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學是創造條件讓學生自主“去經驗”

原標題:上課與學生經驗

上課是教師的工作,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主要途徑,也是現代學校教學的主陣地。

有些教師,尤其是教學經驗少的年輕教師,懵懵懂懂,以為上課就是呈現和傳達知識,至於學生怎麼學、學到什麼程度、能夠獲得怎樣的發展,那完全是學生自己的事兒。但是,若課是這樣上的,又何需教師?若教學是這樣的,與學生自學又有何不同?

可以肯定地説,教學絕不是這樣,課也絕不能這麼上。

在課堂上,教師的工作是引發、推動、改造、提升學生的活動,而不是用自己的工作代替學生的活動。換言之,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角”、教學活動的主體,要真心誠意地當好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

弄明白師生在教學活動中各自的地位與作用,教師便清楚了課該怎麼上,那便是:尊重學生的已有經驗創造條件讓學生自己去經驗——即引着學生自己去活動。可以説,教學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在“主動經驗”中擁有“經驗”並獲得發展的過程。這個主動經驗的過程,就是學生與知識(人類歷史經驗)建立意義聯繫、賦予知識以個體生命意義的過程,也是學生個人偶然經驗得以改造、提升並獲得普遍意義的過程。

課的方式和形態可以多樣,但讓學生“自己去經驗”,以主人的姿態去學習、去活動是最根本的。在主動活動中,外在於學生的知識才有了可感的形式與意義,成為從自己的經驗中生長出來的“活”的經驗,是自己經驗的改造和提升的結果。課堂上的活動,則是學生主動思考、“發現”、“建構”知識的一系列有意義的、相互關聯的活動。學生自己的經驗成為“發現、建構”知識的基礎,知識則內化為學生的經驗。

顯然,這樣的課需要教師作充足的準備。瞭解學生的現有水平與狀態、確立清晰的教學目標(即學生個人無法實現但在教師的幫助下可以達到的目標)、做好教學內容轉化——將教材上靜態的內容轉化為學生主動活動的對象,保證學生學習的高起點和自覺性。如此,便要在備課時從目標的高處往低處探,直探到學生現在所在處,知道學生“在哪裏”,例如:學生“經驗過什麼”“有哪些經驗”“知道什麼”“能做什麼”“對什麼感興趣”,瞭解學生在沒有教師的幫助下能夠獨立完成怎樣的任務;站在學生現在的經驗與水平上思考,若要達到目標,學生需要克服怎樣的困難、經歷怎樣的過程,應該喚醒學生的哪些經驗,如何改造這些經驗,如何找準知識與經驗的交匯點,等等。

可以説,課前準備就是教師由高到低的整體把握、回溯探查與設計,是從知識(人類歷史經驗)到經驗(學生個人經驗)、從目標到學生起點的回溯,是一個“倒過來”的過程。上課時,則是把“倒過來”再“倒回去”的過程,即從經驗提升為知識,從現有水平向目標努力的主動活動過程,表現為學生的主動活動(如思考、探究、讀書、練習、聽講,等等),“操作”那些由教師轉化的、適合他現有水平並引導他不斷向上攀登的教學材料。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真正成為了教學主體。

這樣的課,經歷了“兩次倒轉”。教師的工作主要在課前“幕後”,而課上“台前”則主要是學生的主動經驗與活動。這樣上課,教師的作用似乎並不是很重要,而這正是他起作用的方式,即創造條件讓學生自己主動“去經驗”。

課若這樣上,就是真正的教學了。(作者:郭華,單位: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中國民族教育》雜誌2020年第6期)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中國民族教育》雜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05 字。

轉載請註明: 真正的教學是創造條件讓學生自主“去經驗”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