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哥:發現疑似紅軍遺骸 長征途中多少忠魂埋骨他鄉?

  1934年百名紅軍廣西被害沉入水 遺骸83年後重見天日

  井下烈士遺骸83年後重見天日

新聞哥:發現疑似紅軍遺骸 長征途中多少忠魂埋骨他鄉?

  據北京青年報 9月初秋的天氣裏,廣西灌陽縣酒海井紅軍烈士墓紀念碑園裏,松柏偶爾隨風而吟,一旁的烈士遺骸打撈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着。83年前的1934年,100多位年輕的紅軍戰士被人殺害沉進了酒海井。今年8月,當地縣政府決定開始勘探打撈尋找挖掘酒海井紅軍遺骸,截至9月17日,現場已經打撈出20例骸骨,並初步確認屬於當年犧牲的紅軍烈士。

  20具遺骸運抵地面

  初步確定為當年紅軍

  9月18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廣西灌陽縣委宣傳部瞭解到,已在該縣新圩鎮和睦村的酒海井中打撈出20例遺骸,初步確認屬於1934年在此犧牲的紅軍。

  宣傳部工作人員介紹説,相關打撈工作早在8月13日已經開始,截至目前,第一批骸骨已被運抵地面,正在進行清洗修復和後續鑑定工作。據他介紹,根據現場情況、相關歷史記載以及走訪周圍居民,初步可以確定這些遺骸就是83年前犧牲在此的紅軍戰士,但最終結論還要等相關專家進行遺傳學、病理分析等系統分析後才能得出。

新聞哥:發現疑似紅軍遺骸 長征途中多少忠魂埋骨他鄉?

  工作人員告訴北青報記者,此次打撈工作是在先確定了烈士遺骸後才決定開展的。酒海井內有百餘名紅軍烈士犧牲的故事在當地多項歷史資料中均有記載,2016年就在周圍建立了紅軍烈士陵園,並樹立了紀念碑。此次開展打撈工作,是為了讓酒海井下的紅軍烈士早日入土為安。他表示,等全部烈士遺骸被打撈出來並確認後,會在陵園內舉行專門的安葬儀式。

  打撈過程一波三折

  遺骸有繩索捆綁痕跡

  據瞭解,發現烈士遺骸的酒海井,位於灌陽縣新圩鎮下立灣屯201省道西側,是地下河的一處地面口子。井口直徑約2米,四周均為天生青石,因其口小肚大形似當地盛酒的容器酒海而得名。開始打撈後不久,勘探工作就因為井下地質情況複雜、佈滿淤泥和石塊而受阻。此後,當地採取抽水、阻水、分流等一系列措施,降低井內水位,從而開展了清淤工作。9月12日上午,清淤工作終於出現突破,工人在井底發現多塊骸骨,此後打撈工作開始朝着精細化方向發展。截至9月17日,現場已挖掘出20具遺骸。經現場專家判斷,犧牲時的年齡大約在15歲至25歲之間,都是青壯年。

  與此同時,來自廣州中山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系的專家學者還發現,此次被打撈上來的遺骸有被繩索捆綁,甚至被綁石頭的痕跡。現場工人也在距離井底一米左右的井壁上,發現了腐爛的黑色繩索痕跡,與史料記載的“紅軍士兵被捆綁後沉井” 一致。

  宣傳部工作人員告訴北青報記者,根據史料記載,當時被推進井裏犧牲的紅軍大約有一百名,因此仍會堅持繼續打撈。

  百名重傷員遭沉井

  親歷者口述確認地點

  灌陽縣委史志辦史秋瑩主任向北青報記者介紹了當年的歷史。1934年11月下旬,中央紅軍長征途經灌陽,打算跨過湘江、突破蔣介石設置的第四道封鎖線,其中紅三軍團第五師為了掩護中央縱隊及紅軍後續部隊順利渡過湘江,奉命在灌陽縣新圩阻擊從恭城、賀州趕來的國民黨桂系部隊,戰鬥異常慘烈。阻擊戰過程中,紅五師在當地下立灣村蔣氏祠堂設立了臨時戰地救護所。戰鬥結束後,因傷員難以轉移,紅五師將100多名重傷員託付給了當地村民照看。不料被後來返回的土豪劣紳報告了消息,100多名年輕的紅軍戰士被當地武裝力量剝光衣服,再用棕繩捆綁後抬到了酒海井邊,然後全部推入井中。

  史秋瑩介紹,這段歷史除了當地的史料中有記載外,還得到了當年親歷此事的老紅軍證實。1986年,灌陽縣委史志辦曾找到當時年過八旬的老紅軍劉來保。據老人介紹,1934年他因為當地村民的掩護,僥倖躲過一劫,卻眼睜睜看着自己的戰友被一個個推入井裏。

  史秋瑩稱,劉來保過世後,灌陽縣境內已經沒有在世的紅軍老兵,此次被打撈上來的烈士遺骸,也因年代久遠,無法考證每個人的身份。只能確定,沉睡在酒海井裏的這100多位英魂,都屬於當年的紅五師。

  文/本報記者 孔令晗

  供圖/灌陽縣人民政府網站

  長征途中多少忠魂埋骨他鄉?

