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1907年,清政府在東北改設行省,對奉系形成有何影響?

由 度方針 發佈於 經典

北洋政府時期,在諸多軍閥中,奉系軍閥是獨特的存在,對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追根溯源,奉系軍閥的形成,與清政府在東北改設行省制度有密切相關的聯繫。那麼,清政府為何在東北改設行省?東三省改設行省,對奉系的形成又有何影響?
東三省在行省制度未建立之前實行的是軍府制度,分別由黑龍江將軍、吉林將軍、奉天將軍代為管轄,管理統軍、治民、防邊等,管理主體也是清朝皇室宗親近支,直接對皇帝負責。與之配套的制度,是旗民分治制度,即旗人和民(漢)人分而治之。這一套制度的建立初衷,是防止龍興之地被毀壞,可在清朝末期數次重大變故中,並無多大用處。北洋大臣袁世凱嫡系徐世昌,曾直言\"以治兵之職……其終乃無一利之能興,無一弊之不出\"。

實情如此,由於軍府制度屬於軍事性質,各方統籌協作多有不便,而同時期的東北三省社會生活經濟發展,卻已發生深刻變化,嚴重掣肘東北三省的開發利用,從而難以有效維護主權。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沙皇俄國強取外東北,進而染指東北;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日本勢力由朝鮮竄入東北;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沙皇俄國集結十幾萬軍隊控制東北;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戰爭,俄國戰敗日本佔據東北三省主導權,東北三省出現了三方共治情況,國家主權岌岌可危。
基於此背景,在徐世昌的建議下,清政府認識到了問題嚴重性。1907年,清政府任命徐世昌為東北三省總督,決定裁撤黑龍江將軍、吉林將軍、奉天將軍,改設黑龍江省、吉林省、奉天省,各省設巡撫一名,地方設道、府(州)、縣,三省軍政歸由東北總督管轄,確保東北三省軍政分開有序展開。與此同時,徐世昌大搞新政作為改設行省的配套措施。徐世昌在東北改設行省期間的一系列具體舉措,對奉系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首先,東北改設行省奠定了奉系的勢力範圍。東北行省制度不僅僅是行政區域的簡單劃分,更是多方勢力平衡的結果。清朝末期,北洋六鎮對關內勢力範圍瓜分殆盡,關外的東北三省卻出現了一個勢力範圍的空白。徐世昌趁着東北改設行省的機會,在北洋系統內部對東北三省的勢力範圍進行了消化。然而,彼此之間誰也不服誰,反倒給張作霖蠶食東北三省留下了空子,從而最終奠定了奉系的勢力範圍。
其次,徐世昌在東北改設行省之際,發力發展東北經濟,為奉系日後與羣雄逐鹿打下了經濟基礎。以奉系首府奉天為例,在徐世昌治下,一系列軍民兩用的基礎設施落地實施,馬路、電燈、郵局等紛紛出現。東北本就資源豐富,徐世昌的開發,令東北經濟發展走向一個新的台階。張作霖的奉系後來在此基礎上勵精圖治,使東北成為了當時頗為發達的地區。

再次,徐世昌改設行省的同時,對東北三省進行了北洋新軍的滲透,從而為奉系的形成打下了軍事基礎。張作霖正是在徐世昌主政期間,升任奉天巡訪營前路統領,其手下武裝力量,逐漸成為了北洋新軍的旁系。與此同時,徐世昌大力發展新軍裝備,也惠及了張作霖手下武裝。張作霖日後能夠以東北一隅之地,與其他派系逐鹿爭霸,憑藉的就是徐世昌打下的軍事底子。
從此,徐世昌改設行省為東北打下了人才基礎。他改革教育行政機構,興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等一系列措施,並不斷鼓勵社會各界捐款興辦私學,令東北教育事業快速發展。此外,他還為東北留下了高效的行政人才班底。張作霖奉系日後的智囊幕僚,如王永江、袁金凱等,都是在改設行省期間走向了領導崗位,這些人才無一例外都成了奉系的頂樑柱。

最後,徐世昌改設行省,為東北定下了外交基調。徐世昌雖然是後來的北洋軍閥領袖人物,可他在國家大義上從來不含糊。儘管東北改設行省後名義上屬於清政府,可早已是北洋的\"後花園\"。徐世昌在沙俄與日本兩大列強斡旋,又巧藉助美國勢力,令三方互鬥,從而維護了東北主權。張作霖日後在日俄之間的外交路數多有改動,初衷依舊是維護國家主權,這一理念深受徐世昌時代外交基調的影響。
這五大基礎,原本是徐世昌為北洋精心準備的蛋糕,可最後卻被北洋旁系張作霖一人獨吞。奉系的初期發展,乃至日後成為北洋最為強勁的軍閥,都與東北改設行省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