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對於推恩令大家都不陌生,推恩令是漢武帝劉徹為了鞏固自己的江山社稷而去削弱各諸侯權力的一道法令,儘管從根源上來看並沒有把藩王的問題連根拔起徹底解決,但是也達到了一定的“削蕃”效果,既有效緩解了各諸侯王對王室帶來的危害,還維護了中央集權,但是推恩令在某一程度上並不是所謂的強制手段,相對於其他比較直接的君王,這樣的策略實在温和,也正是因為這個策略給整個血腥、殘忍的封建時代添上了一道不一樣的色彩,所以後代的各個歷史學家們對於漢武帝劉徹的這道推恩令的評價都普遍較高。
不過推恩令並不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實際上推恩令在施行的過程中,也對當時社會的發展以及後世的各個朝代產生了一定的傷害,並且,這個傷害還對後世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那麼關於這個問題要如何去理解呢?
首先要系統的瞭解推恩令的具體實行方式,推恩令的最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讓各諸侯王的權力變小,在最開始的時候,諸侯的王位本來是傳給嫡長子的,但是推恩令實施之後,就不僅僅是傳位給嫡長子,而是諸侯王的各個兒子都有權分割,也就是説,諸侯王的王位被進行了均分,在這樣的均分之下,不論是領土還是爵位,或是權力都會在一代又一代的流傳之間被漸漸削弱。
對於推恩令的實施,許多諸侯王自然是知道皇帝在削弱他們的權力,但是礙於天威,他們有苦訴不出,也不敢反抗,只能剋制自己少生幾個孩子,很顯然,這是不可能的,作為諸侯王,三妻四妾乃常有之事,又怎麼可能會少生孩子呢?這便也不得而知,那麼至於文章前面所講述的推恩令帶來的危害,到底是什麼——那就是推恩令在非常大的程度上破壞了嫡長子繼承製。
嫡長子繼承製幾乎是封建王朝時期,老祖宗留傳下來的最基礎的一條法令,它始於周朝的宗法制度,因此,儘管皇帝或者各個皇親貴族有非常多的土地爵位,財產等等,最後都只能由一人繼承,這就是所謂的嫡長子繼承製,在嫡長子繼承製的實施過程中,也免不了會產生嫡次子和庶長子之分,並且許多時候君王也會猶豫不決,或者還會出現,君王更偏愛庶子這樣的現象,但是縱觀歷史,這樣的情況還是相對較少的。
在漢朝時期,儘管推行了推恩令,但是皇位的繼承還是施行的嫡長子繼承製,不過由於推恩令被漢武帝劉徹進行大肆的推行,也使得嫡長子繼承製發生了一些小小的變化,在推恩令的實施過程中,雖然諸侯王的各個兒子都有繼承爵位,繼承土地,繼承財產的資格,但是,嫡長子和其他庶子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可能嫡長子擁有的會比其它庶子擁有的多一點,儘管如此,他們還是不被允許掌握所謂的控制權,否則推恩令想要達到的目的就功虧一簣了,這就是推恩令在各個藩國中的真實現狀。
此外,在某種程度上,各個諸侯王又是皇帝鞏固朝廷的基礎,那麼根據推恩令實施後的藩國政治情況而言,如果嫡長子所擁有的權力和其他庶子的權利等價,在這樣的情況下很有可能會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皇位繼承情況,很容易造成心理不平衡,而進行謀反的現象。
但是,當時漢武帝絲毫不畏懼,為了鞏固朝廷中自己的威嚴,採用了董仲舒所諫言的“三綱五常”,用這種思想上的制度來捆綁住各個諸侯王,並以此維護君主集中制,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皇帝如果想確保自己的絕對威嚴,就不可能會對各諸侯王,就是他的兄弟,進行大肆的封賞,不會給予他們過多的權力,也不會讓他們擁有在藩屬國的自主權,如此一來,各諸侯王就可能隨着時間的推移不會對皇帝進行絕對服從,那麼矛盾、牴觸、困惑和諸侯爭霸,也就依次產生了。
推恩令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得嫡長子繼承製變的沒有那麼神聖,就連漢武帝自己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也沒有遵循嫡長子繼承製,有了一個先河,就一定會有人效仿——這也是後繼朝代在皇位繼承的問題上產生許許多多的角逐的原因,然而這些角逐,卻都是與推恩令有關,但幾乎沒有一個皇帝進行改變,因為表面上諸侯權力的削弱已經矇蔽了皇帝的雙眼,也以至於後來到了各個朝代甚至會出現九子奪嫡的現象,當然,也不能完全説這樣的現象是推恩令造成的,但推恩令絕對有不可磨滅的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