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致敬!八路軍戰士犧牲照片 82年後首次被發現

由 童豔紅 發佈於 經典

日前,抗戰文物收藏家、網易歷史頻道主編鄒德懷先生在日本購得一本侵華日軍老相冊,其中一幅照片判斷系日軍拍攝的陽明堡戰鬥中犧牲的八路軍官兵遺體照片,這也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幅陽明堡戰鬥照片。本網邀請抗戰史專家、軍事科學院副研究員餘戈與鄒德懷一起,就這幅照片背後的歷史背景進行探討。


日軍德田少佐私人相冊封面。

日軍機翼下的北平

餘戈(以下簡稱餘):我知道你多年來一直在收藏侵華日軍相冊,並且以此為主題的專著正在出版流程中,這次又有如此重大的收穫,值得祝賀。請説説你得到這本相冊和初步鑑定的情況?

鄒德懷(以下簡稱鄒):這些年我一直去日本的古玩拍賣市場、古舊書店淘換日軍相冊,這本相冊是最近在京都的一家舊書店裏發現並買下的,裏面有一百多幅照片。從相冊扉頁上的題簽,及裏面照片上留下的説明文字,可以判定相冊主人是侵華日軍華北臨時陸軍航空兵團司令部直屬隊的德田少佐。該臨時航空兵團是日本陸軍因盧溝橋事變爆發而應急動員編成的航空部隊,下轄飛行第1、2、3、5、6、8、9大隊,為當時日本陸軍航空部隊總兵力的三分之一,擔負華北的空中作戰。相冊中的照片,記錄了德田從1937年7月25日隨部隊進駐華北,至1938年3月在該部隊解散後回國的經歷。在這些照片中,有大量當時北平的航拍照片,作為地勤軍官的德田經常有機會搭乘飛機在空中拍攝。尤其珍貴的是,其中有一幅陽明堡戰鬥中八路軍犧牲官兵的照片,經我和同事、戰史專家吳京昴共同考證,應該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幅陽明堡戰鬥中的八路軍照片。


臨時航空兵團為日本陸軍航空兵因盧溝橋事變而應急動員編成的航空部隊,轄飛行第1、2、3、5、6、8、9大隊,為當時日本陸軍航空總兵力的三分之一,擔負華北的空中作戰。


德田(左)在遭日軍炮擊後殘破的宛平城東門(順治門)前留影。

餘:我這些天認真研究了你的這些照片,非常認同你和吳京昴對基本信息——比如相冊主人德田少佐及其所在部隊,及照片所涉及當時該部作戰區域等歷史背景的分析考證。德田在相冊上留下不少註釋性的文字,提供了一些判斷的依據。其中北平地區的航拍照片,過去我在所收藏的日本戰時刊物《支那事變畫報》中也見過少量,那是日本新聞社派出的隨軍記者拍攝的;這次集中看到這麼多由日軍拍攝的航拍照片,而且照片質量如此好,確實出乎意料。這些照片中相當一部分是北京城核心區的紫禁城、中南海、北海、天壇、頤和園等著名歷史文化景區,另一部分就是當時中日兩軍的激戰地南苑、豐台、盧溝橋和宛平城區域,這大概是這些“空中的鬼子”關注的焦點。讓我比較興奮的是,在頤和園萬壽山這幅航拍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其西北方的廂紅旗地區我們軍事科學院未曾建設之前的地理原貌……這樣吧,讓我們把這組照片借中國軍網的平台向讀者展示一下,然後重點圍繞陽明堡戰鬥八路軍照片來進行探討。

鄒:我估計你會感興趣這組航拍照片,因為你住在京城西皇城根附近,在有些照片中你能找到你家的位置;另外你也多次去盧溝橋、宛平城尋訪過一些戰跡。這些照片的拍攝時間,從1937年夏天延續到了1938年春天,所以能看到盧溝橋下的永定河上還有積雪。如果把照片放大了看,宛平城東城牆上日軍留下的一個個彈痕,甚至可以與今天仍然保留下來的彈痕做對比。當時日軍炮擊宛平城,炮兵陣地設在城外東北方向的沙崗,日軍戰史中稱作“一文字山”,所以宛平城的被彈面主要在東城牆上,從照片中看得很清晰。


