能夠把更多的語言作為母語了。

  不過這麼説來,既然母語的學習是有時間限制的,那麼對於一個沒有時間束縛的類人種族——比如 Time Lord 來説——他們最多能擁有多少個母語呢?

  就這樣喵。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85 字。

轉載請註明: 知乎日報:如果幼兒被置於20種語言環境 仍能分別學習20種母語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