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前因後果,與蜀漢衰弱的轉折點

蜀漢正式的名稱是季漢,也就是第三漢的意思,相比於劉邦建立的“漢”和劉秀建立的“後漢”,劉備一手建立起來這個的“漢”政權,像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一樣,如果從劉備稱帝算起來,季漢僅僅存在了42年,如果從劉備奪取第一塊根據地荊南四郡算起來, 季漢存在了54年。

從一無所有到建立政權,如果算上劉備早年的拼搏,用了37年,如果從赤壁之戰後劉備奪取第一塊根據地荊南四郡算起來,只有短短的12年時間。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為劉備規劃的百年大計來看,劉備終極的夢想是要奪取天下,重新建立一個全新的漢朝,如同當年劉秀一樣。

可讓劉備失去夢想和實力的轉折點就是關羽在襄樊之戰的慘敗,因為蜀漢唯一名將關羽的失敗,而讓一世梟雄劉備窮盡畢生精力建立起來的政權處於內憂外患之中,進而引發了兩年之後的夷陵之戰,讓季漢徹底失去了問鼎中原的能力,成為蝸居西南的割據政權。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前因後果,與蜀漢衰弱的轉折點
劉備、孫權、張飛

一、襄樊之戰為什麼發生

關於到底是劉備命令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還是關羽擅自發動了襄樊之戰,歷來都是有很爭議,別的先不説,就説作為鎮守一方的大將,有沒有權力發動一場關乎國運的大戰?這種戰爭似乎都是不可能發生的,如果你讓曹仁揹着曹操發動一場攻打季漢的大戰,或者讓陸遜揹着孫權發動一場攻打曹魏的大戰,曹操和孫權的反應一定是:震怒。

《三國志關羽傳》對於襄樊之戰的發生只有短短几句話的描述:

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

是劉備先在漢中稱王,之後封關羽為前將軍,授予關羽符節和斧鉞,接着在同一年,關羽就率軍發動了襄樊之戰,攻打樊城的曹仁。劉備還專門派出費詩給關羽授予印信和符節,但史書中沒有記載劉備命令關羽發動襄樊之戰。

假節鉞的權力表示可以斬殺違抗軍令的士卒和節將,代表着代替君王行使權力,因為作為鎮守一方的將領,如果事事彙報才能執行的話,會喪失許多機會和時間,但是率軍出征這種發動戰爭的權力,不在假節鉞的範圍之內,而是君主的職責範圍內,作為鎮守一方的將領是沒有權力不經過君主而擅自對外發動戰爭的。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前因後果,與蜀漢衰弱的轉折點
關羽北伐

《三國志武帝紀》中記載了一句話,這可作為襄樊之戰發生前,魏蜀雙方的戰事:

冬十月,宛守將侯音等反,執南陽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討關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圍宛。

這裏的冬十月是指建安23年的冬十月,也就是公元218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前一年,這一年10月宛城守將侯音在宛城反叛,而平定這次叛亂的就是曹仁,但是這裏明確記載了,曹仁在定宛城侯音叛亂之前,曾經率軍討伐南方的關羽,這一年是在公元218年。

換句話説,曹仁在公元218年就在與關羽交戰,這裏 用的是“討”,説明是曹仁主動進攻關羽,當時關羽的駐地可在荊州的南郡,這説明曹仁是從襄樊南下攻打關羽的,然後後方出現叛亂,於是曹仁就回軍平叛了,曹仁回軍平叛的時間,就在218年10月到219年正月。

也就是説,當劉備在漢中與魏軍苦戰時,荊州的關羽也沒有閒着,也與魏軍有着零星的交戰,但是魏國邊境地區出現了叛亂,導致與關羽交戰的魏軍統帥徵南將軍曹仁回軍宛城平叛,宛城侯音的叛亂主要原因是因為税收太重,而侯音之所以敢叛亂,就是因為得到了關羽這個盟友。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前因後果,與蜀漢衰弱的轉折點
劉備北伐

