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國在西征時為何能夠無往不勝?這四點原因最重要

作為一個差點統一了全世界的帝國,蒙古帝國實力自然不用小覷。但是,蒙古帝國在西征的過程中,軍隊總數的數量通常很少,在歐洲戰場上從未超過十五萬人,在最多的時候,也沒有超過二十萬,而單次作戰的人數則更少。然而,他們基本上每次都能夠戰無不勝,打的歐洲人是聞風喪膽。那麼,蒙古帝國在西征的過程中有何秘訣呢?我們具體來分析一下。
蒙古帝國在西征時為何能夠無往不勝?這四點原因最重要
西方人的思維,講究的是嚴謹的態度、科學的分工、善於組織大的系統工程等,受這種思維的影響,在他們的作戰方式上,也講究的是嚴密的分工,在作戰的過程中,他們會先將軍隊排成密集的方陣,而後再對敵軍發起進攻,這些方陣是由步、騎、弓箭等諸兵種組合而成。
而東方的軍隊與西方軍隊則有很大的不同,他們在作戰時,隊形並沒有那麼完整,講究的是部隊作戰的機動性和戰術的靈活性,受“孫子兵法”的影響,東方軍隊的作戰方式追求的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也就是所謂的“詭道”。在這種戰術意識的支配下,軍隊的單位攻擊力和防護力並不強,如果和羅馬帝國或者馬其頓帝國的密集方陣相遇,採用正面作戰的方式的話,東方軍隊的勝算其實是不大的。
與東方軍隊不同的是,西方軍隊一開始就採用嚴密的隊形,注重的是突出正面攻擊力和防護力。以馬其頓步兵方陣為例,這種步兵方陣通常由貴族和平民組成,然後排成20排以上,穿着厚厚的鎧甲,手握長槍,越往後排,槍越長,架在前排步兵的肩膀上,在方陣的正面真真形成了“從槍如林”。
在方陣的後面,則通常是由奴隸跟隨,一方面是做後勤和護理工作,另一方面是由標槍手不停地向對方投擲標槍。這個方陣的最大的優點就是衝擊力強,正面作戰能力強,這種戰術的衝擊力是東方軍隊所不能比的。但它的弱點也十分突出:隊伍的轉動是極為不便的,必須時刻保持隊形的完整。
但遺憾的是,由於地理方面的原因,除了歐洲軍隊和中東地區的軍隊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外,以中國為中心的東方軍隊從來沒有與萬里之外的西方軍隊接觸過。唯一可能的機會,因亞歷山大攻克印度準備東進時病逝而喪失。否則,我們極有可能瞭解到在冷兵器時代,東西方軍隊的戰鬥力孰弱孰強。
蒙古帝國在西征時為何能夠無往不勝?這四點原因最重要
成吉思汗在統一了蒙古各部落之後,立即開始對中國北方的各王朝展開了大規模的攻擊。一開始,蒙古軍隊完全依賴騎兵的機動性和攻擊力,很少使用步兵。但在中原高大堅固的城牆面前,強大的騎兵是無能為力的。很快,蒙古人從中原的軍隊學到了步兵攻堅的本領,他們改變了以往單純依賴騎兵的作戰方式,並且學會使用漢族的攻城利器——火藥和拋石機等。
在戰術方面,蒙古人特別注重的是部隊的機動性,主要是以遠距離的包抄迂迴、分進合擊為主要的戰術特徵。所以,蒙古人的遠距離機動性在歷史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他們常常可以上百里地的大規模機動,使敵人很難預料到他們將要幹什麼,從哪兒發動攻擊。
在與敵人作戰時,蒙古人很少採用單純的正面衝擊。他們通常使用的方法是:先派出一小部分騎兵不停地騷擾敵軍,等受到攻擊後便後撤,堅決不與對方糾纏。這樣幾番下來,等到追擊他們的敵軍逐漸疲憊不堪時,這時埋伏在四周的蒙古騎兵精鋭則在一陣密集的箭雨過後蜂擁而來,對着敵人發起攻擊。這種戰術,不管是在歐洲還是亞洲,蒙古人都用過,而且是屢試不爽。
眾所周知,慣有騎士之風的歐洲騎兵通常崇尚的一對一戰鬥。而事實上,蒙古騎兵與歐洲騎兵相比,在一對一的戰鬥力方面,蒙古騎兵是無法戰勝歐洲的重裝甲騎兵的,歐洲重裝甲騎兵的長矛和重劍的殺傷力遠遠大於蒙古騎兵手中的馬刀和長矛的。但為何他們還是會輸給蒙古騎兵呢?這是因為歐洲騎兵的戰略戰術遠不如蒙古騎兵,我們上面説到,蒙古騎兵的機動性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他們可以把方圓百里的地方都作為他們的戰場。但歐洲軍隊的戰鬥無論多大規模,都是在很小的戰場內進行。
所以,當他們遇到機動性強,且善於通過迂迴、包抄的蒙古軍隊時,他們的劣勢就體現了出來,這是他們在與蒙古騎兵交手的過程中失敗的主要原因。
蒙古軍隊在西征的過程中,當他們與敵軍正面遭遇時,蒙古騎兵便能很好地貫徹上述戰術原則。他們會迅速地排成五個左右的橫隊,前兩個橫隊是重騎兵,其餘的皆為輕騎兵,每個橫隊均為單列。而且各橫隊之間均有很寬的距離,這樣一來,就形成了遠遠超過對手的寬大正面。