紫禁城航拍照。


中南海瀛台航拍照。


天壇航拍照。


頤和園萬壽山航拍照。


盧溝橋航拍照,右上為京漢線鐵路橋。


宛平城航拍照,遠處為永定河。


南苑及中國第二十九軍兵營航拍照。


豐台航拍照。

鮮為人知的收復陽明堡鎮戰鬥

餘:接下來,我們重點研究一下陽明堡戰鬥八路軍官兵的照片。關於這幅照片,你和吳京昴是如何考證其背景的?

鄒:德田在這幅照片旁邊留下了註釋——“於陽明堡”。照片中,犧牲官兵的裝束細節,比如1937年8月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更換了青天白日帽徽,一二九師10月東渡黃河進入晉東南時已換着冬季護耳棉帽,以及犧牲官兵身邊的木柄手榴彈、腳上的草鞋,均指向我抗日武裝;再結合梳理戰史,當時在陽明堡區域國民黨軍沒有戰鬥記錄,只有八路軍實施了陽明堡戰鬥,這是為配合正在南部進行的忻口會戰而進行的敵後遊擊作戰。


1937年10月八路軍一二九師東渡黃河挺進晉東南時的官兵着裝,據《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圖集》第二冊第27頁。

餘:關於這次戰鬥的具體界定,也許還有一種可能性,後面我們要討論。但對於這幅照片,我認同你們的考證,有幾個基本判斷:首先,這幅照片是日軍拍攝的八路軍官兵遺體照片,畫面有令人在感情上難以接受的心痛感;但是在犧牲的另一面,展示的是戰鬥的慘烈以及八路軍官兵的英勇,我想今天的讀者會有勇氣面對照片所呈現的歷史真實。其次,陽明堡戰鬥留下的照片確屬寥寥,因為戰史上著名的陽明堡戰鬥是八路軍夜襲機場作戰,戰鬥持續時間較短,雙方都不會有條件從容拍攝。所以,在長城出版社出版的最權威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圖集》第二冊中,關於陽明堡戰鬥的記述沒有提供戰鬥場景照片;而從日軍方面來説,大概只有在八路軍撤出戰鬥後,才能在天亮後拍到類似這幅我軍犧牲官兵遺體的照片。


《解放軍歷史資料圖集》第二冊中僅有陽明堡戰鬥示意圖、陽明堡鎮及犧牲的八路軍第769團第三營營長趙宗德照片。

鄒:相冊中留下的其他信息顯示,德田少佐屬於地勤部隊,管理機場正是其職能,也許他本人戰鬥時就在機場。照片上雖然未標註拍攝時間,但“於陽明堡”這個信息指向性非常強。另外,從照片中八路軍官兵遺體的陳列狀態來看,不像是戰鬥犧牲的第一現場照片,應該是戰鬥結束後被日軍從各處集中到一起來擺拍的,手榴彈和軍帽明顯是刻意擺放的,戰士們身邊也都沒有槍支。

餘:這個分析有道理。為了把照片的歷史背景考證得更為準確,我經過梳理戰史線索,在想是不是還有另一個可能:在1937年10月19日凌晨八路軍第129師第385旅第769團襲擊陽明堡機場之前幾天,八路軍總部特務團也曾經打過陽明堡鎮,並曾一度收復該地。陽明堡鎮位於陽明堡機場東北方向,兩處直線距離約4公里。那麼,照片上的附註“於陽明堡”,既可以指向陽明堡鎮,也可以指向陽明堡機場。

