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強伊斯蘭帝國,幾乎摧毀西方,卻因一場中國內亂意外衰落

説到中東伊斯蘭世界,很多人會想到動亂和分裂。確實,對於信息發達的當今社會,伊斯蘭世界中發生的任何一次小小的騷動,都會被媒體無限放大,尤其是中西亞地區,千百年來都是風暴聚集之地。

在伊斯蘭系列前篇中我們介紹過,在伊斯蘭文明早期,在政治上有完成過大統一。只是由於歷史種種原因,大一統持續時間僅有200多年,後期的伊斯蘭世界長期處於分崩離析,時至今日依然是一盤散沙。

伊斯蘭世界為何會由統一走向分裂?為什麼後來不能再次統一。説起來和中國的歷史變革還有些淵源。我們在這裏好好的瞭解瞭解究竟是怎麼回事。

史上最強伊斯蘭帝國,幾乎摧毀西方,卻因一場中國內亂意外衰落

在伊斯蘭的歷史長河中,最為大眾熟知的,還得數伊斯蘭誕生之初的阿拉伯帝國。在阿拉伯帝國統治的數百年間,帝國實力突飛猛進,國土面積不斷擴張,阿拉伯原住民原本只是困居於荒漠地帶的弱勢羣體,經此變革崛起成為世界級大民族,成為繼華夏民族、拉丁民族之後的世界第三大民族,同時阿拉伯帝國的崛起也是伊斯蘭文明躋身世界三大主流文明的真實投影。

從現實層面來説,阿拉伯帝國依然有着卓越的成就。阿拉伯帝國從無到有,從西亞一個小小的酋長國到鼎盛時期的東起興都庫什山脈,西至伊比利亞半島,東西跨度超越古今,疆域面積超過1300萬平方公里的超級大帝國!沒有人敢相信,阿拉伯帝國的崛起僅僅只用了一百年時間,真實令人匪夷所思。

這項成就無疑是極其宏偉的!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上訴成就並不是阿拉伯帝國帶給我們最大的震撼。最令人不敢相信的是,這個帝國的統治階層從初始到最後的兩百年間,對疆域的控制效率十分之高!這在阿拉伯國家根本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挑戰。

然而阿拉伯帝國統治階級完成了這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什麼説這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我們從中西亞伊斯蘭世界分析,伊斯蘭世界的現實條件根本不足以支持伊斯蘭國家大一統。

在地緣政治層面,任何一個強權政治的誕生,必須滿足以下三項基本條件:

第一,具備相對完整的板塊屬性,換一種説法就是主體的核心區域必須同在一個地緣板塊——區域中不能存在大型山脈和海洋等自然屏障,否則對相互間的交流和融合很容易形成障礙。

第二,必須得有一個質量高,規模廣的中央核心區,依靠核心區的強大吸引力和擴散力,壓制邊緣板塊的分裂傾向,加深中央板塊的文化融合。

第三,帝國的板塊形狀必須得相對緊湊,核心區地處中央。這種情況下,板塊邊緣地區的邊緣化效應就會受到極大壓制,中央政府對於邊緣地區的管理就會更加順暢,極大降低國家管理成本。

縱觀世界歷史,能夠滿足以上條件的國家屈指可數。

其中我們所最為熟知以及最為自豪的當屬中國,以及中國幾千年來的華夏文明,華夏文明可以説是世界歷史上最為鼎盛的文明。華夏文明以長江——黃河流域為核心板塊,構築起東亞大陸超級板塊。華夏文明所佔據的地緣板塊實力遠超其他所有次級板塊總和;而且因其佔據東亞大陸農耕地帶的核心位置,自古以來都是各王朝必須佔據的糧食產地。在此基礎之上,歷史上中原王朝可以藉助農耕文明的力量,將自己的影響擴散到帝國的任何角落。歷史多次證明,在世界歷史長河中古代中國是中央集權體制的最大受益者。

除去中國之外,能滿足以上條件的國家就少之又少了。古代的羅馬帝國同樣具備代表性,古羅馬帝國起源於亞平寧半島,最強盛時期的古羅馬帝國橫貫歐亞大陸。但是古羅馬天生缺陷依然十分明顯:亞平寧半島位於地中海中部,能相對輕易輻射的也只有環地中海地區。但由於亞平寧半島自身實力不足,體量偏低;加之地中海地區東西跨度較大,海洋作為天然屏障極大的阻礙了文明的傳播。所以雖然羅馬帝國成型較快,領土擴張效果顯著,但伴隨着版圖的增加,即使統治階層刻意增強中央集權,但是效果並不理想,到了後期為了保存帝國的完整性,羅馬帝國被迫分為東西兩個部分,甚至最荒唐時期出現過“四帝共存”。對比中國古代歷史,雖然中央權威有過沉浮,但幾乎未出現過兩帝同朝的情況,中國有的只有天子號令四方。

