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雞蛋麪,測試出家庭的三種等級,這種家庭毀掉孩子卻不自知
孩子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是不能選擇的,但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卻是可以後天改變的。
家庭也分等級,很多人認為劃分的標準是金錢,根據有錢沒錢,劃分出了富豪家庭,中產階級家庭,工薪家庭以及貧困家庭,但也有的人認為,家庭的劃分以孩子的多少為根據,一個孩子的家庭和多孩家庭,也是不同的,家庭等級的劃分,僅僅是經濟能力嗎?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
提到家庭教育,這個內容就多了,涉及的面也太廣泛了,但家庭教育説大也大,説小也小,如果能縮到一個點上那就最淺顯易懂餓了,我們不妨就舉一個最現實的例子,拿吃麪來説,三種等級的家庭就有三種不同的做法,對孩子的影響也是截然不同的。
大前提:在一個清晨,孩子要上學,父母要上班,媽媽起來做早飯的時候才發現,家裏只剩下一小把麪條和一個雞蛋,正好夠做一碗雞蛋麪,一家三口,這個面要怎麼分呢?三組家庭呈現了不同的結果。
父母會把這碗雞蛋麪推給孩子,快吃,吃完趕緊去上學,在父母看來,孩子是家裏最小的,也應該享受家裏最好的,他們把辛苦賺來的錢幾乎都用在了孩子身上,覺得苦誰也不能苦孩子,寧願自己過得差一些,也要讓孩子好過一些,在這樣的思想中,父母就會把家裏最好的資源理給孩子,時間久了,孩子也會覺得父母給自己好的是應該的,他就學不會感恩,覺得父母吃苦受累很正常。
一碗小小的雞蛋麪就可以看出父母的教育理念,孩子想要一雙好點的跑鞋,想要一個貴點的書包,想要去好點的飯店吃飯,想要給同學買生日禮物,父母都會爽快地給錢,孩子的慾望是填不滿的,隨着他的成長,他向父母索取的會更多,可能長大後會要求父母為他找工作,要求父母為她買房買車,但父母也總有力氣使完的一天,此時的矛盾就會爆發,孩子會認為父母無能,怨恨就來了。
就如同一部電視劇《安家》中講述的,一對老夫婦賣了30多年的包子,最終給孩子在上海買了套婚房,當老夫婦興高采烈地帶着行李去投奔兒子的時候,兒子的反應卻讓父母失望至極,原來婚房裏已經住上了丈母孃,兒媳婦在看到公婆的那一刻,臉上的厭惡是明顯的,兒子的無奈和躲避也是明顯的,這樣的兒子成了實實在在的白眼狼,他不會考慮父母住在哪裏,也不會考慮父母晚年如何,因為父母為他付出已經讓他習慣了。
第二組家庭,會如何做?
全家只有一碗雞蛋麪,要如何吃呢,父母會告訴孩子,你要上學要長身體,可是爸爸媽媽也要上班,辛苦去賺錢,所以我們都不能餓着肚子,這樣吧,我們把雞蛋和麪條一分為二,你吃一半,我們吃一半兒,怎麼樣?
父母是告訴孩子一個道理,這個家庭是一個整體,我們要做到分享和共同承擔,雖然半碗雞蛋麪誰也吃不飽,但是我們都不會餓着,這樣的孩子更能體諒父母的辛苦,也更願意去分享,而從分面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父母的教育理念是非常棒的,他們願意跟孩子分享勞動果實,當然也願意分享家庭的負擔。
第三組家庭,會如何做?
父母會把僅有的一碗雞蛋麪推到孩子的面前,告訴孩子,這碗雞蛋麪裏,雞蛋是最有營養的蛋,麪條也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家裏就只有這一碗麪條了,但每個人都不想餓着肚子,不如讓你來分吧,看如何讓大家都不餓肚子。
孩子想了想,把最有營養的雞蛋分成了三份,每個人都吃到了三分之一,然後他又將麪條中最大一部分給了爸爸,告訴爸爸,爸爸上班最辛苦,養家也很不容易,每次看到爸爸早出晚歸,他都非常心疼,所以爸爸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是最大的,爸爸也是家裏最能吃的人,所以爸爸絕對不能餓肚子。
他又把麪條分給了媽媽一些,媽媽也是大人,每天照顧家庭都很辛苦。最後把最小份的麪條給了自己,我還是一個小孩子,學校裏還有十點的加餐,所以我只要再等兩個小時就可以,1/3的雞蛋和少量的麪條,足夠應付兩個小時了。
一碗小小的雞蛋麪,藴含了無數的教育哲理,而窺一斑見全豹,家庭教育就是由一個又一個的細節組成,用心的父母,自然能夠在細枝末節中給孩子最好的言傳身教,您在哪個等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