鄒:八路軍特務團收復陽明堡鎮的歷史背景我還不太熟悉,請你介紹一下。

餘:在陳錫聯第769團夜襲陽明堡機場之前,八路軍總部特務團曾一度攻佔陽明堡的戰鬥,以往確實很少為人所知。陽明堡機場是閻錫山在抗戰前修建的,但1937年10月3日至4日,日軍未經戰鬥即驅逐了駐守該地的國民黨第19軍佔領了這個機場,守軍逃跑前甚至未來得及破壞機場,被日軍繳獲了包括2000桶汽油在內的物資。10月11日,八路軍總部特務團渡過滹沱河,開始在代縣附近活動,並得到了日軍飛機進駐陽明堡的情報。10月14日,特務團就突襲了立足未穩、警戒空虛的日軍,佔領了陽明堡鎮。


1937年11月上海《抗敵》雜誌刊登的新聞照片,題為“一度被我八路軍克復的陽明堡”。

關於這次戰鬥,八路軍特務團的一份報告提及,在陽明堡附近取得了一些勝利;再就是國民黨第15軍軍部的一份電文,記載陽明堡和大牛店(當時屬崞縣,今原平市大牛店鎮,與陽明堡直線距離約30公里)被我軍佔領;但最有説服力的證據,是1937年11月上海《抗敵》雜誌刊登的一幅新聞照片,題為“一度被我八路軍克復的陽明堡”,照片的背景是八路軍士兵在陽明堡古鎮大門前。而在代縣縣誌中就記載得比較細緻了,這次戰鬥是由八路軍特務團第三營打的,營長叫李和輝。當時,日軍在陽明堡鎮和陽明堡機場都有駐兵,但他們未想到八路軍會深入其戰線後方腹地,所以在鎮上僅部署了少量兵力,在機場那邊可能駐兵較多。所以當李和輝率部突襲陽明堡鎮時,日軍毫無防備措手不及,就被第三營趕出了陽明堡鎮。但當日軍反應過來後迅速調集兵力反擊時,該營因兵力有限自知不敵,就沒有和日軍硬碰硬,很快從陽明堡鎮撤了出來,繼續在大山裏隱藏打游擊。而日軍這邊,在被特務團第三營打了個措手不及後,就迅速加強了陽明堡鎮的防衞,很有可能減少了在機場那邊的駐兵。

夜襲陽明堡機場戰鬥細節種種

鄒:那麼,幾天後陳錫聯第769團又在陽明堡機場那邊再次重演了這一幕?

餘:確實如此。關於夜襲陽明堡機場,第769團團長陳錫聯的回憶文章是重要史料,這次戰鬥其實是10月19日凌晨1時打響的,目標是摧毀日軍飛機,當時這些飛機每天不斷飛往南邊的忻口支援日軍主力作戰。官方戰史的記錄是,我軍摧毀日軍飛機24架,殲滅日軍機場警衞100餘人,從20日後一連幾天忻口、太原未再遭到日軍轟炸,可見此戰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戰場作戰。可以設想一下,陽明堡機場如此重要,為何被第769團輕易就摧毀了二十幾架飛機?難道日軍鬆懈到僅以百餘人守衞機場?我傾向於認為,正是5天前八路軍特務團在陽明堡鎮的襲擊,讓日軍調整了在陽明堡區域的兵力部署,把警戒重點放在了北邊的鎮上,結果又讓第769團在南邊的機場鑽了空子。

鄒:我也研究了一下地圖,陽明堡機場的位置在北邊的陽明堡鎮和南邊的蘇龍口鎮之間,夾在小茹解村和小寨村之間的田野上。陳錫聯在回憶文章中説,我軍夜襲部隊是從蘇龍口(原文記為蘇郎口)向北渡過滹沱河,從南邊攻擊了機場;而日軍主力駐在北邊的陽明堡鎮——即陳錫聯回憶文章中所説“駐在街裏”,戰鬥打響後才南下來機場這邊增援,還派有裝甲汽車。相冊主人德田少佐是日軍機場地勤人員,但守備陽明堡地區的應該是步兵部隊。