曹魏境內除了侯音叛亂之外,還先後在鄴城有魏諷謀反案,在許都有吉本謀反案,在陸渾有孫狼叛亂,而這些謀反或叛亂都有着關羽的影子在其中,關羽很可能發現了攻打襄樊的時機,同時為了減輕關中劉備所面臨的軍事壓力,關羽應該在這個時候向劉備上報應該趁機北伐襄樊,一是曹魏有內亂,這是個好機夫;二是如果荊州北伐,可以減輕漢中壓力。

毫無疑問,劉備是絕對同意關羽在218年年底及219年年初這段時間北伐的,一定要注意這個時間節點,如果沒有劉備的同意,關羽是不可能向北推進,從襄樊之戰中關羽有水軍來看,關羽是水陸並進的,所以襄樊之戰爆發前,關羽用了幾個月時間,不斷地沿着漢水向北推進,這是經過劉備同意的。

而在《三國志温恢傳》和《資治通鑑》中都記載了一件事,是關於魏國揚州刺史温恢評價襄樊之戰的話,是這麼説的:

建安二十四年,孫權攻合肥,是時諸州皆屯戍。恢謂兗州刺史斐潛,曰:“此間雖有賊,不足憂,而畏徵南方有變。今水生而子孝縣軍,無有遠備。關羽驍鋭,乘利而近,必將為患。

這裏記載了孫權在公元219年有一次攻打合肥的行動,當時魏國揚州刺史温恢認為孫權沒有危害,反而擔心身在樊城的徵南將軍曹仁的安危,要知道孫權早在217年就派出使者與曹魏交好,並且重新締結政治聯姻,孫權在217年之後的戰略應該就是策劃奪取荊州的戰略,孫權故意攻打合肥應該是一次佯攻,給關羽造成一種假象,讓關羽覺得攻打襄樊的機會來了,誘使關羽出兵,然後孫權才有機會暗中謀劃奪取荊州,這是一盤很大的棋。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前因後果,與蜀漢衰弱的轉折點
劉備

於是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關羽向劉備報告出兵攻打襄樊,劉備同意了,然後關羽開始北上,在關羽還沒有打到襄樊的時候,劉備已經在漢中趕走了曹操,奪取了漢中,同時稱漢中王,緊接着劉備又派出宜都太守孟達北上攻打上庸,同時派劉封從漢中沿漢水東下,統領孟達所屬兵馬,與孟達一起攻佔上庸三郡,要知道孟達所屬的宜都太守本來就屬於荊州關羽管轄的範圍。

所以襄樊之戰的爆發,至始至終是一個各種因素疊加產生的,一是曹魏內部的叛亂,二是孫權攻打合肥,三是劉備在漢中需要襄樊減輕壓力,疊加起來就讓關羽覺得有機會北伐襄樊,於是上書劉備,劉備同意了,接着關羽開始發兵北上,直到219年7月,關羽才打到襄樊核心地區,所以襄樊之戰不是關羽擅自發動的,而是按照正常程序由關羽上報,劉備同意而發動的戰爭。

二、襄樊之戰的經過

關羽發動戰爭後,到219年7月打到了襄樊,圍住了漢水南岸襄陽太守呂常鎮守的襄陽城,同時也圍住了徵南將軍曹仁鎮守的樊城,很快左將軍于禁和立義將軍龐德也受曹仁的命令前來救援,被關羽利用雨季大漲的漢水擊敗,這個時候的關羽已經沉醉在戰爭的勝利中,而將戰爭執意擴大化。

原本只是一次利用時機搶奪利益,同時支援劉備在漢中的小規模戰爭,因為關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而讓關羽信心無限膨脹,進而讓關羽對戰爭的性質發生了轉變,變成了奪取曹魏襄樊地區的戰略目的,等於擴大了戰爭,而這個時候的劉備剛剛稱漢中王回到成都後不久。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前因後果,與蜀漢衰弱的轉折點
關羽失荊州

