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詞壇鼻祖《花間集》:什麼是“詞”?

由 鍾離黎明 發佈於 經典

講完了《莊子》,從今天開始我們將進入另外一個主題:詞壇鼻祖《花間集》。詞在中國文學歷史的地位不用過多介紹,但我們接觸的詞其實很少,本質上來説除了極少數愛好者以外,很難有人畢業後還能夠產生美好的情感。

什麼是詞?

這是因為我們今天的語言習慣與古代有着很大變化,詞既然是“詞”,那麼他必須是唱出來的,它屬於歌詞一類,與詩並不相同,詩主要拿來吟誦的。當然,在某些特定時期也有能拿來唱的詩。

漢朝樂府詩就是用唱的,所以管理機構才叫做樂府。即便到了唐朝,很多詩其實也是能唱的,比如大家從小學開始就很熟悉的:“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但它被譜成曲,唱出來的時候就變成了更著名的《陽關三疊》,“三疊”的意思就是反覆唱三遍,至於怎麼反覆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我們要承認的一點是,音樂從來不是中國文化的強項。雖然我們不知道古人如何唱歌,但至少可以想到在唐朝,歌曲的旋律不會很複雜,所以對文字的平仄要求也不是很嚴肅,也正因為如此很多詩也才能夠拿來唱。

唐朝人唱的多是七言絕句,貌似對平仄有很多要求,但是比起詞的平仄規範,近體詩都算粗糙。所以從詩到詞我們可以推測的就是旋律變得更豐富和複雜,歌詞稍有平仄上的不對就很拗口,於是漸漸地有了更嚴格的平仄規範。

唐朝也是詩與音樂分家的時代,音樂又需要歌詞,所以詞就孕育而生。詞的本身不是給人看和默背的,一定要唱,不唱的話詞只能算是不整齊的詩。

《花間集》的產生背景

在古人的世界觀裏寫詩應該是一件很正經的事情,必須要用嚴肅認真的態度去寫。但文人總是很難耐得住寂寞,除了嚴肅的創作之外,還總想寫一點娛樂性的東西。如果把詩往娛樂的方向去寫,這會讓很多所謂的正人君子很不適應,所以很多文人不但能寫嚴肅的詩,還能寫詞。寫詩的目的是為了“以詩言志”,寫詞的目的是為了“自娛自樂”。

我們要講的《花間集》是在五代十國時期集結成書的,五代十國介於唐宋之間,雖然只有短短五十多年,卻異常精彩,只是中原腹地就有:梁、唐、晉、漢、週五個王朝更替,在此之外還有十幾個割據政權,統稱為十國。

十國裏面最著名的是南唐,南唐最著名的便是他的後主李煜,稍微讀過書的朋友都應該知道他的那首“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在當時除了南唐之外,詞還在前蜀和後蜀盛行,《花間集》就是在後蜀編訂的。

在古代蜀地是一個非常奇特的存在,因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所以蜀地很容易形成一個封閉系統。唐朝滅亡以後,大軍閥王建在四川割據,建立蜀國。這個王建雖然是個文盲,卻很尊重知識分子。

當時很多書香門第,世族大家為了避難紛紛逃亡四川,他們的到來讓四川的文化突然繁榮起來,再加上蜀地本身就很封閉,大家也就自娛自樂了起來,“詞”這種東西在當地非常流行。

王建死後,他的小兒子接班卻因為娛樂過度,沒多久就被後唐給滅了。後唐派遣孟知祥去管理四川,他乾的還算不錯,於是自己索性稱帝,國號還是叫蜀,不過為了和王建的蜀國區分,歷史上就成為前蜀和後蜀,這就是我們要講的《花間集》成書背景。#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