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曾在一次講座上説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男孩在家中備受寵愛,想要什麼就給什麼,即使小男孩的脾氣很差,只要沒有達到他的要求,就發脾氣,甚至對大人都會動手打人。
但是家裏面的長輩都覺得小孩子有脾氣控制不了是正常的,年紀大了就會好起來,就沒有多加管教,任其發展。結果等小男孩長大之後脾氣越來越差,而且還養成了好吃懶做的習慣,家裏面根本就管不住。
這個故事被李玫瑾教授總結為:兒童時期性格塑造失敗的結果。
有句老話是3歲看大,9歲看老。其實是很有道理的,很多人的性格都是幼兒時期就養成的,養成了之後再改就非常難了。
所以李玫瑾教授直接説道,如果孩子身上出現了4個行為,那麼作為家長該打打,該罵罵,讓孩子能儘早地改正。
那麼是哪四種行為這麼可怕呢?
第一種:使用暴力
對於孩子很多家長都天然地失去了防備心,即使看到孩子隨便的對他人使用暴力,都會覺得這是正常的。但是其實孩子會使用暴力,越小越是不正常的。
不管是什麼年齡的人,在使用暴力的時候都是在發泄。但是一般孩子使用暴力來發泄情緒的時候,是經過學習的。
所以在知道自己孩子有會使用暴力發泄情緒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注意引導孩子不要使用暴力,用正常的發泄途徑來發泄自己的情緒,甚至是學會控制情緒。
第二種: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是人類天然就存在的思維方式。只是大多數孩子的自我中心的後期被家人給培養的更加的凸顯,這種培養方式往往伴隨着父母或者長輩的寵愛。
不是説不要孩子寵愛,只是寵溺孩子有時候也是可能會害了孩子。當發現自己的孩子越來越自我中心,不管別人,只顧着自己,並且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時候,家長們就應該檢討一下自己非常對待孩子的方式,並要及時的糾正過來。
第三種:撒謊
撒謊雖然很多家長覺得是很嚴重的行為,並且會對孩子加以指導。但是因為有些孩子撒謊的目的很小,導致孩子受到的懲罰較低,甚至只是口頭教育。會讓孩子覺得撒謊這個行為家長本身是不在意的。
所以孩子會覺得撒謊這個行為本身是沒有錯的,只是不要被人發現就可以了。所以在得知孩子學會撒謊的時候,一定要嚴格指導孩子,讓孩子遠離這種行為。
第四種:傷害動物
傷害動物和使用暴力不同,有很多孩子在傷害動物的時候,是不知道動物也是會疼的,也不知道死亡是什麼意思。
如果父母覺得孩子只是不懂事,不需要對這種事情進行管理的話。孩子在不知道疼痛和死亡的概念下,繼續傷害動物,可能會對這種行為產生依賴,甚至發展到傷害人的身上。
其實對孩子性格形成影響的行為遠不止這四種,還有很多行為不同的孩子都有會有不同的展開方式,那麼父母需要做到就是要及時的引導孩子。
引導孩子的方式可以通過以下幾點:
1、培養孩子正常的發泄方式
大多數孩子的不正常行為都是在發泄情緒,所以擁有正常的情緒發泄方式,不光能幫助孩子學會控制情緒,還可以讓孩子遠離不正常的失控行為。
一般可以培養孩子的一些興趣愛好,讓孩子把時間精力都花在興趣愛好上。在孩子情緒爆發的時候,積極地和孩子溝通,不要隨意的打罵孩子,讓孩子無從發泄情緒。
2、多和孩子平等的溝通
健全的人格建立在平等上,父母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要從孩子的方向出發,才能知道什麼樣才是真正的對孩子好,什麼樣的關心才是孩子真正所需要的,不要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孩子就一定要接受。
結語:
雖然人的性格可能都是天生養成的,但是後天的塑造也是很重要的。大家都是平凡人,能給孩子的可能會很少,但是一個好性格,絕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