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騰訊新聞、騰訊教育聯合舉辦,騰訊智慧教育發展研究中心、21世紀教育研究院協辦的“新形勢下,教育與科技的融合發展”雲端對話在線上舉行。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總裁湯道生圍繞新基建為教育行業帶來的機遇挑戰、運用互聯網消除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現象、科技助力終生學習、建設學習型社會等話題展開探討。
湯道生在對話中表示,新基建是產業互聯網的“底座”,未來五年,將會助力很多產業價值提升。教育是騰訊在產業互聯網中重點關注的版塊,因此會大力投入資源,推動教育行業智慧化發展。
新基建加速推進,為智慧教育發展提供新動能
教育科技一直都是騰訊重點探索的業務方向。去年5月,騰訊正式發佈騰訊教育版圖,用科技的力量,以連接、內容、社會責任為起點,助力教育的公平化、個性化和智慧化發展。截至目前,騰訊累計服務了400多個省市教育局、9萬多家教育機構,服務用户數超4億。在新基建的背景下,教育的數字化、智慧化進程將大大加快,迎來新的機遇。
湯道生説,新基建是產業互聯網的“底座”,未來五年,將會助力很多產業價值提升。騰訊未來五年也將投入5000億,用於新基建與產業互聯網的進一步佈局。其中,教育是騰訊在產業互聯網中重點關注的版塊,因此會大力投入資源,推動教育行業智慧化發展。新基建的實施,能夠讓更多的學生不受地域、時間限制,更便捷的獲取海量知識,讓知識“走進大山”,幫孩子“走出大山”;通過模塊化知識與AI的結合,讓教學內容實現個性化組合,從而提升學習效率;同時,校園全場景的數字化,可以讓學生們的校園生活更加高效便捷。
在新基建所帶來的挑戰上,湯道生指出,當前科技與教育在具體場景中的結合深度還不夠,不僅要在網絡和硬件設施普及上投入,更需要通過軟件技術的匹配與使用,把教學內容重構,基於數據來提升老師和學生們的教與學的效率。他認為,未來老師們很多標準化的工作都將由機器替代完成,可以釋放更多的精力用於激發學生潛能、教授學習方法和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主動創新。機器學習技術還可能根據每個人的學習習慣、行為軌跡等,生成定製化、個性化的最優學習路徑。而學生們通過智慧化學習工具的運用和學習行為大數據的沉澱,優化學習路徑,能夠用更短的時間更有效率的學習。
朱永新圍繞“教育新基建”這一話題進行了分享。他認為,不僅要在國家經濟的佈局中考慮新基建,也要在教育的發展過程中推進新基建。首先是要加強信息網絡建設。近年來我們國家加大網絡建設的進度,但整體來説,距離網絡泛在化還有提升的空間。其次要加大教育資源平台建設,融匯全國、全世界最優質的教育資源,讓所有人在家裏都可以自由的學習,也能夠有效的避免重複投入和浪費。第三,可以通過“學分銀行”真實記錄每一個人的學習行為。但推動教育新基建的過程中,單純依靠國家的力量是不夠的,還需要像騰訊這樣的公司共同參與,貢獻力量。
以“人”為基點,三個維度助力教育以人為本
人是萬物的尺度,無論教育的發展,還是教育科技的應用,都應該以“人的發展”為準則。面對着當前社會知識大爆炸、教育資源普惠、終生學習的趨勢,教育行業正面臨着巨大的變化。湯道生表示,互聯網讓每個人都能以非常低的成本獲得無限的知識,因此教育行業的重點,應該從“教書”向“育人”轉變。一方面,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獲取知識的能力,另一方面,用好數字工具,來提高學生們的學習效率和創新能力。
在實踐中,騰訊也從多個方面着手,助力教育行業智慧化。為學生和老師們提供智慧化的工具。運用AI、大數據等技術,把學生的評價方式從“結果評價”變為“過程反饋”,為學生匹配個性化的學習方案。把重複性工作交給機器,讓老師們擁有更多的時間,提升教學質量、創新教學方式。在四川九寨溝小學,老師們使用了騰訊智慧校園中的作業批改、智能組卷、精品雲課功能,自動化掃描、批改、分析試卷,幾秒鐘就能完成。
騰訊也在攜手行業夥伴打造開放生態,聚合政府、學校、企業乃至全社會的共同力量,助力智慧教育。在去年MEET教育科技創新峯會上,騰訊也牽手合作伙伴,發佈了智能教育“光合計劃”。未來,“光合計劃”將致力於推動“百千萬”三大目標落地——助力100個貧困縣教育扶貧,打造1000所標杆智慧校園,培養10000名校園CIO。
用好科技“平衡器”,破解教育公平化難題
中國國土面積廣闊,經濟發展不均衡,教育資源地域不均、年齡不均問題始終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同時,教育資源分佈不均衡也是全球的難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就是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讓全民終身享有學習機會。
湯道生表示,當前城鄉教育不均衡主要表現在硬件基礎設施不均衡、師資力量不均衡和教學內容不均衡三個方面,而科技的助力能夠幫助針對各個場景找到解決方案。
例如在實現不同地域的“知識普惠”方面,在線教育能打破時間、空間限制,讓偏遠地區的孩子享受到一線城市的師資和教育。疫情期間,騰訊企鵝輔導面向全國送出超過100萬節公益課程,讓向村裏的孩子們也能參與一線城市名校名師的課程,還有北師大、中科院等知名院校老師講授的親子關係、家庭教育等鄉村難以接觸到的課程。
針對特殊人羣的“知識普惠”,互聯網也能夠做到“有教無類”。在騰訊職業教育平台騰訊課堂上,年輕人通過學習編程、設計等課程,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身體殘疾的媽媽,通過學習裁縫課程,給孩子做漂亮的衣服;盲人用户通過線上課程和盲文雅思教材,學會了英語。湯道生表示,加速推進新基建,提供更多豐富、好用的互聯網教育、學習工具,能夠幫助更好更快的解決城鄉教育的不均衡,讓所有孩子享受到公平、包容的學習機會。
朱永新認為,城鄉硬件的差距在逐漸縮小,包括村村通、營養午餐、鄉村食堂等已經很大程度解決了這個維度不均衡的問題。但教師資源的城鄉差異很難彌合,需要儘快推動好書向鄉村和弱勢人羣傾斜,是教育資源平衡過程中最容易配置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