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如果提到中國境內第一大湖泊,很多人會想到青海湖,但是在古代,青海湖屬於“西海”,古人觀念中,華夏最大的湖泊是洞庭湖。
在先秦時代,華夏先民的活動中心在黃河流域,對長江流域的瞭解相對陌生,但即便如此,長江以南的洞庭湖還是擁有顯赫的地位,並因此有了許許多多的傳説——傳説上古時代,帝舜曾視察過洞庭湖,並且帝舜的妻子還留下了湘妃竹的傳説。秦統一六國以後,秦始皇還曾專門來過洞庭湖,並和洞庭湖的水神發生過沖突。
相對而言,關於鄱陽湖的故事要少很多。歸根結底,在於第一的排名,奪取了大部分的關注。
“兩湖”的功勞與變遷黃河和長江被視為孕育華夏文明的兩條河流。歷史上長江儘管也有過多次水患,但其水患的影響力比起黃河來,幾乎不值一提,而黃河幾乎水患不斷,並且,從春秋時代到民國時代,黃河有過若干次的改道行為,這讓黃河有着讓人記不清的“原”入海口。
長江之所以不像黃河那麼能“鬧”,原因之一就在於洞庭湖和鄱陽湖具備着泄洪、分流的功能,這兩個湖泊一定程度上削減了長江的洪峯,將長江水患帶來的危害,儘可能的降到了最低點。
不過,古代鄱陽湖和洞庭湖的百姓往往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因此,千百年來,長江附近的湖泊,處於不斷的變化狀態。
比如漢代初年還存在的“雲夢澤”,在當代很難找到痕跡了。先民為了生計,不斷在湖泊周圍開墾土地,導致湖泊面積萎縮,這算是雲夢澤消失的主因之一。有專家考證認為,雲夢澤的部分水力資源匯入了洞庭湖。而洞庭湖起初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但是,同樣因為周圍百姓的不斷開墾,導致洞庭湖的湖面在歷史上不斷縮水,至少到近代為止,洞庭湖的湖面面積,已經不如鄱陽湖,成為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截止到上個世紀末,洞庭湖的湖面處於不斷減少狀態,直到本世紀開始,這一局面方結束。
鄱陽湖雖然因為洞庭湖的面積縮小而成為國內最大淡水湖,但是本世紀之前,鄱陽湖的面積也再不斷縮水。
未來展望1998年的大洪水讓很多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記憶猶新。而大洪水後,相關部門對於鄱陽湖和洞庭湖的功能也開始重視起來。也因此,兩個湖泊得到了保護,湖面的面積也開始不斷恢復。
對於長江來説,兩個湖泊都是同等重要,不過有專家認為,洞庭湖的洪水吞吐量以及長江等水系所帶來的泥沙沉積的質量,遠大於鄱陽湖,因此,相對來説,洞庭湖應該比鄱陽湖更加值得關注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