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鑑定結果不對怎麼辦?提起親子鑑定,很多人會想到古代小説中常常提到的滴血認親。古人的滴血認親,是將孩子的一滴血與大人的一滴血放在一起,若能溶在一起則説明孩子是父母親生的,否則就不是。其實這種方法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因為有親子關係的人血液不一定能融合,而沒有親子關係的人血液也有可能融合。
滴骨驗親滴血驗親都不可信
我國對親子關係鑑定的探索起步較早。在三國時代(220~280年)已有滴骨驗親的記載(宋代著名法醫學家宋慈在《洗冤集錄》中對此法有詳盡的介紹),但經過長期實踐,人們逐漸意識到滴骨驗親的不確定性,對其產生了懷疑。明朝有人應用滴血法驗親,即將受驗雙方的血混在一起,然後觀察混合的血液是否相融來判定親子關係。
經過千百年的探索,人們意識到不論是宋代人發明的滴骨驗親,還是明朝人發明的滴血法驗親,都是不科學、不可靠、不可信的。而現代醫學的血型理論和技術在親子鑑定中的應用,開闢了親子鑑定的新紀元,使親子鑑定進入了科學可信的階段。
DNA親子鑑定精度高
應用生物醫學以及其他理論和技術,通過對人類遺傳標記的檢測來判斷有爭議的父母與子女的血緣關係,稱為親子鑑定。親子鑑定的原理有兩個:孩子的一對等位基因必定是一個來自父親,一個來自母親;孩子不可能帶有父母雙親均沒有的等位基因。人類遺傳標記很多,但作為進行親子鑑定的遺傳標記的選擇必須滿足特定的要求。目前以性狀作為遺傳標記在實驗室中應用於親子鑑定的主要是經羣體調查後呈良好多態性的血型系統,如ABO、HLA、Rh系統,其中ABO血型系統是親權鑑定中使用最早、最多、最經典的多態性遺傳標記。
但是,即便就是父母與其子女的ABO血型表達也不是全部符合遺傳規律,也有例外。一般如果沒有特殊的刺激,ABO抗原和相應抗體的存在通常會延續一生。但是有些特殊情況會造成ABO血型不能正確鑑定,干擾親子關係的確認,如新生兒發育不全、雙胞胎血型嵌合體、雙受精、低免疫球蛋白血癥、老年造成ABO血型抗體的缺失、疾病或遺傳等因素造成ABO抗原減弱等。
到目前為止,國內外陸續報道了數個罕見家系,在DNA多態性分析結果顯示不能排除或確定其親子關係的家族成員中,ABO血型與孟德爾遺傳規律出現了矛盾。經過血型工作者對ABO血型的分子遺傳背景深入的調查研究,已能從基因水平上解釋此異常現象。譬如我國中山大學法醫學系2000年報道:母親的血型為O型,父親的血型為B型,小孩為A型,17個短串聯重複序列的DNA多態性系統的檢測結果可以確定他們之間的親生關係。經DNA分析,母親的B和O1等位基因發生了整段重組,即B等位基因的外顯子和O1基因的外顯子7組成一個雜合基因,糖基轉移酶的特異性主要由第7外顯子的鹼基序列組成,故表達成A型。這在日本也有類似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