當雙方軍隊相互靠近的時候,蒙古騎兵會突然從前排的重騎兵橫隊間的巨大空隙間衝擊而出。對着歐洲軍隊投以長矛和毒箭。如此幾番下來,目的達到後,輕騎兵會迅速後撤,回到原來的位置。而遭到攻擊的西方軍隊由於緊密的隊列,行動極為不便,他們很難利用自身優勢對蒙古騎兵做出迅速的回擊。
通常情況下,蒙古騎兵只要一兩次這樣的衝擊就會使敵人軍心動搖,從而打亂敵人的隊形部署。一旦敵軍的隊形被打亂,這時蒙古騎兵會改變之前的隊形排列,迅速變成包抄隊形,對敵軍進行近距離的砍殺,從而獲得戰爭的勝利。
蒙古帝國在西征時為何能夠無往不勝?這四點原因最重要
蒙古軍隊在西征的過程中,有兩個重要的特點:一是不攜帶大量的輜重,只帶幾匹換乘的戰馬,這個特點使他們在追擊敵軍時毫無顧忌,就算失敗了在撤退時也能以極快的速度逃走;第二個特點是他們常常利用冬季大河結冰時,出其不意地對敵軍發起進攻。
1241年,蒙古速不台和拔都分別率領大軍進攻東歐,準備在匈牙利平原會師之後,然後對匈牙利發起攻擊。匈牙利國王在得知蒙古軍的意圖之後,立即組織了約10萬人的軍隊等待蒙古軍的到來。但出乎意料的是,蒙古軍的主力並未與匈牙利軍正面接觸。
同年四月,當蒙古軍隊抵達匈牙利後,雙方在紹約河畔展開了對峙。但此時的匈牙利國王以為對面是蒙古軍的主力,便在河西岸修築好了防禦工事之後,等待着蒙古軍隊的進攻。次日凌晨,當蒙古軍的工兵攜帶拋石車和火箭到達後,立馬對着匈牙利軍的防禦工事發起了攻擊,在巨大的拋石車和火箭的攻擊之下,匈牙利的防禦工事立馬癱瘓,裏面的守備軍隊瞬間潰敗。隨後,蒙古騎兵穿橋而過,對着匈牙利軍隊主力發起了衝擊。當匈牙利人滿懷信心地殺向列隊數量處於絕對劣勢的蒙古軍時,他們很快發現,這不是蒙古軍的主力……
蒙古帝國在西征時為何能夠無往不勝?這四點原因最重要
那麼,他們的主力哪兒去了呢?原來,約三萬人的蒙古軍主力早已在近百里遠的南方渡過冰冷的河水,從匈牙利軍隊的後方發起了進攻。這時,腹背受敵的匈牙利軍隊才發現不妙,於是便立即撤回到堅固的兵營中進行死守。但是,他們忘了蒙古人手中有威力巨大的拋石車火箭,在蒙古人向着匈牙利軍營中發射了密集的火石、火箭之後,匈牙利人迅速崩潰,從缺口突圍而出。
但是,蒙古騎兵又發揮了他們的優勢,由於身着輕裝的蒙古軍隊的速度和耐力遠遠高於匈牙利人,可以不停頓地換馬四處截殺。在這樣的衝擊下,紹約河戰役中,匈牙利軍陣亡七萬餘人。在蒙古軍攻克佩斯城之後,進行了屠城,又殺死10萬餘人。
而對這兩種優勢的運用,使蒙古帝國在西征的過程中,所向披靡,戰無不勝。
蒙古帝國在西征時為何能夠無往不勝?這四點原因最重要
四、擁有周密而廣泛的情報系統
蒙古軍隊除了強大的機動能力和強大的軍事裝備外,還擁有周密而廣泛的情報系統,對蒙古軍取勝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情報系統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説,都是極為重要的,而蒙古軍的情報網絡則遍佈整個歐亞大陸,其機構之龐大,工作之周密超過了中世紀所有的國家。從來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像蒙古人一樣,能夠利用四處遊騎做間諜,而且這些間諜一般都是披着商賈的外衣從事情報活動,極難被發現。
如果説蒙古騎兵是點的話,那麼這個情報系統就是一張無形的網,給蒙古人提供了豐富而又準確的信息,蒙古人依靠着這些信息,制定進攻的路線和作戰目標。同時這些信息網絡又能將指揮者的命令傳達到各個角落,實現命令的傳遞和戰鬥情報的迅速交換,然後確保各級指揮系統的統一,能夠讓領導者能夠親自指揮最大範圍內的作戰行動,直到取得戰爭的勝利。
蒙古帝國在西征時為何能夠無往不勝?這四點原因最重要
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最大的成就就是建立起了一支以弓箭、長槍為主要武器,以騎兵為主體的所向披靡的蒙古軍隊。這樣一支軍隊,能夠充分運用自身的優勢,將自身的靈活機動性和突然襲擊相結合起來,同時採取智取計賺的戰術手段,來達到自身的目的;這樣一支經過嚴格軍事訓練、有着良好紀律的以及絕妙無雙的軍事體制的軍隊,同時是一支令人生畏的所向無敵的軍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16 字。

轉載請註明: 蒙古帝國在西征時為何能夠無往不勝?這四點原因最重要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