  新華社北京9月30日電(吳佳熹、鄭文浩、郭林雄)在長征中,紅軍面對數倍於己的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雖然取得了最終勝利,但也付出了巨大犧牲。犧牲的官兵中,許多是各級指揮員。據不完全統計,這些犧牲的指揮員中僅師職幹部就達80多人,包括紅3軍團第4師師長洪超、紅5軍團第34師師長陳樹湘、紅四方面軍第10師師長餘永壽等。另外,還有數名軍以上幹部犧牲:紅3軍團參謀長鄧萍、紅25軍政委吳煥先、紅5軍副軍長羅南輝等。

  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師長洪超

  洪超,1909年出生在湖北省黃梅縣一個農民家庭,1926年參加革命,1927年進入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學習,同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後隨朱德、陳毅轉戰閩粵贛湘邊地區。1928年1月,他隨朱德參加湘南起義,4月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會師,為鞏固和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做出了貢獻。長征前,洪超擔任紅3軍團第4師師長。

  1934年10月20日,根據中革軍委命令,紅3軍團軍團長彭德懷、政委楊尚昆派遣洪超指揮所部,作為先頭部隊由贛縣塘坑口向信豐新田百石村挺進。

  21日上午,洪超指揮紅10團到達百石附近,搶佔制高點,向敵人發起猛烈攻擊。守敵驚恐萬狀,慌忙棄堡逃命,躲進村裏一座堅固的“萬人祠”土圍子裏負隅頑抗。紅10團很快將其包圍。在指揮殲滅頑敵的戰鬥中,洪超不幸被一顆流彈擊中頭部,光榮犧牲,年僅25歲。

  洪超犧牲後,戰友們把他葬在附近的山坡下,沒有立碑,沒有留下姓名。

  彭德懷得知洪超犧牲的消息,心中十分難過,深情地説:“洪超同志身先士卒,英勇殺敵的革命精神,值得我輩學習!”

  血灑遵義城下的軍團參謀長鄧萍

  紅3軍團參謀長鄧萍,是紅軍的著名戰將,是紅軍長征中犧牲的唯一一位軍團級將領。

  鄧萍生於1908年,四川富順人,1926年底考入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在校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不久轉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7月22日,他與彭德懷、滕代遠等在湖南平江發動武裝起義,參加過中央蘇區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

  長征中,紅3軍團肩負着斬關奪隘、為全軍打開血路的重擔,尤其在突破湘江第四道封鎖線時,做出了重大犧牲。

  1935年1月7日,紅軍佔領遵義。當彭德懷、楊尚昆到遵義城參加遵義會議時,鄧萍充分發揮其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成功地阻擊了南面來犯之敵,保證了遵義會議的順利召開。

  2月27日,婁山關戰鬥打響。鄧萍作了詳細部署並親自指揮這場戰鬥,不到兩小時,婁山關主峯就飄起了紅旗。

  紅軍乘勝前進,攻佔了遵義城外的石子鋪。傍晚,部隊進抵遵義城下。在紅軍的攻擊下,敵人縮進了位於香江河西岸的老城。為進一步摸清敵情,鄧萍和紅11團政委張愛萍等人,冒着綿綿陰雨,匍匐前進到香江河東岸進行偵察。當鄧萍舉起望遠鏡觀察時,敵人從城牆上放槍,擊中了鄧萍的頭部,他當即倒在張愛萍的右臂上壯烈犧牲。

  解放後,遵義在鳳凰山修建紅軍烈士陵園。鄧萍這位才華橫溢的紅軍將領就長眠在這裏。

  喋血四坡村的軍政委吳煥先

  吳煥先的英名及卓著功勳,早已載入史冊。1907年7月31日,吳煥先出生在湖北黃安紫雲區四角曹門村(今屬河南新縣)。他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夏回家鄉領導農民鬥爭,1927年11月率農民武裝參加黃麻起義,後帶領部分武裝在黃麻地區和光山南部堅持武裝鬥爭,為開闢以柴山保為中心的鄂豫邊蘇區創造了條件。

  1932年紅四方面軍西征後,他主持重建紅25軍,先後擔任軍長、軍政委,獨立堅持根據地鬥爭,取得郭家河、潘家河、葛藤山、扶山寨等戰鬥的勝利。1934年11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吳煥先與新任軍長程子華、副軍長徐海東率部進行長征,在國民黨軍重兵劃區“清剿”、蘇區大部喪失的嚴峻形勢下,指揮部隊集中兵力打敵弱點,採取迂迴、突襲等戰術,連克強敵,創建了鄂豫陝革命根據地,為擴大紅25軍做出重大貢獻。

  1935年7月16日,紅25軍為配合紅一、紅四方面軍的行動,並同陝甘蘇區紅軍會師,從西安以南的灃峪口出發,繼續長征。8月21日,在甘肅涇川縣王村鎮四坡村戰鬥中,吳煥先為掩護主力部隊突圍而壯烈犧牲,時年28歲。

  1963年清明節,紅安在位於縣城東北角的革命烈士陵園修建了吳煥先衣冠墓。1985年8月,為紀念吳煥先犧牲50週年,經中共中央批准,在河南鄭州烈士陵園和甘肅蘭州烈士陵園,建立紀念碑和紀念亭。鄧小平題寫了“吳煥先烈士紀念碑”碑名;徐向前題詞:“赤膽忠心,英勇善戰”。2009年9月14日,吳煥先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74 字。

轉載請註明: 新聞哥:發現疑似紅軍遺骸 長征途中多少忠魂埋骨他鄉? - 楠木軒