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茅草屋的光陰,穿梭獼猴桃林編織的光影。貧瘠與富裕的更替,把一個個金色的夢想延伸在箐口錯落有致的村舍裏。陽光照射在美麗的箐口小學校園,孩子們一張張陽光笑臉,像一枚向陽的花朵,豔豔地綻放,把過去的沮喪和沒落,羽化成而今的圖強與發奮。
今天的箐口小學,學校秉承“良好習慣,美好人生”為校訓、“感恩懷德、勤奮有為”為校風、“寓教於樂、上善若水”為教風、“民主和諧、求真向上”為學風,學校師生精誠團結,共同拼搏,學校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呈現了欣欣向榮的良好局面。
化蛹成蟲 凝心聚力辦教育 凝心聚力破繭近六十年的涅火重生,箐口教育一路披荊斬棘,一起參悟重山隔斷的歲月,把自信,揮灑成幸福的笑靨。李德芬、劉育英、張懷清、龍中成、彭啓進,這一個個難以忘懷的名字,在箐口人的心裏,成為了永恆的記憶。 五十九年前,辦學的念想就在箐口人的心中萌發。箐口村小丫口組開明人士李仲全為了支持箐口辦教育,不惜將自己一幢簡陋的磚木結構破房捐獻出來辦學,後經全村百姓集資出力修繕,1961年9月,建成箐口第一所學校。 學校建成後,箐口村本土方圓二十里內還找不到一位會教書的先生,年僅二十歲的李德芬不辭艱辛從貓場街走到箐口,成為箐口小學第一位教師,她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播下知識的種子,播下她山區教育的夢想。 在李老師的感召下,1963年,劉育英、張懷清來到箐口小學任教,學生由20多人增加到80多人,學校成為名副其實的村級完小,教育教學質量也逐年提高,這讓箐口村的老百姓看在眼裏,樂在心裏。。 1979年,箐口村第一個高中生龍中成放棄了進縣城務工的機會,毅然走上箐口小學的講台,把自己的所學,化為知識的甘露,滋潤在學生的心田。為了改善辦學條件,龍中成主動把自己的新房子讓出來辦學,把箐口小學遷到家裏,穩定了學校。從1979至1992這十三年間,在劉育英、張懷清、龍中成的辛勤耕耘下,學生穩定在100餘人,為箐口村的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破繭成蝶 櫛風沐雨謀發展 2012年,遠在雲南昆明辦學的箐口村人彭啓進聽説家鄉的學校停辦了,心裏非常難過。他放棄外面豐厚的收入,懷着濃濃的鄉愁,回到家鄉,接下箐口小學。他説,箐口什麼都可以不要,但教育丟不得。這個三十多歲的穿青人,憑着踏實的工作作風,忘我的敬業精神,進取的工作態度,感動了身邊的每一個人,感動了杭州都市行囊户外俱樂部,於2012年投資23.5萬助學基金,修建了箐口小學(即現在的箐口幼兒園),從此結束了箐口私宅辦學的日子。 辦學第一年,學校共招收了兩個班35名學生。那時學校只有四間教室、一間食堂和幾十張課桌,其他什麼都沒有。剛分到學校的兩個新老師,看到箐口的辦學條件後,便拽着行李轉身離去。彭老師聽到新老師來了又走了後,便急忙追趕,在半路將新來的老師截了下來。當天晚上,經過通宵徹談,才勉強為學校留住這兩位新老師。 在彭啓進的努力下,學校終於正式開班上課。村裏的孩子們也能就近入學了。隨着學校的學生不斷增多,學校的班級也逐漸增加,學校的發展勢頭也越來越好了,然而學校教師不足的問題也就日益突顯出來。為此,彭啓進多次掏腰包僱老師上課,彭啓進的愛人也把每月打工的錢來支持學校,而彭啓進從來沒有領過學校一分錢工資,反把自家的積蓄花個精光。 2018年7月,積勞成疾的彭啓進感覺腹部疼痛住進醫院,經診斷為肝癌晚期,最後因為堅持送走畢業班學生而耽誤治療,再也站不起來了,學校因此又少了一位好校長。 雖説歲月靜好,在箐口教育的路上,因為有人在為你負重前行。 振翅騰飛 攻堅克難逐夢想 2017年,脱貧攻堅的春風吹綠了箐口的山脊,箐口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的髒、亂、差,變成了今天的文明、和諧;昔日的荒山,變成了今天的花果山;昔日的吃不飽穿不暖,變成了今天的户户有餘糧,家家有牛羊。箐口小學在這恬靜的時光中,舒展着久違的微笑。學生走在清新而純淨的林蔭小道上,感受箐口和煦的陽光,心境如同藍色的水晶,透徹古今。 至今,大方縣先後劃撥資金達400多萬元,為箐口村建起了漂亮的教學樓、學生食堂、廁所……從此,箐口村適齡兒童結束了無學校讀書的歷史。石頭落地,箐口村幾輩人的艱辛努力終於有了完美的歷史性的答卷! 現在的箐口小學,佔地6668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295.61平方米,其中教學樓佔地431.87平方米,2018年8月20月已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學校現有教室8間、教師8人、學生220人。學校設有圖書室、計算機室、廣播室、黨員話動室、音樂室、少先對活動室、舞蹈室、書畫室,設備完善,功能齊全。箐口村幼兒園佔地2500平方米,入園幼兒58人。 站在校園,放眼四望,一串鳥鳴叩破的光陰,處處錦瑟。一闋山水吟誦的詩句,處處舒展着一幅水墨丹青的畫意。致敬脱貧攻堅的春風,把曾經橫七豎八的茅屋草舍,吹成了而今井然有序的青磚黛瓦;致敬富民政策的雨水,把曾經的烏煙瘴氣,淘洗得月白風清;致敬精準扶貧的陽光,把曾經生冷和苦澀的日子,煮沸成寧靜和安詳。(萬寬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