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我的二本學生,發現了什麼?

通過我的二本學生,發現了什麼?

最近,很多人在《我的二本學生》這本書裏,發現了高等教育中的諸多問題。其實,寫作這本書,本來就是我的學生推動的結果。對我而言,十幾年的從教生活,學生毫無疑問是和我最靠近的羣體,也是佔據我生命內存最多的羣體。面對他們,就是面對自己。

從我2005年博士畢業,入職南方一所高校首次走進課堂開始,眼前的羣體便和我產生了真實的關聯。在隨後平凡、冗長的教學過程中,我留下他們的作業,留意他們的答卷,珍惜學生給我寫的每一張字條,存下他們發給我的每一條短信,保留他們給我寫的任何一封郵件。十幾年過去,我發現這些生命的痕跡,竟然構成了一個羣體最為鮮活的生存印記,成為我感知青年羣體命運的載體。

我在大學裏曾先後當了兩屆班主任,見證了80後、90後兩批年輕人的成長。第一次當班主任的班級是062111班,時間跨度從2006年到2010年,班上的學生絕大部分來自廣東本地,家庭條件很一般。

我仍然記憶猶新的是:班長王國偉是一個有寫作特長的學生,在高中階段曾寫作過幾十萬字的武俠小説,他本人在創作上也一直想有所作為,我一直鼓勵他考研。但考慮到父母已辛勞多年,國偉沒有聽從我的勸告,早早選擇了就業,接過了父母的生活重擔,從此藏起了武俠夢想。我後來發現,事實上,整個班沒有一個人考研,珠三角良好的就業勢頭,讓他們順當地融入了社會,王國偉的選擇,代表了大多數同學的想法,也預示了他們曾經擁有的機遇。我這些學生,至今90%的人都在城市買了房子,有穩定的工作,顯而易見,對普通家庭的孩子而言,讀書依然是他們改變命運,獲得發展機遇的最佳途徑。

2016年,我第二次當班主任,接手1516045班。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學生越來越沉默,非常聽話,班上竟然沒有一個男生主動追求女生,和我大學時代男生的主動構成了鮮明對比。女生想一個人過日子的比例越來越高,彷彿對所有的事情都打不起精神,我總感到他們頭頂上彷彿籠罩了一種無形的壓力。

大二時候,就有不少學生來諮詢考研的事情,大三時候,已經有不少學生開始了嚴密的複習計劃,到大四,班上確定考研的學生達到1/3,和062111班形成了鮮明對比。畢業臨近,我和班上學生聊天,一個來自雲浮的男生説他從來沒有想過要留在廣州,其他學生也很少有明確的意願要留在廣州發展,來自農村的學生,更沒有一個相信憑個人能力,可以在廣州買得起房子。

通過我的二本學生,發現了什麼?

在我的學生裏,有一個粵北山區的女孩,媽媽早早離家外出打工,父親在家務農打雜,哥哥早早輟學,在社會流浪,她大學時候,交了一個家境較好的男朋友,但男朋友從未將她帶回家,一直未獲對方家長接受。畢業前夕,兩人分手,她沒有失戀中的失魂落魄,而是冷靜地描述自己的夢想:“一隻貓、租間房、將父母接到身邊”。這樣的夢想簡單而卑微,卻在現實面前,很多理想化的生活,是無法經得起風吹雨打的,現實讓很多人的心冷卻下來。

在沒當班主任以前,我總認為,隨着擴招,年輕人考大學輕而易舉,但當班主任和學生交往多了以後,我發現,對他們而言,就算進入最普通的大學,也是一件艱難的事情,他們走進大學面臨的挑戰,遠勝我當年:不但城鄉教育水平相差甚遠,物質開支也大大增加。很多農村孩子,生活費需要課後打工才能獲得;但他們大學畢業的文憑,其含金量卻被大大稀釋。

 在十幾年的二本高校從教過程中,我腦海中始終盤旋着這些年輕人的出路。雖然現實很艱難,但我也不否認,通過個體的努力,不少孩子還是能通過教育的突圍,獲得發展的機遇。這讓我時刻意識到,教育的功能,正在於給年輕人打開新的空間,努力奮鬥,依然是這個時代年輕人應有的精神面貌。

撰文/黃燈(高校教師)

編輯/黃帥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74 字。

轉載請註明: 通過我的二本學生,發現了什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