因為形勢確實對關羽極為有利,曹魏中部戰區戰略要地襄陽和樊城都處於關羽重兵包圍之中,而曹魏機會部隊于禁的七軍三萬人也被關羽一舉殲滅,如果再向前一步,奪取了襄陽與樊城,就能北上宛城,繼而威脅洛陽與許都等中原的核心地區,這是蜀漢自佔據荊州以來,獲得的重來沒有的巨大機會,兵臨中原的機會,仍誰也不會放棄這個巨大的誘惑,何況是立功心切的關羽。

關羽越是信心倍增,危險就越是到來,在孫權、呂蒙、陸遜的刻章欺騙之下,關羽將所有的荊州軍全部調往前線攻打襄樊,緊接着,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219年閏10月,孫權趁荊州空虛的機會,下令呂蒙白衣渡江,奪取荊州,荊州三郡盡歸東吳孫權,關羽在襄樊前線的數萬荊州軍成為無根之水,敗局已定,無力迴天。

所以儘管關羽的數萬精鋭軍面對徐晃的新軍,卻仍然被打敗, 不是關羽軍戰鬥力不行,也不是關羽指揮不力,而是荊州被偷襲的消息傳來,關羽和荊州軍無心戀戰,兵敗如山倒,關羽到敗走麥城時,數萬軍隊只剩下二三百人,於是關羽被俘殺,荊州三郡歸東吳,襄樊之戰結束。

三、襄樊之戰對季漢的影響

直接損失是荊州三郡的近20萬平方公里土地、近60萬人口,數千各級中下層官吏,5萬精鋭荊州軍以及數不精的糧食、賦税等物資,等於損失了劉備政權一半的實力。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前因後果,與蜀漢衰弱的轉折點
關羽敗麥城

間接損失是劉備政權的聲望損失,季漢官吏和士卒的士氣、信心大為受損,劉備一生的名望受損,由此引發的夷陵之戰更是帶來了數萬精鋭士卒的損失,無數中下層士官的損失,以及無數提振的信心損失,然則最大的損失則是劉備及其所創業的季漢政權永遠地、徹底地失去了統一天下的信心和實力。

導致這一切產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襄樊之戰,襄樊之戰不僅讓季漢由強轉弱,是季漢政權的轉折點,而且還是三國鼎立的轉折點,正是季漢失去了一家獨大的實力,才讓三國鼎立的局面維持了數十年。

如果一定要為襄樊之戰的失敗找責任人的話,那麼劉備無疑是第一責任人,作為季漢政權的最高領導人,他的命令和意志決定了政權的興旺與衰弱,而關羽作為第二責任人,顯然要承擔戰爭失敗的責任和執意擴大戰爭、濫用職權的責任。

四、襄樊之戰失敗的原因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前因後果,與蜀漢衰弱的轉折點
劉備稱帝

襄樊之戰失敗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作為表面盟友的孫權偷襲了關羽的根據地荊州三郡,導致數萬荊州軍成為無根之水,關羽在前線的所有部隊也就失去了繼續作戰的可能性,這比關羽在前線戰敗產生的危害更重大,如果沒有孫權的偷襲,關羽即使在前線戰敗也不至於損失所有地盤和軍隊,最多退回荊州就行了,可是孫權偷襲荊州就不一樣了,徹底地讓關羽失去翻身的可能性,將季漢政權一仗打到解放前。

劉備作為政權的最高領導人,在荊州這個四戰之地,在戰爭爆發將近七個月時間中,不僅沒有強力支援關羽,而且也沒有防範東吳孫權對荊州的虎視眈眈,更沒有意料到自己的大舅子居然會投降,只要荊州守軍強力抵抗,呂蒙也不至於如此輕易取得荊州,等到關羽趕到,荊州也許還有轉機,但一切都是假設,劉備必須承擔起這個責任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97 字。

轉載請註明: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前因後果,與蜀漢衰弱的轉折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