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考生昂子喻考上中央民族大學,腦癱少年姚俊鵬考上中國藥科大學,“龐貝病”男生王唯佳考上南開大學……連日來,特殊考生們圓夢大學的新聞,帶給大家不少觸動。
“世界以痛吻我,我仍報之以歌。”因身體不便,這些學生的求學之路比常人坎坷很多。王唯佳的脊柱有明顯側彎,連坐着聽課都非常吃力,每天晚上還要戴着呼吸機入睡;姚俊鵬經常痙攣性抽筋,一度連一個字都寫不清楚……可即便荊棘叢生,他們也從未言棄,而今“金榜題名”,看這漫漫拼搏路,生命的小草頂起苦難的巨石,迎來夢想的綻放,何其壯美。“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這些看似柔弱的學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全社會上了一堂最好的人生課。
夢想的實現靠個人拼搏,但也離不開社會關懷、制度保障。王唯佳所在班級的教室始終在一樓,三年沒換地方;考慮到姚俊鵬寫字不便,教育部門特批每科多給他30%的答題時間……動人的細節背後,是不斷優化的保障機制。
近些年,從明確規定要為盲、聾和肢體不便的考生參加普通高考提供合理便利,到要求普通高等學校積極招收符合錄取標準的殘疾考生,我國的教育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為的就是讓殘疾學生順利走進考場、走進大學。回憶艱難求學路,張海迪曾感慨,當年最常聽的一句話就是“對不起,我們不招收這樣的孩子”。而如今,每年有近萬名殘疾學生進入高校學習。這背後的故事有關奮鬥,更體現着教育公平以及社會的進步。
當然,對於學校來説,“迎進來”只是第一步,如何讓這些學生真正融入大學生活、學有所成,仍任重道遠。而且從現實來看,很多高校的基礎設施等條件並不過關。如教學樓和宿舍樓沒有輪椅坡道,校內盲道成“斷頭路”等情況非常普遍。
不過讓人欣喜的是,在象牙塔裏一些關懷也在延續。幾年前,清華大學為殘疾高分考生魏祥安排獨立宿舍,並勉勵他“人生實苦,但請你足夠相信”的故事,一度傳為美談。之後,高校為特殊學生改裝宿舍、修建無障礙通道等新聞,更是屢見報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些細緻入微的舉措,保障了殘疾學生的自由與權益,洋溢着厚實的人本温情。非常值得每個學校好好學習、借鑑。
一位腦癱考生寫道,“從還未學會飛,到終於笨拙地飛,到仍然笨拙地飛”。各方都有所作為,幫這些特殊的學生插上夢想的翅膀,讓他們昂首向前,是一個現代社會應有的責任與擔當。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長安觀察出品,首發在今日頭條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