除去時間久遠的古羅馬,我們再來看看近代的俄羅斯。説到近代俄羅斯就不得不提起蘇維埃政權,蘇維埃時期的俄羅斯集權程度相當之高,和古代中國相比也不逞多讓,但俄羅斯同樣有着羅馬帝國般的天然缺陷,那就是板塊分割十分明顯。俄羅斯由於地理情況分為東歐和北亞兩部分。其中北亞佔據了超過七成的國土面積,而俄羅斯的本部核心區卻集中於不足三成的東歐部分,相當於地處國土最西端。俄羅斯本是世界上東西跨度最大的國家,加之北亞板塊開發程度及其有限,連帶而來的影響就是本部對亞洲板塊的掌控力十分微弱。在蘇聯最為強盛時期,中亞和南高加索地區還能乖乖臣服,但隨着蘇聯的衰落,這些地區只能任其獨立,至此遠東的分裂傾向也日趨嚴重。

在世界歷史中,古羅馬帝國與蘇維埃時期的俄羅斯都盛極一時,它們兩個尚且如此,更不要提阿拉伯帝國。雖然羅馬帝國範圍較廣,但羅馬帝國領土基本上都在環地中海地區,雖然有地中海的阻隔,但依然保有較高緊密度。俄羅斯,雖然東西跨度較大,但從世界地圖看,俄羅斯領土完整性依然較高;而且我們都知道俄羅斯發跡於後工業時代,工業文明的強大極大的削弱了自然影響力,所以俄羅斯受地緣因素影響低於更早的阿拉伯。

史上最強伊斯蘭帝國,幾乎摧毀西方,卻因一場中國內亂意外衰落

按照我們之前提的文明建立的三大基礎,阿拉伯帝國可以説是一個都不佔:先説板塊的完整性:阿拉伯帝國疆域分佈於阿拉伯沙漠、伊朗高原、圖蘭低地、北非戈壁甚至伊比利亞半島等多個地緣板塊,這些板塊不僅形狀怪異,而且地理環境也是大不相同:同時阿拉伯帝國有着超寬的東西跨度,造成的影響就是各板塊之間交流難度較大,另外在南北方向還存在伊比利亞半島、圖蘭低地、阿拉伯半島等幾個凸出區域。至於以兩河流域為核心的本部區域,雖然坐落於帝國中部,地理位置卓越,但奈何地緣實力有限,遠遠弱於長江——黃河流域的地緣實力,僅憑兩河流域偏弱的地緣影響力,控制中東地區還勉強湊合,想要輻射整個阿拉伯帝國,簡直是痴心妄想。

總而言之,阿拉伯帝國內部複雜的地緣結構,根本無法支撐一個強權國家的建立,即使是表面上的統一都非常困難!

也許歷史上唯有蒙古帝國那神話般的軍隊或者亞歷山大大帝這樣的曠世奇才,能夠依靠極強的軍事力量將如此複雜的板塊整合在一起,但隨着歷史的變遷,一旦軍事力量減弱,地緣板塊間的矛盾衝突就會隨之爆發,最後都逃不過分裂解體的命運。

所以説從常規分析:阿拉伯帝國延續長達六百年,更為關鍵的是,從建國之初到九世紀的兩百年間,帝國首腦都能夠對伊斯蘭世界絕大部分領地掌握有絕對的控制權,這種現象顛覆了我們之前的認知。

在政治方面,阿拉伯帝國執行的是軍事分封制,軍事分封制就是帝國皇帝將國家內的多個邊緣行省分封給皇族或貴族,由代行者全權管理享有極高的自主權。

分封制度之所以適用於阿拉伯帝國,完全是因為帝國幅員太過遼闊,偏之地緣結構極為複雜,區域內存在多種形態各異的自然環境,加之周邊華夏文明、印度教、天主教等強大勢力虎視眈眈。所以僅憑中世紀人類略顯偏低的生產水平,帝國皇帝沒辦法將帝國內多個複雜的地緣板塊做到合理高效的管理.最終為了帝國名義上的統一,只能採取分封領地的方式,讓各地管理者因地制宜、隨機應變。

但分封制度的缺陷極其明顯:中央集權必須依仗強大的實力壓制地方實力,一旦地方上經營有方,實力超過中央,那必然會誘發地方勢力取而代之的慾望,諸侯叛亂極易發生。

在帝國創立之初的兩百年時間,阿拉伯帝國很好的維護住領地的完整,直到時間來到九世紀後半段,諸侯勢力逐漸增強,地方分裂日益顯現,直到最後帝國統一名存實亡。

即使是強悍如亞歷山大帝國和蒙古帝國般的極強勢力在歷史上都沒能逃過曇花一現的命運,地緣結構相對更為鬆散的阿拉伯帝國,卻能將國家的統一維持兩百年之久,究竟是如何辦到的?

