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長江多次擋住北方軍隊南下,黃河為什麼一次也起不到作用
長江,是我國的一條著名大河,也是世界聞名的著名水系之一。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的各拉丹冬峯,彙集雪山融水和各大支流之後,奔騰向東,綿延六千多公里後,在崇明島附近注入東海。長江不僅僅是舉世聞名的地理景觀,在我國古代歷史發展進程中,也曾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洶湧奔流的長江水,不僅哺育了兩岸的萬千百姓,造就了江南魚米之鄉,在軍事史上也有着極為重要的意義,對我國古代歷史發展格局產生過深遠影響。在航運技術和船舶製造技術不甚發達的古代,長江成為橫亙在南北方之間的一道難以逾越的天塹,也成為廣大南方地區一道天然防禦體系。
雖然人類很早就能乘坐船舶渡過長江,但這種情況僅僅限於百姓日常通行。如果是十幾萬甚至幾十萬軍隊,想在短時間內渡過長江,在古代而言,不啻於一道天大的難題。來自北方的軍隊要想渡過長江,必須解決三大問題。
一是北方軍隊大多不識水性,不善水戰,對激流奔騰的大江大河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天然畏懼感。第二是因為大部隊渡江所需的成千上萬艘船舶,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蒐集或者製造出來。即使有了足夠的船舶,短時間內也無法找到成千上萬個熟知長江水道的艄公水手。
第三點更需要慎重對待: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渡江,一旦戰事不利想撤退,很可能被長江切斷後路。在後有追兵的危急關頭,很難組織大部隊順利渡江,從而就此陷入絕境。有此三個難題,古代北方軍隊輕易不敢渡江。
三國時期,曹操統一中原後,想一鼓作氣渡江南下滅掉東吳,結果在長江上遭遇赤壁之敗,從此終身再不提渡江之事。西晉末年永嘉之亂中,北方漢趙大軍滅掉西晉一統北方,卻被長江阻隔,使得東晉得以在江南保存下來。靖康之變中,北方的金國人滅掉北宋,南宋則得以在長江庇護下躲過一劫。
那麼問題來了,長江能完美履行天然軍事屏障的作用,同樣作為我國著名大河的黃河,在此問題上表現如何呢?令人意外的是,黃河在歷朝歷代重大戰事中,一次也沒起到像長江那樣的難以逾越的屏障作用,歷次北方大軍南下,貌似渡過黃河從來不是問題。黃河為什麼起不到長江那樣的軍事防禦作用?其實這一點也不奇怪。
黃河雖然在名氣上不次於長江,但其規模體量,與長江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的。有資料顯示,長江水系年徑流量9700億立方米,而黃河水系年徑流量才570多億立方米,長江水量是黃河的大約17倍。
水量上的巨大差異,意味着黃河的平均深度、寬度、流速,比起長江來都大為遜色,渡河的難度也相應地比渡江的難度要小許多。而且長江江面寬闊水深流急,南方軍隊可以組織強大的長江水師集羣,阻擊北方大軍。而黃河則因為深度不夠、淺灘多,根本無法建立起黃河水師,種種因素都導致最終黃河未能起到長江那樣的軍事屏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