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員在操場上聞到“硝煙味” ――陸軍步兵學院狠抓學員戰鬥體能訓練微觀察
上圖:該院學員在進行戰鬥體能訓練。匡大鎮攝
這是一次充盈戰味的體能訓練,這也是一次再普通不過的軍體課。
開學伊始,筆者在陸軍步兵學院訓練場看到:全副武裝的學員,從起點線跑1公里後,進入400米染毒地帶,穿戴防毒面具奔襲結束,又扛起10公斤重的圓木跑800米,還沒喘口氣,隨即匍匐通過50米長的鐵絲網,戰鬥射擊……3000米全程,教員現場記錄成績,並錄入戰鬥體能檔案。
戰鬥體能,這個如今已在全軍多個部隊推廣的組訓模式,在幾年前並不為人知。前些年,該院教研團隊在部隊調研時發現,隨着實戰化訓練強度加大,體能底子弱成為制約官兵訓練提質增效的瓶頸。
積弊並非無源可尋。長期以來,學員從家門進校門,出校門進營門,體能水平“先天不足”,院校操場化的基礎訓練和“重學歷、輕體能”的現象不同程度存在,致使滿足於考試合格的學員,其體能水平早已跟不上部隊實戰化訓練的需要。
為此,該院抽調多個教研室骨幹力量,分區域、分類型深入部隊開展專題調研,摸清“用户”對“產品”的需求,形成戰區部隊體能訓練調研報告。
打破傳統訓練思維,向日常訓練要戰鬥力。該院將戰鬥體能推上日常體能訓練前台,結合自然地形設置障礙組合,把基礎體能訓練進行升級和拓展,綜合鍛鍊學員走、跑、跳、攀、涉、鑽等戰鬥必備體能。
“‘練為戰’的指向更明確,戰場特徵更鮮明。”某部隊體能訓練尖子方朋飛在該院集訓後深有感觸:“戰鬥體能破除訓練整齊劃一、練為看、訓為看的積習,不以操場上卡表、計時評定訓練成效。”
每週一次戰鬥體能3公里,每月一次20公里,每季度一次50公里……如今,戰鬥體能成為學員基礎體能訓練的主體。翻看歷年畢業考核課目方案,戰鬥體能從試點選考課目,不列入學員畢業考核成績,到如今,已成為學員綜合素質評定的重要槓桿。
“盲目追求成績,容易導致訓練傷。”每年學員從合訓院校分流到該院,都要進行體能摸底及傷病號統計。教務參謀徐聰坦言,不少學員為了在聯考中取得好成績,在大四後期採取強化訓練,這種短時間突擊,大運動量強化導致學員訓練傷令人擔憂。
戰鬥體能貼近實戰,更要科學施訓。每次訓練結束,學員不是帶回休息,而是到操場上進行輔助放鬆、按摩恢復。該院軍事體育教員陳發説,恢復不僅僅是放鬆,力量和耐力的提高也發生在高強度訓練後的恢復階段。
戰鬥體能訓練的組織實施,讓學員在操場上聞到了“硝煙味”,到了部隊能立即勝任本職崗位。去年7月,“跨越-2016・朱日和”演習拉開序幕,某旅長途行軍剛到達演練區域,導演部不打招呼,突然下達武裝奔襲10公里的命令。該院畢業學員鄭旭作為新排長帶領所屬人員聞令而動,比預定時間提前到達目標點,搶佔先機。
鄭旭只是該院眾多學員中的一個代表,上屆畢業體能考核,學員成績喜人。單就武裝5公里越野成績而言,實現了從入學初優良率不足13%到畢業時超過85%的大幅度躍升。
如今,該院正着力開發戰鬥體能量化評估系統,將學員的體能成績以大數據形式進行分析,得出學員單兵戰鬥“綜合指數”,為更嚴密實施訓練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