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三年迎峯值 大眾600萬輛產能何處安放
在剛剛過去的週末,在參加某品牌的活動時,媒體同行大都注意到,上海國際賽車場周圍存放着大量並未出廠的新車。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觀察,這種狀況已有較長一段時間,並呈越存越多的跡象。
不可否認,市場正在進入嚴峻的調整期,上汽大眾出現罕見的“零增長”,在今年前七個月銷量同比裹足不前;因“奧迪再合資風波”的拖累,一汽-大眾奧迪品牌出現了多年來前所未見的下滑趨勢,此前奧迪之所以希望增加合作伙伴,從深層次看,未嘗不與過高的產能期待有關……
今天,以一汽-大眾成為目前國內最快達到累計產量1500萬輛的乘用車企業為標誌,作為最先進入中國市場的跨國集團之一――大眾汽車取得又一里程碑事件。
過去30多年,大眾集團在華一方面保持着遙遙領先的市場佔有率,產品更是幾乎實現了全面覆蓋;另一方面旗下各品牌的知名度較高,具有持續發展的運營實力。
以2016年為例,大眾集團在全球交付銷量為1030萬輛,較前一年增長3.8%,並一舉超過了豐田,成為全球銷量冠軍。其中,在華銷量為400萬輛,增幅達12.2%。
產能是衡量一個汽車企業實力的重要指標,更是企業長期發展和規劃的能力體現。在國際汽車巨頭進入中國市場的過程中,工廠的佈局和產品投放,前瞻地體現了對未來市場的預期和判斷。
正是基於在中國市場的良好表現,大眾集團不斷拓展在華佈局,據不完全統計,包括一汽-大眾、上汽大眾和大眾與江淮在新能源方面的合作,到2019年左右,累計工廠產能將達到600萬輛(計劃產能為570萬輛)。
南北大眾加江淮 產能將達600萬輛
綜合各企業發佈的官方信息,以及媒體採訪相關高管公佈的信息:大眾集團在未來三年,整體規劃產能將達到570萬輛,產能利用率峯值可以實現600萬輛。
一汽-大眾方面,包括大眾和奧迪兩個品牌,累計長春基地(以及改造升級)、成都基地、佛山基地、天津基地和青島基地在內,可實現累計280萬輛的標準產能。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張丕傑曾表示:未來三年內,一汽-大眾可實現280萬輛的標準產能,以多班生產的方式可以實現300萬輛產能。
上汽大眾方面,包括大眾和斯柯達兩個品牌,累計上海安亭基地、南京基地、江蘇儀徵基地、新疆烏魯木齊基地、寧波基地和長沙基地等在內,到2019年將實現280萬輛規劃產能。
此外,根據大眾集團與江淮汽車簽署的合作協議,未來將建成一個10萬輛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首款產品有望於2018年投產。原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趙英在接受採訪時認為:大眾集團對新產品的把控很有計劃性,新建工廠體現了大眾公司對中國新能源市場的未來看好。
大眾集團之所以有如此大手筆的產能佈局,源自多年來市場增幅的良好表現。據統計,從2011年到2016年,大眾集團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依次為:226萬輛、281萬輛、330萬輛、368萬輛、355萬輛、400萬輛。除了2015年同比銷量下滑外,其餘年份均保持了兩位數以上的增幅。
根據以上統計,綜合對比大眾集團在華累計產能,以及此前6年(2015年同比下滑)的銷量增幅推測:如果延續每年12-16%的增幅計算,到2019年,大眾集團有望在中國實現銷售562-625萬輛的預期,這與目前的產能規劃也比較接近和匹配。
微增長時代 大眾是否該未雨綢繆
中國汽車市場真的可以一直保持高速增長麼?有關這個話題的討論很多,樂觀者認為,中國汽車市場有望在未來3-5年達到銷量高峯,實現4000萬輛年度銷量預期,更有樂觀的判斷認為,甚至可以達到5000萬輛。
此前的分析可以看出,大眾集團在中國的產能佈局,正是按照這一市場預期做出的判斷。以去年中國汽車市場產銷超2800萬輛為例,其中乘用車約為2400萬輛,大眾集團在中國市場的佔比為六分之一。
如果未來幾年內,市場增量達到4000萬輛,除去商用車較為穩定的400多萬輛以外,乘用車約為3600萬輛,大眾集團的預計產能(按600萬輛計算)仍可以實現市場佔比六分之一。
但如果市場進入微增長時代,或者大眾集團未能實現兩位數的預期增幅,那麼將極有可能陷入“產能放空”,而今年上半年的市場遇冷,已經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在剛剛過去的週末,在參加某品牌的活動時,媒體同行大都注意到,上海國際賽車場周圍存放着大量並未出廠的新車。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觀察,這種狀況已有較長一段時間,並呈越存越多的跡象。
不可否認,市場正在進入嚴峻的調整期,上汽大眾出現罕見的“零增長”,在今年前七個月銷量同比裹足不前;因“奧迪再合資風波”的拖累,一汽-大眾奧迪品牌出現了多年來前所未見的下滑趨勢。
奧迪之所以希望增加合作伙伴,從深層次來看,未嘗不與過高的產能期待有關,曾經提出的“中國市場百萬輛銷售目標”,時間緊、任務重,而大眾集團不斷增加的產能,又亟待項目落地。
今年上半年,根據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公佈的產銷數據,分別銷售了871845輛和970018輛,與去年同期相比,幾乎都是“零增長”。排除“奧迪再合資”風波的影響,兩家合資企業在下半年能否扳回局面,取得高速增長,依然充滿不確定性。
由此不難推論:從未來三年的投資和建廠規劃來看,大眾集團有着深耕中國市場的決心和勇氣,但從今年上半年的市場表現來看,這樣的樂觀和野心,仍需要警醒。一旦大眾集團在華進入微增長,甚至“零增長”的階段,那未來600萬輛的產能規劃,則可能成為拖累全球利潤的沉重負擔。(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記者黃春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