阿拉伯帝國的屹立原因多種多樣的,即使是遠在東亞的中國,或多或少也起到了部分影響。

史上最強伊斯蘭帝國,幾乎摧毀西方,卻因一場中國內亂意外衰落

我們曾經在前一篇中,分析過伊斯蘭文明以及阿拉伯帝國的形成原因:這個帝國突破地緣阻力的影響,完全得利於商業貿易的春風。阿拉伯帝國憑藉着東西方向遼闊的版圖,為亞歐大陸之間的商品貿易提供有力保障。但凡其控制之區域,當時東西方世界商品貿易的主要交通都位於阿拉伯帝國所控制的疆域之內,商品貿易流通過程中政治環境所產生的阻力就能極大削弱。

正是因為商品的貿易往來以及商路提供的便捷性,最終在利益的驅使下促使不同地緣板塊,不同人文特質,不同地理環境的板塊,最終整合在一起。

東西方商路暢通,保證了各地緣板塊都能獲得足夠的利益。只要能保證這條商路長久不衰,那就能保證各次級地緣板塊的既得利益,那也是維繫統一的動力源泉。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保證帝國內部穩定統一,確保商路暢通。

阿拉伯與華夏最明顯的差別在於:華夏政權的凝聚力主要來源於中央核心區的強權統治;阿拉伯帝國的統一主要來自於各區域對於利益的追求。所以華夏的統一有政治因素決定,而阿拉伯確是由利益驅使。

隋唐時期的中國實力冠絕全球,此時的中國以黃河流域為核心區域,當時的長安乃是東方世界政治、經濟、文化聚集之地。此時的中東,也正是阿拉伯帝國形成之際,政局相對穩定,國民修生養息。聯通東方中國以及西方歐洲的古絲綢之路途徑中亞內陸地區,來自遙遠東方的精美瓷器,茶葉,絲綢等貨物源源不斷的輸入中西亞地區,同時中西亞的商品也通過貿易通道運達唐王朝,雙方都能從貿易之中賺取豐厚的利益。要知道商路拓展的方向也正是阿拉伯帝國領地延伸的方向,所以古絲綢之路沿線的各次級地緣板塊必然會維護商路的和平暢通。

阿拉伯帝國的強權持續了200多年,而唐王朝的衰弱起於公元755年爆發的安史之亂,從時間節點上看,唐王朝的由盛轉衰直接影響到了絲綢之路的貿易往來,也間接影響了中西亞地區的穩定局勢。

安史之亂對唐王朝的危害是致命的,此後的中原大陸,呈現出三大特點,第一是戰亂不斷,國力消耗殆盡。第二是諸侯割據,各大勢力盤根錯節,四,帝國內部斷絕往來;第三點是黃河流域受戰亂波及,百姓流離失所,消費能力極速下降。經此之後,中原王朝的經濟重心逐漸南遷,成就了之後最為繁榮的江南地區。

唐帝國的興衰變更,也對絲綢之路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在唐王朝盛極之時,雖然唐王朝和中亞及西亞阿拉伯國家存在衝突甚至是戰爭,但民間百姓的商品貿易依舊存在,而且當時的漢人也有足夠的購買能力,漢人對異域珍寶的喜愛從未間斷。同時,中國的茶葉,絲綢,還有最具特色的唐三彩也是西域商人爭相搶購的緊俏貨。

安史之亂的爆發,中原百姓甚至是王公貴族的購買能力都受到影響,要想繼續通過絲綢之路就行商品貿易,需要承擔的風險日益加劇,商人們對於利益的權衡非常現實,絲綢之路已經不是西亞商人的黃金線路。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國北方經濟逐漸凋零,經濟重心逐漸南移。以上兩點因素,導致中國西北的陸上絲綢之路風險增大,收益反而降低。已經不符合商品貿易的潛規則。

絲綢之路的衰敗並非轟然倒下,它猶如多米諾骨牌,伴隨着起始牌的倒下,經過層層遞進,終究會傳遞到最後一塊,最終全部崩塌。

這樣一來,原本商貿通道上的諸多勢力,由於商業基礎不復存在,利益的平衡被打破彼此間掀開面具。這樣一來,伊斯蘭大一統根基就不復存在。各地緣板塊之間開始你爭我奪,而阿拉伯帝國由於疆域太大,外加中央政權力量薄弱,根本無力阻止,最終中西亞的分裂不可避免。

之後的阿拉伯帝國,多方勢力並存。唐王朝之後,中原大陸戰亂不斷,絲綢之路幾乎荒廢。

至此,伊斯蘭徹底喪失政治大一統的可能。利益是一切意識形態的具體表現。伊斯蘭世界因為共同利益完成統一,最後也因為利益矛盾走向分裂,歷史就是最好的證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604 字。

轉載請註明: 史上最強伊斯蘭帝國,幾乎摧毀西方,卻因一場中國內亂意外衰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