陽明堡地區衞星地圖,紅1處為陽明堡機場遺址,其東南方的滹沱河亦可辨認。

餘:是的。當時我軍對於日軍番號掌握不盡準確,實際上守備陽明堡地區的日軍,並非如陳錫聯回憶文章所説是“香月師團”的一個聯隊,而是臨時動員的第七師團後備步兵第三大隊(為獨立大隊,轄四個中隊,定員七百人)一部,該大隊隸屬於日本“華北方面軍”兵站監部,擔任華北地區的機場警備。因為當時戰線已經推進到了山西,所以推測該大隊應該是整建制過來了,或者在京津方向也派有一部。但具體到當時在陽明堡機場和陽明堡鎮上的兵力總數和分佈,尚未見到具體記述。姜克實先生髮現的一份日方記錄是駐機場步兵為74人。但可以設想,機場這麼多飛機,地勤人員、飛行員數量也不會少,一旦打起來這些人也不會坐視旁觀。當時陳錫聯的戰鬥部署是,以第769團第三營的第10、11、12三個連參加夜襲機場戰鬥,第9連從東面的泊水村繞過機場,對陽明堡鎮方向阻擊打援;團直屬的迫擊炮連和機槍連在滹沱河東岸佔領陣地,準備隨時增援第三營。這個打援的第9連,在一定程度上讓駐陽明堡鎮的日軍主力無法迅速趕來,給第三營主力解決機場贏得了時間。實際上,還派了第二營一部在西邊的公路(即今天的京昆線108國道)破壞橋樑,派第一營在公路南方更遠對崞縣(今原平市)方向警戒。可以説,為了保證襲擊機場戰鬥成功,陳錫聯的部署非常周密穩妥,即便南北兩路日軍趕來增援,也能確保奇襲成功後迅速脱身。

鄒:這次夜襲機場戰鬥,我軍傷亡有多少?

餘:我方各種原始檔案記錄不盡一致,但現在基本認定傷亡三十餘人這個數字,其中第三營營長趙宗德等幾位幹部犧牲;姜克實先生髮現的日方記錄中我軍陣亡為19人,判斷是按留在戰場上未能轉移的我軍犧牲官兵遺體算的。如果加上負傷後撤離戰場的,在這一點上中日雙方的記錄倒是比較接近。

鄒:你介紹了八路軍特務團攻佔陽明堡鎮戰鬥,以及第769團夜襲陽明堡機場戰鬥,那麼這幅照片所記錄的場景會是哪場戰鬥呢?

餘:這兩場戰鬥前後僅間隔5天,都發生在1937年10月中旬,照片上僅註明了“於陽明堡”,卻無具體的時間信息。但是可以設想,如果戰鬥發生在陽明堡鎮附近,照片背景中多少應該有一些建築物;而這幅照片的背景很開闊,中景的平野很符合機場的特徵,所以我還是傾向於認為是後一種情況。如果有機會把照片帶到陽明堡,結合背景的遠山輪廓線進行研判,或是請當地的老人協助辨認,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陽明堡戰鬥中犧牲的八路軍官兵遺體照片。(編者按:致敬為國犧牲,致敬革命先烈,先烈遺容永遠值得我們銘刻在心!)


代縣人民政府在陽明堡機場遺址所立標誌碑,遠山的輪廓線與八路軍犧牲官兵照片的背景有相似之處。

鄒:也許這幅照片中的5位犧牲官兵,就是日軍記錄中我19位犧牲官兵中的一部分;也許更多的歷史細節仍有待於我們繼續尋覓發掘,但這幅珍貴照片無疑是八路軍曾在陽明堡與日軍浴血戰鬥的鐵證。

餘:是的,這些裝備窳劣得令人心痛的八路軍官兵不僅表現出了頑強的戰鬥精神,也創造了我軍以“小米加步槍”對強敵航空部隊作戰的首次輝煌戰例。面對這幅照片,每一位中國人都應該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